天天看點

諸葛亮發明一條毒計,1400年後吳三桂用了一次,清朝差點被滅

公元1618年,明朝萬曆四十六年,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一個非常吉利也非常具有喜慶色彩的年份,1618,要順要發。然而在當時的萬曆皇帝眼中,感覺卻并非如此。因為這一年的正月,關外的建州女真部族的一代枭雄努爾哈赤,在盛京起兵造反了。努爾哈赤兵鋒銳利,輕松攻破了清朝遼東重鎮撫順,震動了整個明朝,明清戰争正式拉開帷幕。

諸葛亮發明一條毒計,1400年後吳三桂用了一次,清朝差點被滅

經過26年的苦戰,明帝國在李自成和清朝的裡外夾攻下,終于轟然垮塌。清朝的八旗鐵騎,在多爾衮的統率下,終于得償所願,踏進了巍峨壯麗的紫禁城。然而這對他們而言,僅僅是個開端。清朝入關之初,面臨的形勢極為嚴峻,中原、西北、江南,到處都盤踞着實力強大的反清複明勢力,李自成、張獻忠的餘部、前明的殘餘軍隊、東南的鄭成功、張煌言,加起來何止百萬之衆,而當時清朝的八旗兵,連漢八旗、蒙八旗都算上也才十幾萬人,面對如此廣闊的疆域,如此衆多的對手,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

諸葛亮發明一條毒計,1400年後吳三桂用了一次,清朝差點被滅

關鍵時刻,一大批前明降将發揮了巨大作用。孔有德、洪承疇、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李成棟等明朝降将,利用自己熟知明朝國情地理的優勢,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甘心充當清朝開路先鋒,一路從東北打到廣州、雲南,為清朝統一大業立下大功。作為交換籌碼,多爾衮也給予他們豐厚回報,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都被封為僅次于皇帝的王爵,富貴已極。

諸葛亮發明一條毒計,1400年後吳三桂用了一次,清朝差點被滅

然而随着清朝統一戰争結束,這些降将和清朝之間的蜜月期也随之告終。戰争年代,清朝皇帝看着他們沖鋒陷陣,怎麼看怎麼喜歡。到了和平時期,他們依舊手握重兵,稱霸一方,皇帝隻覺得芒刺在背,把他們視為危險因素,一心想剝奪他們的兵權。而吳三桂等人也深知手裡有兵權,自己地位才會穩如泰山,絕不肯在兵權問題上退讓半步。

雙方都毫無妥協餘地,那就隻有兵戎相見了。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以吳三桂為首的三個藩王與康熙皇帝之間展開了一場長達8年的大規模内戰。三藩之亂爆發時,康熙皇帝還是個19歲的毛頭小夥,沒有任何軍事鬥争經驗,吳三桂已經是61歲的沙場老将,身經百戰,老謀深算。他采用了一條諸葛亮1400年前發明的一條毒計,差一點滅了清朝,把康熙逼上絕路。

諸葛亮發明一條毒計,1400年後吳三桂用了一次,清朝差點被滅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提出了一條北伐曹魏、奪取中原的規劃。即蜀漢應該同時占據中原以南的荊襄地區,和中原以西的關中地區。然後以這兩地為出發點,兵分兩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一路從陝西出兵往東進攻中原,一路從荊襄地區出兵往北進攻中原,兩路形成鉗形攻勢,讓曹魏左支右绌,則中原可得,天下可定。

吳三桂采用的戰略,與諸葛亮當年如出一轍。吳三桂也是兵分兩路,他自己率領大軍,從西南一路南上,直撲北方。而吳三桂的心腹幹将王輔臣,則在西北的平涼地區起兵進取關中,準備從關中出兵,一路東進。

諸葛亮發明一條毒計,1400年後吳三桂用了一次,清朝差點被滅

諸葛亮的毒計果然威力無比,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一方完全占據戰場主動權,兩路大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康熙手足無措,完全陷入被動,各地清軍連遭敗績,清朝大局迅速惡化。加之當時清朝入關未久,人心不附,各地百姓紛紛響應,一時“天下震動,人心動搖”,清朝統治面臨覆滅的危機。

然而關鍵時刻,吳三桂卻出了一個大大的昏招。到1677年,吳三桂已經幾乎完全把長江以南半壁江山收入囊中,17萬大軍飲馬長江,隻待吳三桂一聲令下,就可渡過大江進取中原,給康熙緻命一擊。江北的荊州、襄陽等地清朝守軍,已經風聲鶴唳,亂作一團,豪紳富戶日夜轉移财産合家出逃,清軍中的逃兵也日漸增多。清廷上層也已經人心惶惶,滿人王公貴族已經做好了卷鋪蓋逃回關外的打算,漢人大臣則暗中與吳三桂書信往來,忙着給自己留後路。康熙已經陷入絕望狀态。

諸葛亮發明一條毒計,1400年後吳三桂用了一次,清朝差點被滅

誰知吳三桂此時卻突然變了主意。他放棄了諸葛亮的那條計策,轉而打起了“劃江而治南北朝”的小算盤。他想着憑借現有實力,占據江南半壁江山足矣,喪失了進取心。康熙則抓住這千載難逢的良機,利用南線軍事壓力緩解的空隙,集中兵力先剿滅了西北的王輔臣。

王輔臣一死,吳三桂如斷一臂,白白把戰場主動權易手康熙。康熙終于緩過手來,集中兵力在南線發動反攻,最終平定三藩之亂,吳三桂功虧一篑,徹底失敗。清朝度過了入關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危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