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6歲少年鄭國仲瞞着父母參軍,18年後回家鄉探親,父親:你找誰?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短短的十個字道盡了從軍時間的漫長,峥嵘歲月,年少離家,能活着回來的少之又少,在唏噓之餘,對那些為了國家而奮鬥的人又多了一分感激之情。

有這樣一位開國少将,年少時經曆了不少困苦,一次契機,他發現了改變現狀的方法,于是,他“十五從軍征”,等再回家見親人時發生了這樣的一幕。

16歲少年鄭國仲瞞着父母參軍,18年後回家鄉探親,父親:你找誰?

一、人生百味

故事的主人公叫鄭國仲,開國少将之一,出生于1913年的湖北黃安。

辛亥革命爆發後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三民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傳播,人們的思想也逐漸發生變化,但是這些積極的一面還僅限于城市地區,農村地區地主惡霸橫行霸道,百姓的生活依然是苦不堪言。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年幼的鄭國仲就已經體會到生活的艱難,家中貧困的現實讓父母不得不賣掉家中的兩個孩子,有勞動能力的鄭國仲被留下來,和父母一起做苦力。

十歲那年,為了家中的生計,鄭國仲被父母安排到裁縫鋪當學徒,有了謀生的手藝,至少生活不會過得那麼難。

16歲少年鄭國仲瞞着父母參軍,18年後回家鄉探親,父親:你找誰?

裁縫鋪的日子不是那麼好過的,店老闆總是會對鄭國仲很嚴厲,非打即罵,再加上苛捐雜稅實在是太重,最終裁縫鋪也走到了盡頭,鄭國仲不得不又回到家裡,一邊打理家中事務,一邊四處找活路。

這樣的日子如果不謀求改變,那麼就會跟随鄭國仲一輩子,幸好,他自己也有謀求改變的想法,改變現狀,很快這樣的機會就來了。

二、少年從軍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1927年,黃安爆發了“黃麻起義”,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激起鄭國仲心中的熱血,他明白幸福的生活是要靠自己争取過來的,一直忍氣吞聲地過着沒有尊嚴的日子,他已經受夠了。

16歲少年鄭國仲瞞着父母參軍,18年後回家鄉探親,父親:你找誰?

此時的他才14歲,就踴躍地報名參加紅軍,但是他的年齡還小,而且長期的營養不良讓他看起來十分瘦弱,紅軍拒絕了他的申請。

這次的拒絕并沒有讓鄭國仲打消從軍的念頭,回到家後,他在閑暇之餘會自學一些革命知識,經常關注紅軍的動向。時間過去了兩年,紅軍再一次來到他所在的村征兵,這次鄭國仲如願以償,成為紅軍隊伍中的一員。

參軍就意味着遠離家鄉,生死難料,鄭國仲才十六歲大的年紀,自己走後家隻有父母雙親,他們無人照料,也着實讓人擔心,但是在國家大義面前,鄭國仲還是選擇跟着紅軍走。

他擔心父母知道自己從軍的決定後,會不讓他去打仗,對他進行阻攔,于是在紅軍即将出發的淩晨,他悄悄起床,不驚擾父母,然後跟在紅軍的後面,離開家鄉,奔赴戰場。

16歲少年鄭國仲瞞着父母參軍,18年後回家鄉探親,父親:你找誰?

很快,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失蹤了,幾經尋找無果,最後在鄉親的口中知道,自己的孩子可能跟着紅軍走了。

聽鄉親們說出去打仗的很少有能活着回來的,父母二人雖然是萬般擔心,能做的也隻能是每日在家燒香許願自己家的孩子平安無事。

時間一晃過去了幾年,自己的孩子音信全無,聽别人說鄭國仲可能已經戰死沙場了,五雷轟頂的消息震動着二人的心,悲傷難過之餘,日子還得過下去。

三、相見不相識

年少的鄭國仲踏上戰場,從小就被生活百般打磨的他造就了非同尋常的适應力和意志力,從一個連槍都不會開的小兵到英勇無畏的戰士,他飛速地成長起來。

16歲少年鄭國仲瞞着父母參軍,18年後回家鄉探親,父親:你找誰?

面對敵人,他毫不畏懼,面對死亡他也毫不退縮,他心中堅定一個信念,戰鬥打完了,就可以回家了,就可以不用再過苦日子了。

1935年,身為紅四方面軍的一員,他跟随部隊踏上了漫漫長征路,這段路程是他最不願意觸碰到的回憶,長征之路,他的許多戰友倒在了路上,洪水猛獸般的饑餓,無情的敵人的子彈,還有那些潛藏在各處的疾病,這些東西組成了他對長征的最大回憶。

很快又進入抗日戰争,日軍的威脅是巨大的,但是鄭國仲面對他們也沒在怕的,因為這次打的是入侵者,不打敗他們,趕走他們,那麼自己的故土也将不複存在。

他一馬當先,帶着自己的部隊沖到敵軍陣營,帶着炸藥包和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最終在這場戰鬥中取得了勝利,這場戰鬥正是打響全國的百團大戰,鄭國仲也因為在戰鬥中的英勇表現獲得榮譽。

16歲少年鄭國仲瞞着父母參軍,18年後回家鄉探親,父親:你找誰?

十八年的背井離鄉,說是不想家是不可能的,戰時間隙,午夜夢回時,他總是會想念在家的父母雙親,就算是對家人再是思念,十八年來,他也沒有給家裡寫過一封信,因為他知道一旦和家裡有了聯系,家人的牽挂反而成為他的負擔,萬一有一天沒有再寫信給家裡,父母會更加擔心,與其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不和家裡聯系。

直到解放戰争時期,解放軍來到了鄭國仲的家鄉黃安,思想之情再也無法抑制,鄭國仲請示上司劉伯承回鄉探親,劉伯承了解他的心情,就準許他的請求。

近鄉情更怯,腳下的故土陌生又熟悉,村子裡熟悉的老面孔好多都已不在,懷着緊張又急切的心情,順着記憶的方向,他奔向了那個記憶中的家。

16歲少年鄭國仲瞞着父母參軍,18年後回家鄉探親,父親:你找誰?

踏進家門,父親正在忙,和想象中的團聚場景有點不一樣,父親看到鄭國仲的神色是淡然的,對于這個突然闖進家門的“陌生人”他的眼神裡多了幾分警惕的意味。父親的“你找誰”三個字狠狠地戳中鄭國仲的心,最後還是母親認出他來,一家人相擁而泣。

這次探親鄭國仲并沒有多做停留,一頓飯後,鄭國仲回到部隊繼續他的工作,短暫的重逢是為了長久的陪伴。

新中國成立後,鄭國仲把家人接到身邊,一家人才算是真正地團圓了。戰争年代,每一位戰士的離鄉背井都是為了更多的家庭能夠團圓幸福,現在我們的幸福生活離不開他們的付出,要銘記曆史,心存感激。

文/小魚

參考資料:

1、《湖北年鑒》

2、《湖北檔案雜志社》

3、《中國戰争發展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