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這個職業,在中國的曆代封建王朝中都設有這種機構,例如漢代的紅衣繡者,負責鎮壓農民起義;唐代設定内衛、察事廳偵緝官民;宋代的皇城司,執掌宮禁以及刺探民情;而在明朝設定的“廠衛”則将特務制度推向了巅峰。
在史書中,明代錦衣衛常以反面角色出現,這些間諜似乎都武藝高強且無惡不作。當翻開錦衣衛的曆史,我們看到的隻是寒光出鞘的繡春刀和陰森恐怖的诏獄,然而這些并不是錦衣衛的全部。明朝皇帝中也并不是都像朱元璋、朱棣那樣的強勢帝王,也有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這樣的仁德之君,而仁德之君需要的則是恪盡職守、清正廉明的錦衣衛。

在仁宗和宣宗時期,兩位賢君先後對特務機關進行了清理整頓,大量忠直淳厚的青年被招入進錦衣衛,基本上扭轉了太祖、成祖時期所形成的高壓的社會氛圍,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明王朝的政治形象。然而,随着張太後和内閣賢臣等人的去世,英宗最寵信的太監王振漸漸執掌權柄,其親信和黨羽遍布朝野,此時的錦衣衛則變成了宦官亂政的幫兇。在錦衣衛指揮使善惡交織的時代,無論是劉勉、徐恭謹慎自守,還是馬順的作惡多端,都和看似不起眼錦衣衛校尉袁彬無關。正統十四年,在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親率大軍北征瓦剌兵敗,也就是曆史上的“土木之變”,袁彬和英宗均成為俘虜。
在被俘虜的一年時光裡,英宗遭遇了一生最痛苦的日子,袁彬始終在他身邊陪伴左右,而袁彬也逐漸成為皇帝最依賴的人。公元1450年,瓦剌統帥也先将英宗和袁彬送還到大明。七年後,英宗再次繼位,随即命袁彬擔任錦衣衛指揮使,錦衣衛素來聲名狼藉,而袁彬卻是錦衣衛中難得一見的忠正之士。在擔任指揮使的幾年中,袁彬善待群臣,公理诏獄,一改錦衣衛A錢納賄、迫害忠良的形象。弘治元年,袁彬逝世。
在明朝中期,錦衣衛指揮使除了朱骥(詩人于謙女婿)、牟斌二人,其餘人都是貪暴成性,助纣為虐。到了嘉靖年間,錦衣衛突然改天壞地,不僅權勢日益強大,力壓東廠宦官,甚至還博取了一些群眾的好評,這些都與時任錦衣衛指揮使陸炳有着很大的關聯。陸炳的母親是嘉靖帝的乳母,他從小和嘉靖帝一塊長大,曾在一場火災中冒死救出嘉靖,是以深得聖寵。在執掌錦衣衛的二十年中,陸炳仗義疏财,時常周濟困厄人士,有些因為直谏犯忌被打入監獄的大臣,陸炳都會盡力保全他們的性命。此外,他還營救過被嚴嵩黨羽誣陷的抗倭名将俞大猷,并為朝廷鏟除了禍國殃民的邊将仇鸾。
嘉靖三十九年,陸炳走完了自己傳奇的一生,他雖身為錦衣衛,但明史還是給了他正面的評價。而陸炳的屬下沈煉也繼承了他敢于直谏、為人剛直和嫉惡如仇的性格,多次與嚴嵩黨羽正面硬剛。
嘉靖朝是錦衣衛的黃金時期,不僅風頭蓋過了東廠,還偵辦了嚴嵩一黨。不過從對國家的貢獻來看,萬曆朝才是錦衣衛真正的輝煌時代。随着内閣首輔張居正去世和改革的中止,明朝的國勢也開始迅速衰敗。公元1592年,日本武将豐臣秀吉調集水陸大軍20萬突然發兵進犯北韓,意圖在亞洲進行軍事擴張。為了援救藩邦,也為了維護大明帝國的安甯,大明軍隊義無反顧的奔赴北韓,譜寫了一曲保家衛國的華麗贊歌。
明朝深知倭寇侵略北韓,其真實意圖是在于中國。萬曆帝派出錦衣衛前往北韓議和日本打探軍情,已備發兵北韓做準備。錦衣衛的辦事能力,遠遠出乎了萬曆帝的想象,很快就将日軍的行軍路線、作戰配置等上報給朝廷。當東征都督李如松率四萬大軍進入北韓時,錦衣衛早就在當地編織起了巨大的情報網,也為大敗倭寇立下了巨大貢獻。
在戰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錦衣衛受到了皇帝的嘉獎,然而這卻是錦衣衛在明朝最後的榮光。随着萬曆帝駕崩,大明國勢更是急轉直下,錦衣衛也在黨争和宦官的漩渦中難以自拔,尤其是在魏忠賢的統領下,也讓錦衣衛陷入了政治鬥争與内部沖突,再也無法恢複到從前的狀态。當崇祯皇帝拖着大明千瘡百孔的軀體欲圖振作之時,山海關外的滿清政權虎視眈眈,皇太極、多爾衮和豪格等人正蓄勢待發,随時準備進攻大明,錦衣衛也在明末的亂局當中走向了滅亡。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廷徹底廢除了錦衣衛機構,從此,錦衣衛完全成為了曆史。明朝統治者意圖妄想通過錦衣衛對社會實行嚴酷的監控,進而達到維護皇權的目的,後世有人評價說:明朝并非滅亡于流寇,而亡于廠衛,倒不如說是明朝亡于專制和封建的黑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