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勞模精神傳承影響一代又一代!廣東省百名勞模圖檔展開展

作者:南方工報

“中國夢·勞動美——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廣東省百名勞模圖檔展開展以來,每天逾三百人走進展廳,從105位勞動模範的故事和貢獻中得到不少感悟:“看到勞模故事,深受鼓舞,新的一年,希望在自己的崗位上奮鬥不止”“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英勇奮鬥”“愛崗敬業,追求卓越,勞模精神永放光芒”……這百餘名勞動模範伴随着新中國的發展程序一路走來,在各自崗位上貢獻着光與熱。讓我們一起重溫他們的事迹,感受他們的付出和貢獻,看看他們是如何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職工群衆。

王長英、谷源松、羅木命

新中國成立初期, 從“戰鬥英雄”中湧現的勞動模範

廣東省百名勞模圖檔展第一部分“尊基立業”開篇展出的是三位從戰鬥英雄中“評”出的勞模,給人留下獨特印象。

1949年底,解放海南島在即,中國人民解放軍43軍128師383團1營為渡海先鋒營,正在東海島上緊張地進行着渡海作戰訓練。此時,王長英已年近半百,因長年捕魚,頗熟悉附近的水路,且精于掌舵駛船,被延請協助渡海先鋒營作訓練及引航。

1950年1月,王長英直接“獻船參軍”,又動員了周邊村落的老百姓帶船參戰。他分屬渡海先鋒營三連,與40多名覺悟高、身體壯、水性好的戰士組成水手隊。僅4天時間,王長英就教會了15名水手學會掌舵、拉帆、看水文等技術。

1950年3月10日13時,風力增大到五級以上,渡海先鋒營起航,全營1000餘名戰士分乘21艘戰船。王長英被任命為船工分隊長,率領121名船工協助引航,目标直指海南島赤水港。當晚10時,風浪夾雜暴雨沖散了船隊隊形,全身濕透的王長英穩穩地把着舵,乘風破浪。次日淩晨,冒着炮火,渡海先鋒營沖上海灘,打退敵軍。成功登陸後,王長英又奉命傳回湛江,動員150艘船和300多名船工,護送1萬多名解放軍指戰員再次登陸海南島。

王長英是以被記大功2次,戰後被授予“渡海特等功臣”光榮稱号。1950年9月下旬,王長英赴京出席首屆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和戰鬥英雄代表大會,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号。

跟王長英一樣,谷源松也是與“海”結緣,曾在洋船上幹過勤務,後在大連永源公司、煙台惠通公司和招商局等多艘海輪實習,考取了三張證書,逐級晉升為駕駛員、代理船長、海輪船長。

1950年,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卻依然對内地進行海上封鎖,其軍艦時常在香港沿海來回巡邏。時任民302輪船長的谷源松接受香港地下黨組織的任務,擔任護産糾察大隊長,積極反擊國民黨特務的一系列破壞活動。

1950年7月16日晚,他奉命率船沖破封鎖,載着民航飛機零件及物資,于次日下午抵達廣州,成為首位把起義海輪駛回祖國的船長,民302輪也是以被交通部授予“起義先鋒船”光榮稱号。

稍事休整後,谷源松返港粉碎了國民黨特務散布的“民302輪已被炸沉”的謠言,并抓住時機向香港同胞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祖國的美好前景,再把一批物資拉回廣州,打通了祖國南大門的航道。

1954年7月8日,谷源松加入中國共産黨。他和他所在的南海163輪是華南海上運輸的一面紅旗。1955年1月19日上午,停泊在汕頭港卸貨的南海163輪遭遇敵機轟炸,危急關頭,谷源松帶領全體船員奮起抵抗,創下了商船用少數輕武器打中一架敵機的戰績。

