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米造車“軟”着陸

小米造車“軟”着陸

文|孫光辛

編|張藝

1月4日,在2022年的第一個工作日裡,小米造車又有了新的動态。

據界面新聞報道,小米集團進階副總裁、手機部總裁曾學忠表示,雷軍要求手機部成為小米集團層面的技術中台,能夠孵化和驅動一部分創新業務,其中之一便是要向汽車業務進行人才和技術輸送。

曾學忠表示,“小米手機部正在與汽車團隊進行每月一次的多元度技術交流,涉及電池、影像、軟體、供應鍊團隊。2022 年,手機部将會向汽車團隊輸入一部分軟體技術人才。與此同時,小米手機部也希望從中獲益,例如利用汽車電池技術的進步反哺手機和大家電等業務。”

可以看出,造車産業鍊龐大而複雜,軟體是小米首先想要通過内部人才輸送解決的問題。

“軟體定義汽車”的趨勢下,軟體正在成為智能汽車的核心競争力,小米想要後發制人,軟體也确實是一個突破口。

小米造車“軟”着陸

(雷軍曾高調宣布,小米未來五年研發投入超1000億)

這一切,都為了實作雷軍日前立下的Flag——小米汽車将在2024年量産。

基于“技術中台”,手機與造車關聯

這一次,小米通過曾學忠向外界傳遞了多個有關造車的資訊,其中很重要的兩點,一是今後要更多地通過自己解決造車的人才和技術難題,二是要通過手機部為汽車業務輸送人才和技術。

組建團隊是小米造車宣布以來,最核心的事宜之一。

那麼,為什麼是軟體優先?

首先,随着智能汽車發展程序的加快,軟體在汽車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是以,軟體也是小米這個新玩家尋求突破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小米造車“軟”着陸

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相對較晚,是以無論在燃油車時代,還在電動車逐漸普及的當下,外資企業仍然在硬體裝置上占據很大的優勢。但随着“軟體定義汽車”的時代到來,即便是大衆、豐田這樣的國際知名車企,其專門的軟體部門或子公司也不過是近幾年才成立的,汽車軟體成為國内車企彎道超車的重要拐點。

然而目前汽車軟體人才卻不足,争奪卻日趨激烈,這已經不是單純高薪就能解決的問題了。

小米不是沒有想過重新組建一隻單獨的汽車軟體開發團隊。在小米招聘官網上,目前汽車相關崗位仍在招聘中,并且顯示都是“急招”。不過,最近新釋出的崗位涉及“系統平台”、“智能座艙”等,尤其以智能座艙為主。這已經和今年上半年,招聘崗位涉及資料平台、車載基礎架構、毫米波算法、前端平台開發等與自動駕駛有關的崗位有很大不同。

從人才招聘的節奏,也能看出其造車業務的重心和進展正在發生變化 。

小米造車“軟”着陸

與此同時,2021年11月份在招聘圈也爆料出,小米汽車狂攬2萬份履歷,卻隻有300餘名成功入職者。

由于汽車軟體的複雜性,雖然軟體人才有不少,但想要找到即懂車又懂軟體的人才非常困難。在汽車人才短缺的當下,企業也需要承擔起大量的人才培養成本。

作為後來者,小米不得不加快對人才的培養。不過,在這方面,手機廠商有着天然的優勢。從發展曆程來看,手機和汽車都在經曆着由機械定義向硬體定義,再向軟硬體共同定義的轉變。由于智能手機與智能汽車在軟體上有相通的部分,相對于其他軟體領域的開發者來說,有手機軟體開發背景的人也比較容易跨界到汽車軟體。

于是,雷軍想到了用手機部做技術中台的方式,快速将通用能力遷移。

早在2019年,小米就将中台視作其資訊化的重要手段,包含業務中台、資料中台、技術中台三大部分。其中,業務是基礎,資料是核心,技術中台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開發效率。簡單而言,業務和資料中台主要負責前台業務的快速響應和提供支援,技術中台則是為中台服務提供高度子產品化的零件,縮短業務中台建設時間。具體實作方式,就是通過技術下沉,把标準化的東西沉澱下來。

也就是說,小米要通過技術中台,實作新業務開發的高效率與低成本。

随着小米業務中台戰略的深入,2020年底,小米就正式成立了業務中台部,但在技術中台上卻沒有一個明确的部門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手機是小米的主業,在小米内部本就是技術最為完善的業務,是以想要通過内部建立技術中台部門解決技術開發的問題,手機部是小米目前最合适的選擇。

是以,曾學忠認為,讓手機部向汽車業務輸送人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這是技術的共享”。

自研還是代工?

想要造車成功,必須要借鑒成功者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哪塊兒自研,哪塊兒代工,想必雷軍已經在與國産汽車新勢力的交流中,和對特斯拉、蘋果造車的路線研究中,已經得出了大部分重要結論。

小米造車“軟”着陸

特斯拉創造了智能汽車的先河,在其産品推出之初,雷軍在體驗過Model S之後曾表示,特斯拉與其他汽車的差别,就是移動網際網路應用與單機本地應用之間的差别。

而特斯拉最大的颠覆,并非隻是動力系統的改變,而是重塑了汽車的“大腦”——電子控制系統。

小米造車“軟”着陸

(來源:特斯拉官網)

随着汽車功能越來越豐富,汽車中的ECU(電子控制器單元)數量也越來越多,這就導緻總線越來越長,ECU集中化成為汽車行業的共識。

特斯拉率先重塑ECU,根據功能提出“域”的概念。2012年的Model S将ECU劃分為動力域、底盤域、車身域、車身低速容錯域,将車載線束控制在3公裡之内,2017年的Model 3又将按功能劃分的域簡化為按三大部分,使得車載線束長度進一步縮減至1.5公裡。在特斯拉曾經的計劃中,Model Y的最終線束長度會隻有100米(當然,目前還未實作)。

