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基于英雄崇拜而演變形成的關公磨刀節

基于英雄崇拜而演變形成的關公磨刀節

具有千年文化傳承的關公磨刀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公磨刀節最早起源于何時,并無明确的史料記載,但有資料可查的是,至少兩宋之時,廣大群眾于農曆五月十三前後祭祀關公,祈求庇佑平安、風調雨順等活動,已經蔚然形成民間習俗。

生活跨度南宋、元、明初三個朝代的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曾寫有一首《詠磨刀雨》詩:“荊州灑遍雨如膏,竟為英雄勵寶刀。最是武昌城下水,千秋鳴咽卷雷濤。”

元代大儒郝經在《重建廟記》碑文中說:“其(關公)英靈義烈遍天下,故所在廟祀,福善禍惡,神威赫然,人鹹畏而敬之,而燕趙荊楚為尤笃。郡國州縣,鄉邑闾井皆有廟,夏五月十有三日,秋九月十有三日,則大為祈賽,整仗盛儀,旌甲旗鼓,長刀赤骥,俨如王生。”

基于英雄崇拜而演變形成的關公磨刀節

元代文學家教育家同恕在其著作《榘庵集》卷三的鞏昌府《關侯廟記》記載:“相傳金大定間,西兵潛寇,城幾不守,乃五月二十有三日,見若武安狀者,率兵由此山出,賊駭異退走。随即其地而祀之。今他郡皆祀以十三日,獨此邦用是日,答神贶也。”

說明宋元之時,關公磨刀節已經成為群眾祭祀關公,酬謝神恩,盛大隆重的一項重要民間活動和節日習俗。

關于關公磨刀節民間習俗的形成,主要基于兩點:一是民間對關公忠義神勇形象的英雄崇拜,二是在古已有之的民間祈雨習俗基礎上,民間寄望關公威靈赫赫,磨刀立威,庇佑百姓,風調雨順。

關公忠義神勇的英雄形象,在漢末三國時期,已被載入史冊。兩晉南北朝時期,關公已經成了當世勇将的楷模。《大唐平百濟國碑銘》贊稱關公:“萬人之敵,聲雄百代”。

基于英雄崇拜而演變形成的關公磨刀節

兩宋之時,關公忠義神勇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宋儒褒揚關公踐行《春秋》思想,彰顯忠義大節;民間藝人通過“說三分”、講三國故事等題材,挖掘關公身上的人格閃光點,使關公英雄形象在民間得以普及,婦孺皆知。宋徽宗于崇甯三年加封關公“崇甯真君”,宣和五年加封“義勇武安王”,擴大了關公在朝廷民間宗教信仰中的神職地位和影響力。

北宋開始,關公成為道教典籍中重要的神祇。宋元時期道教主要經典《道法會元》稱關公“英烈威靈,在生忠勇,死後為神,忠貫日月,德合乾坤”,其神職為:“雷部斬邪使,興風撥雲上将,馘魔大将,護國都統軍,平章政事,崇甯真君關元帥”。

關公雖然此時僅是雷部護法神将,但其神格職權中已具有可以召喚雷電、祈請風雨,降妖伏魔、止澇抗旱等多重法力,随着關公忠義正直、鐵面無私、護國佑民、道德人格等形象的深入人心,關公以後成為伏魔大帝、關聖帝君、中天玉皇的神格提升也就日益清晰明朗。

基于英雄崇拜而演變形成的關公磨刀節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荊門軍蕭轸所撰的《加封英濟王碑記》記載,南宋朝廷對關公的顯聖靈驗事迹:“邦人于王,食焉必祀,事焉必咨。奚求弗獲,奚禱弗應。曰雨而雨,曰陽而陽,王之力也。疫疠不作,饑馑不臻,王之恩也。盜賊屏息,田裡舉安,王之蔭隐也”進行了褒揚,從國家層面确認了關公具有保護當地不受旱澇災害、疫疠饑馑、盜賊侵擾等神格,為關公磨刀節的形成和普及奠定了基石。

關公磨刀節成為中華群眾喜聞樂見、踴躍參與的一項重大民俗節日,内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文化遺産和精神财富。

晚清狀元、實業家張謇在題聯中說:“三山今在人間,神之來兮,弱水千尋迎節仗;五月每逢誕日,民有過者,清泉一掬薦蒲花”。表達了人民群衆對關公磨刀節慶典活動、對關公英雄形象的無比喜悅、愛戴、崇敬之情。

關公磨刀節習俗的發展形成史,也是中華兒女在漫長曆史歲月中,結合原始信仰、自然崇拜、英雄崇拜、祭祀禮儀,融彙中華傳統道德思想、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精神追求,長期積澱形成的智慧結晶,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内涵,是中華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文化辨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