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王與馬共天下,到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産生了哪些變化?

公元291年,西晉帝國内部爆發了激烈的"八王之亂",直接導緻西晉的國力快速下滑。同時,盤踞在西晉政權核心周圍的少數民族也快速崛起,并相繼占領了西晉的許多領土。随着新都長安的淪陷,西晉帝國也終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西晉滅亡後,"取而代之"的東晉内部則出現了古代史上罕見的"王與馬共天下"的特殊局面。而到了北宋時期,則出現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新局面。那麼從東晉到北宋的政治格局産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從王與馬共天下,到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産生了哪些變化?

八王之亂對西晉曆史産生了深遠影響

東晉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特征

西晉帝國消亡後,宗室成員司馬睿便在南方建立了新的政權,是為東晉。建國之前,司馬睿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琅琊王而已。隻是有了琅琊王氏的鼎力支援,才能夠坐穩皇位并重新确立司馬氏的統治地位。

從王與馬共天下,到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産生了哪些變化?

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

也正是因為如此,司馬睿在繼位之後一直對琅琊王氏十分依賴。為了"報答"王氏的恩情,司馬睿賦予了有擁立之功的王敦王導兄弟二人重權。随着時間的推移,東晉朝野上下已經遍布琅琊王氏的族人和門生。至此,"王與馬共天下"的特殊局面正式形成。對此,《資治通鑒·晉紀》中曾有相關記載:

帝之始鎮江東也,敦與從弟導同心翼戴,帝亦推心任之,敦總征讨,導專機政,群從子弟布列顯要,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

東晉之是以會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特殊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東晉是在門閥士族的支援下才得以建立的。由于以琅琊王氏為代表的門閥士族有擁立之功,是以晉帝在建國後必須給予其特殊地位。

雖然說皇帝總攬一切大權,賦予門閥士族的地位和特殊權利可以自行掌握;但從東晉幾代晉帝的表現來看,當時的皇權已經十分衰弱。一旦脫離以琅琊王氏為代表的門閥士族的支援,則整個帝國都有可能迅速走向崩解。

至于司馬睿是否心甘情願的将權力分享給門閥士族,我們如今尚不可知。但從心理角度去分析,司馬睿之後的幾代晉帝定然是一代比一代不情願的。但即便如此還要繼續維持"王與馬共天下"的特殊局面,這就足以證明此時的皇權根本無法脫離門閥士族而單獨存在。

從王與馬共天下,到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産生了哪些變化?

琅琊王氏族人的代表之一王導

北宋出現"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特征

時間來到北宋,公元960年,後周武将趙匡胤在統兵北征的過程中發動兵變,是為陳橋兵變。此後趙匡胤率大軍回攻後周,并迫使後周恭帝将皇位禅讓給自己。至此,北宋帝國正式形成。和東晉不同的是,宋太祖的北宋帝國是建立在武将擁立的基礎之上的。

北宋建立後,宋帝在削弱武将力量和地方軍事力量的同時,大力扶持士大夫集團參與政治。不僅如此,宋帝還盡可能的賦予士大夫集團參政的權力,故意使其進入權力中樞。如此,便形成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特殊局面。

從王與馬共天下,到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産生了哪些變化?

北宋帝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北宋開國初年的政治局面要較東晉更加惡劣一些。雖然東晉政局随着時間的推移被門閥士族所把持,但這個過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漫長的。況且文官通常無法直接統兵,在軍中的威望也遠遠不及武将。

這也就意味着,東晉的門閥士族能夠牽制皇權的地方在于政治;而北宋武将牽制皇權的地方則在于軍事。二者相比,軍事給皇權所帶來的直接威脅要明顯比政治大上許多。也正是因為如此,宋太祖才會以杯酒釋兵權及強化中央武裝力量、削弱地方守備力量等多種方式來移除武将在北宋内部的影響力。而提拔與武将非同一陣營的士大夫集團,則是上佳之選。

官僚集團的結構與選官制度同時發生了變動

在東晉至北宋由"王與馬共天下"轉向"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這一期間,選官制度也同步發生了劇烈的變動。在"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進入行政機構的權力都是被把控在門閥士族的手中的。這些門閥士族為了擴大家族影響力和提高家族地位,必然會想盡一切辦法将家族子弟送入政壇。

随着時間的推移,本屬于皇帝的朝廷,便成為了門閥士族的朝廷。毋庸置疑的是,這種局面并不是皇帝想要看到的結果。但是礙于時勢的緣故,皇帝對這種局面的形成隻能預設。況且一旦這種局面真正形成,皇帝想要将其打破就變得難上加難。

從王與馬共天下,到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産生了哪些變化?

門閥士族的崛起是皇帝所不願見到的結果

而到了北宋時期,宋帝為了避免重蹈東晉覆轍,是以便選擇在科舉制度上大做文章。通過科舉制,宋廷可以從庶族地主乃至寒門士子中擷取必要的政治人才,于是便打破了由門閥士族壟斷進入行政機構的通道的局面。

雖然門閥士族和通過科舉制度進入行政系統中的知識分子基本上都屬于地主階級(一些寒門士子非地主階級中的一員),但二者在政治上的關系卻是對立的。通過科舉制提拔庶族地主,可以合理的削弱門閥士族在政治中的影響力。即便門閥士族意識到這是皇帝在削弱自身權勢,但對此也無可奈何。

同時,科舉制還可以擴大人才儲備,使許多關鍵的職務由多名人才共同分掌。這樣做不但能夠逐漸架空開國功臣集團的力量,還能夠通過庶族地主的加入而使地主階級之間展開内鬥,皇帝則可以冷眼旁觀并加以制衡。如此,封建統治者自然大力推行科舉制,科舉制也是以間接得到了快速發展的基礎和機會。

從王與馬共天下,到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産生了哪些變化?

推行科舉制可以有效改變内部的權力結構

至此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王與馬共天下",還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其特殊的時代特征背後定然有着特殊的時代背景。而這個所謂的"特殊的時代背景",則是西晉和北宋兩國的建國基礎所直接依賴的基礎。

不僅如此,"王與馬共天下"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還同時展現出了從晉帝至宋帝這個區建立,皇權發展的具體過程和形态。

面對有開國之功的門閥士族,晉帝不僅沒有任何制約的手段,甚至還要不斷的賦予其更多的權力。是以,"王與馬共天下"是被動形成的。而宋代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則是宋帝故意創造的政治局面,為的就是清除開國功臣集團的影響力。如此說來,從王與馬共天下到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其實也反映了自東晉到北宋期間皇權的發展程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