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用九年學一技,一年能把460萬斤鮮嫩平菇送進市場

作者:農村大衆

2022年1月7日早晨6點多,看着裝滿平菇的貨車駛出食用菌種植基地大門,張豔波直起腰,松了一口氣。他淩晨3點多就起來,組織人采菇、裝車,而且是天天如此。用他的話說,“天天累得跟孫子似的。”

“半夜起來采菇,一大早就送到批發市場,這樣更能保證平菇的鮮嫩。”張豔波說,“最近氣溫低,光照時間短,平菇生長慢,每天早晨能送到市場的平菇,隻有六七千斤。”

張豔波,42歲,濱州市濱城區楊柳雪鎮楊集村農民,國中沒畢業就棄學。就這樣一位農民,他現在是濱州市福哲思蕈食用菌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的食用菌生産基地一年能為市場提供460多萬斤鮮嫩的平菇。

他用九年學一技,一年能把460萬斤鮮嫩平菇送進市場

張豔波的食用菌生産基地。他說:“這裡是生産蘑菇的地方,要做到真幹淨。”

張豔波不上學後,在集市上擺過地攤,在建築工地幹過活,後來自己拉起一支建築隊。回到家裡,看看父母種着幾畝地,不但很累,還真不掙錢。他想回到農村,看能不能幹出點動靜來。

張豔波跑農業部門問專家,跑市場了解情況,決定種食用菌試試。選擇種食用菌,是因為當地棉花稭杆和玉米稭稈、玉心芯不缺,這些可都是栽培食用菌的好原料。

種植食用菌,要建大棚,便需要空地。張豔波找到了濱城區秦皇台鄉段李村,這個村班子好,村風正。2013年9月,他建起的8個食用菌大棚,第一次投料,種的是雙孢菇。

第一次種便成功了,一平方米能産雙孢菇38斤,這讓張豔波很興奮。興奮完,他知道自己遇上麻煩了。當時,隻有大城業的人才認雙孢菇,其他地方銷量很少。可向上海等地運雙孢菇,不用冷藏車,半路就能壞掉;用冷藏車,費用太高,運過去算總賬也不掙錢。

“高峰時,一天能采八九噸雙孢菇,我那個愁啊。”張豔波說。雙孢菇能賣多少賣多少,剩下的腌起來。

雙孢菇銷路不好,張豔波又開始跑市場。跑了一圈市場,他發現平菇雖然是大路貨,但從大城市的超市,到農村的集市,都在賣,而且銷量都很大。“我種出來的蘑菇,應該是大衆産品,要适應千家萬戶,老少都愛吃。”他說。

2014年,張豔波又建了10個大棚,資金不足,隻能建簡易的。建立的10個大棚,全部改種平菇。平菇抗逆性強,種植技術相對來說簡單一些。

種平菇太掙錢了,這讓張豔波真正興奮起來。可他的簡易大棚,提溫、降溫效果都很差,一年隻能投一次料,在9月、10月生産平菇。2016年,他把16個大棚全部拆了,改造成鋼結構溫控大棚。這種大棚,一年可以投三四次料,實作全年生産。

在建大棚種蘑菇以前,張豔波可以說沒種過地,種蘑菇他更是一竅不通。他跑到食用菌種植基地學,找專家問,在網上找到視訊一遍遍地看。更多的,是他呆在自家的大棚裡,盯着菌棒看,看菌絲的生長情況,看菌棒出菇情況。看多了,心裡便也漸漸明白了,遇到啥問題,他都知道該如此解決了。

他用九年學一技,一年能把460萬斤鮮嫩平菇送進市場

張豔波的平菇大棚。棚内的景象,都可以當景觀來看了。

到2021年年底,張豔波已經建起了46個鋼結構溫控食用菌大棚。這些大棚全年産平菇,年總産超過460萬斤。為了采菇,他平均每天要雇用30多個農民,而且這些農民都是些婦女、老人。張豔波一年為這些采菇農民發的工資,超過100萬元。

“平菇整個生長過程中,不會用任何藥物,不但好吃,還符合人們現在健康飲食的要求,這些年平菇的市場需要量是逐年在提升。”張豔波說。他不管到哪裡,遇到人想發展農業,他就說:你種平菇啊,保證行。

到現在,從張豔波的基地學會食用菌種植技術,回去後建起來的大棚,張豔波說絕對在500個以上。而且,有些大棚是他幫着建起來的,用的料也是他送去的。這500多個大棚,建在濱州市、棗莊市,建在高青縣、濟陽縣、濟南市萊蕪區。

他用九年學一技,一年能把460萬斤鮮嫩平菇送進市場

在采菇的張豔波。他一年到頭忙着,累并充實。

種植平菇,張豔波需要大量的原料。當地農民種棉花,秋後采完棉花,張豔波直接對農民說:棉花稭稈不用你們管了,我幫你們拔完後,再把地給旋耕一遍。這樣,無論是今秋種小麥還是明春種棉花,你們都省心了。

出完了菇的菌棒,在張豔波眼裡也是好東西。他建起了有機肥生産工廠中的房間,把廢菌棒加工成有機肥。他的46個棚,一年能出廢菌棒1300多噸;廢菌棒不能随便扔,一些種蘑菇的農民,就拉來送給張豔波。2021年,農民送給他的廢菌棒超過2000噸。用廢菌棒加工成的有機肥,現在的市場價是每噸1300元。

張豔波從農民手裡拿來玉米、棉花等稭稈,做成生産平菇的菌棒;生産完平菇的菌棒,加工成有機肥,又回到了田間。

大衆報業·農村大衆報記者 孫成民 通訊員 李榮新 朱華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