新中國成立初期湧現的勞動模範,還有供應軍需、技改提效的羅木命。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趕赴北韓戰場,抗美援朝戰争拉開序幕。羅木命所在的汕頭機械修配廠,加足馬力趕制着戰争急需的噴霧器。1952年8月24日,生産過程中,因電石爆炸,羅木命雙眼近乎失明。

羅木命并不認命。他堅持返崗,利用工閑時間在工廠中的房間反複摸索,以熟悉工廠中的房間各個角落和通道,進而克服工作時走動的困難。可困難遠不止這一點。失明初期,羅木命勞動效率低、産品不合格,但他沒有放棄。在全國勞動模範張明山、王崇倫技術革新經驗的啟發下,他開始鑽研改進生産工具,經反複試驗,改進鑽床刮水碗的辦法獲得成功,效率比一般勞工手操高3倍。

到1954年底,羅木命先後成功革新的有鋸銅管機、皮管機及桶身噴漆工具、橡膠管接頭操作法、鑽接頭去屑等10多種工具和操作方法。1955年,汕頭機械修配廠成立羅木命小組。

在技術革新中,羅木命比正常人付出更多。設計圖紙時,眼睛看不清,就找來一塊黑闆,用粉筆畫出粗大的線條,有時接連畫上近百次,才勉強畫成一張草圖。加工零件時,隻能用手摸着幹,常常被刺傷、砸傷。

羅木命小組共改進和創造了375件生産工具和裝置,開展技術革新800餘項,多次被各級政府評為先進小組。1955年,羅木命被評為“廣東省特等勞動模範”,1959年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産者”并赴京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慶典。

羅木命被譽為“保爾式勞動模範”。他的事迹曾被珠江電影制片廠攝制成劇情片《慧眼丹心》,北京出版社也出版發行過《羅木命》一書。

何享健、李東生、董明珠

改革歲月,勞動模範是時代的“弄潮兒”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何享健、李東生、董明珠,這些赫赫有名的企業家,這些從改革開放大潮中“雄起”的“弄潮兒”,也是勞動模範。他們的名字與中國制造品牌美的、TCL、格力牢牢聯系在一起。

中國的改革開放最初發起于農村地區,企業家也是以“農村能人”的形象出現的,他們所創辦的企業被統稱為“鄉鎮企業”,其中就有何享健所創辦的“美的”。

20世紀70年代末期,港澳同胞返鄉探親流行帶家電,外商投資的多數合資企業也選擇了家電行業。身處僑鄉順德的何享健迅速嗅到了商機,将原先集資創辦的北滘公社塑膠生産組轉為順德縣北滘公社電器廠,并推出第一台40厘米的明珠牌台扇。此前,跟許多鄉鎮企業一樣,何享健的企業幾乎是“什麼賺錢就生産什麼”。

1981年,何享健正式注冊使用“美的”商标,生産業務也從台扇、轉頁扇慢慢延伸到空調。此時的美的有員工251人,年産風扇13167台,總産值328.4萬元。到1988年,美的實作産值1.24億元。

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廣東省大力推行股份制改革試驗。何享健認為這是一個契機,推動美的進行股份制改革,并于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美的成為中國第一家完成股份制改造的鄉鎮企業,同時也是第一家由鄉鎮企業發展而成的上市公司。

1996年,美的遭遇危機,銷售排名滑落至全國第七位。為此,何享健啟動“事業部改制”,将集團分拆為數個擁有極大經營自主權的事業部。此後數年,美的業績漲了四倍,銷售收入完成從30億元到100億元的跨越。

2000年,何享健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與之同榜的還有TCL的李東生,兩人于2018年共同被授予“改革先鋒”稱号。

李東生被譽為“電子産業打開國際市場的開拓者”。他主導TCL開展重大跨國并購,開創了中國企業全球化經營的先河,帶領企業在全球設立28個研發機構,産品銷往160個國家和地區。此外,他帶領團隊建成完全依靠自主創新、自主團隊、自主建設的高世代面闆線,實作了我國視像行業顯示技術的曆史性突破,使中國成為繼日、韓之後掌握自主研制高端顯示技術的國家。

