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鴉片戰争到八國聯軍、再到侵華戰争,列強為何步步緊逼?

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統治中,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王朝,一直飽受後人诟病。這不僅僅是由于統治者由漢人變成了滿人,百姓所積蓄的不滿所緻。縱觀華夏的曆史脈絡,唐朝李世民亦有胡族血統,更不用說元朝蒙古人的統治了。

那麼,究竟是因為什麼,才使得清朝為後人所诟病呢?這就回到了清政府對于列強的軟弱無能上。

正是因為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才使得中國的近代史成了一部落後的屈辱史。那些喪權辱國的條約,請政府一步步地退讓,使得中國成為了列強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任人欺辱。

面對這樣的清政府,列強才能夠步步緊逼,企圖把中國變成他們的殖民地。

1.中國在列強心目中比較富饒

馬可波羅曾經對于中國的描寫中提到:“中國遍地是黃金,到處是白銀。”雖然他在元朝時期到達中國,此時正是中國領土面積最大的時候,武力值也空前的強盛,

或許其對于中國的描述中有明顯的誇大成分,但也可見中國之富裕。

從鴉片戰争到八國聯軍、再到侵華戰争,列強為何步步緊逼?

若黃金和白銀平均分給百姓,可能不會有如此誇大的說辭,但若财富集中在少數人,或者一家一姓的統治者手中,數目就相當龐大了。

而中國正是這樣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俗話說: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可見統治者的層次之高。皇權在當時的中國擁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因而也就成了财富的代名詞,成為了“強盜”們所選擇的對象。

2.中國的武器水準落後

正所謂“槍杆子裡面出政權”,實不虛矣。當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團隊有了足夠威懾他人的武器時,敵人對其動手就需要好好權衡一下得失了。

當獲勝後得到的收益遠遠不足以彌補消耗和損失時,在理性的權衡下,就不會有人冒着風險去消滅敵方。

從鴉片戰争到八國聯軍、再到侵華戰争,列強為何步步緊逼?

而中國,在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後,就基本放棄了對于火器的研發和改良。至于是否因為統治者覺得火器太過危險,如果流傳出去可能會對其統治造成影響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中國的火器由世界先進水準逐漸落後,最終成了列強譏諷的對象卻是存在的。

這就像原本無憂無慮生活在大草原上的一群羊,本來有豐盛茂密的水草可以供其生存,卻不知何時被一群狼闖入地盤。

從鴉片戰争到八國聯軍、再到侵華戰争,列強為何步步緊逼?

狼有着鋒利的獠牙和爪子,羊隻有吃草的牙齒,甚至由于太久沒有天敵,連角都退化了,

又用什麼來與狼群抗衡?隻能任人宰割。

3.統治者的奇妙心理

在發現列強如猛獸般入侵,輕易就能撕開防禦的口子時,清朝統治者的第一反應不是我們應該加強我們的武器水準,應該加強國防的實力,而是覺得隻要給列強足夠的錢财,就能夠讓他們離開,而隻要離開,就可以當做無事發生。

從鴉片戰争到八國聯軍、再到侵華戰争,列強為何步步緊逼?

在鴉片戰争時,清政府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統治者并沒有覺得這些賠款很多,他們完全可以将這筆錢款算在老百姓頭上,在意賠償的心理可能還比不上被原本看不起的小國索要賠償的恥辱。

然而一步退步步退,底線一旦不能堅守,就如同已潰的蟻穴一般,等待統治者的就是更加頻繁地入侵。蓋因已經有了基本不用付出就能夠收獲更多的典範,于是列強紛紛效仿,

步步緊逼,進而有了八國聯軍侵華戰争。那些喪權辱國的條約也成了曆史的必然。

從鴉片戰争到八國聯軍、再到侵華戰争,列強為何步步緊逼?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統治者的壓迫下,人民沒有辦法繼續生存,這就導緻了亂象的發生,也是中國曆史傳承演變的規律。

清政府統治的弱項,也是統治者的弊病之一——他們并不關心所屬的百姓生活情況如何,

“不識民間疾苦”

,進而與百姓的聯系就就更加不緊密了。這更給了列強可乘之機。利益誘人,面對無法形成有利抵抗,官僚資本興起,上層的統治階級與列強達成合作的基礎上,所屬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都不關心群眾,列強自然可以步步緊逼,以得到更多的利益。

從鴉片戰争到八國聯軍、再到侵華戰争,列強為何步步緊逼?

這樣一個地大物博卻又軟弱可欺的國家,更是被列強當做了自己暗中的錢袋子,成了傾銷商品,獲得利潤的最佳地點。從皇家擷取和從傾銷所得的财富,又可以使得他們更有資本,更有底氣為所欲為;進而,“野蠻而強硬”的“強盜”,步步緊逼便不足為奇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