車載線束的縮短并非隻是硬體上改變。随着硬體結構的變化,各ECU的軟體也被集中到中央計算子產品下進行統一調配,不僅ECU的數量大幅減少,集中式ECU也令OTA更新更加容易,為汽車提供更高的算力的同時,支援更靈活高速的通信網絡,為汽車進一步智能化提供支援。

這也令智能企業在汽車産業鍊中越來越占據優勢地位。在過去的E/E架構中,Tier1(車廠一級供應商)更具有主導權,直接向車企提供包含程式的成本控制器,而随着特斯拉的出現,Tier1在設計和研發上的作用減弱。也正是是以,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向特斯拉學習,成立或投資軟體相關項目和公司。

特斯拉的優勢不光是在電子控制系統上,還包括高性能晶片、自動駕駛系統等智能化的核心功能自研能力。

這兩者小米目前選擇以收購+自研+投資的方式多線并行,但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是,通過軟體系統卻有可能實作最快的補齊,甚至彎道超車。

汽車也是蘋果在着重研發的項目之一,雖然二者在定位、産品、服務等方面都有不同,但小米此次人才和技術的重心放到軟體上的戰略,與同為手機廠商的蘋果也有相似之處。

蘋果進入汽車領域的敲門磚正是軟體。2013年蘋果首次推出CarPlay的前身IOS in the Car,2014年,蘋果啟動了“Titan”計劃進軍智能汽車賽道。

根據東吳證券的研報,蘋果汽車或将采取與手機類似的生産模式造車,車載作業系統與自動駕駛系統完全自研,晶片、底盤、電機等将通過自研加代工的方式解決,電池與整車制造則通過尋求合作夥伴解決。

2020年底,蘋果和貿聯、和勤、富田等多家汽車零部件廠商提出了備貨要求,并計劃在2024年生産第一款純電動車。

小米造車“軟”着陸

(來源:東吳證券研報)

此類造車路線可以集中發揮手機廠商在軟體系統上的優勢,在整車制造上與生态夥伴協同,規避了巨大硬體的研發成本風險,實作相對輕量級的造車。

而且,這種模式也是小米手機曾經“得心應手”的玩法。

造車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雖然小米宣布造車是在2021年,但在此之前,小米已經通過投資的方式參與到新能源汽車行業中,造車新勢力中的蔚來和小鵬都接受過小米的投資。除此之外,小米還通過投資在不少其他智能汽車相關領域進行布局,并積累了一定的汽車相關專利。

小米造車“軟”着陸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需注明版權請背景私信聯系)

在小米正式宣布開始造車之後,雷軍又陸續退出一些小米關聯公司,似乎是要集中投入造車中。

至2021年底,小米已經在部分造車領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2021年8月,在小米集團财報電話會上,小米集團總裁王翔表示已組成一支300人左右的團隊,9月,團隊人數增加至500人;除了加大投資力度外,小米還收購了自動駕駛企業深動科技DeepMotion;之後,小米又确定在北京亦莊建設小米汽車總部基地和銷售總部、研發總部等;在整車制造方面,小米計劃分兩期建設合計産能30萬輛的整車工廠,第一期、第二期産能分别為15萬輛。

小米造車“軟”着陸

此外,小米還曾與一汽等傳統車企洽談合作事宜,但結果并不理想,這或許也是小米最終決定自建産線的原因之一。

不過,除此次提到的軟體外,智能汽車還有兩大核心問題等待小米解決,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

目前,雖然有華為等不少企業已經擁有能力為汽車企業提供相關的産品與解決方案,但不少傳統車企仍不願意用其産品,原因就在于,這些技術正是差別傳統汽車和智能汽車的核心技術,一旦需要依靠第三方才能解決,自身的競争力和品牌的價值都會大打折扣。

國金證券也在一份研報中表示,自動駕駛是智能汽車時代的核心技術,堅定自研是小米的唯一出路,通過收購一家在自動駕駛技術具有高水準且優秀團隊的公司,能夠快速補齊小米自動駕駛領域短闆。

2021年5月,小米就曾釋出大量自動駕駛相關崗位招聘資訊,組建自己的自動駕駛研發團隊,此後又加大自動駕駛研發相關的招聘力度。8月,小米又5億元收購深動科技。

和自動駕駛與軟體系統相比,智能座艙或許是在消費者端更能拉開智能汽車差距的因素,雖然資本市場對智能座艙并不那麼感興趣,但消費者對于智能座艙的感受更為直覺,需求也更為直接。

在小米宣布造車之前,小米就已經取得了不少智能座艙相關的專利,2021年,小米又收購了多家智能座艙相關企業。

可見,造車的難度遠大于手機,小米正在從産業鍊的各個環節逐漸突破。

結語

科技大佬們功成身退後大多選擇“歸隐江湖”,投身于生命科學或者人類生存等宏大話題。然而雷軍這員“老将”卻選擇留在一線。

“我決定親自帶隊,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深知做出決定意味着什麼,我願意壓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雷軍曾表達過自己的初衷以及決心。

手機部與造車業務夢幻關聯,小米手機的成績能否在汽車領域延續?

故事的結局難以預見,畢竟在神仙打架的新造車市場,“前有狼,後有虎”。不過,靠着雷軍“All in”的堅定态度和舉小米生态之力的資源,小米汽車勢必成為造車新勢力中的一名重要攪局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