201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的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董明珠也是從改革開放之初就嶄露頭角的“巾帼英雄”。

勞模圖檔展中,對董明珠的介紹是“中國制造的堅定推動者”。2013年4月,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工業4.0”概念正式面世,意味着制造業的一場進化革命啟動。此時的國内,電商繁榮有餘,實業支撐不足,制造業自信全無,正需有人挺身而出,這人便是董明珠。

董明珠1990年加入格力,時年已經36歲,從業務銷售員打拼起,她将一個年産不足2萬台空調的小廠發展成營業收入超過千億的行業領軍集團,創造了一個“中國制造”的傳奇。2012年,她主導的“變頻空調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014年,聯合國開發技術署授予其“城市可持續發展項目宣傳大使”榮譽,以表彰其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護環境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與貢獻。

2015年,董明珠擔任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時提出,“讓世界愛上中國造”。此後,在多種場合持續為中國制造鼓與呼。同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關山月、紅線女、冼東妹、何鏡堂、鐘南山

複興路上,行業精英傳承勞模精神建功新時代

勞模,勞動者的模範,是各行各業的精英。部分公衆在勞模圖檔展中看到,嶺南派畫家關山月、一代粵劇藝術家紅線女也曾身披“勞動模範”的紅绶帶時,都感到好“新鮮”。

關山月與紅線女,都是1960年全國勞動模範,影響久遠。

關山月,原名關澤霈,早年就讀于廣州市立師範學校,刻苦自學繪畫,得到嶺南畫派主要創始人高劍父賞識,招其進入春睡畫院,成為高氏入室弟子,并為其改名關山月。

1959年,關山月和傅抱石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合作創作的《江山如此多嬌》,由毛澤東親自題詞,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紅線女,原名邝健廉,為粵劇藝術的一代宗師,其開創的紅派藝術是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在海内外享有盛譽,被當時的國家上司人譽為“勞動人民的紅線女”。

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驕》、《王昭君》,改編《蝴蝶夫人》和莎翁名著的實踐上,根據自己的天賦、嗓音條件,在傳統旦角的基礎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藝術和西洋美聲技法,創造了“紅腔”。

20世紀80年代,面對粵劇舞台演出的不景氣,為振興粵劇,她重排舊劇,編演新戲。1988年國慶前夕,紅線女率粵劇團到北京舉行“紅線女專場”。1994年,紅線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成功地塑造出一個外科醫生沈潔的藝術形象。

2009年,紅線女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還被評選為“2009年時代領跑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年最具影響力的勞動模範”。

廣東職工還敬仰着一位體壇“牛人”——“媽媽級”柔道女将冼東妹。她也是這次圖檔展中的勞模之一。

時光回溯到2008年。這一年,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了三十年。這一年,北京奧運會點燃了全國人民的心,中國以51枚金牌占據金牌榜榜首,其中一塊金牌獲得者就是廣東本土女子冼東妹。

早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時,29歲的冼東妹就奪下了52公斤級柔道金牌。因她一路輕松殺入決賽,幾無敵手,賽事本身沒有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決賽時,肇慶四會老家的親友守在電視機前準備為她加油打氣,可整個過程隻持續了短短的66秒。

2005年,冼東妹退役結婚,也是在這一年,她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2007年,女兒僅3個月大時,冼東妹受邀再戰北京奧運會。此時的她已是“32歲高齡”,如無意外,确是“人生的最後一戰”。眼含不舍把女兒托付給丈夫後,冼東妹投入了長時間封閉的訓練中,闖過了一系列選拔賽,拿到了參加奧運會的門票。

北京奧運會上,冼東妹的決賽對手是年輕力壯的北韓悍将安琴愛。體力不複當年的冼東妹很快氣喘籲籲,不敢硬碰,她以守代攻,全盤控制節奏,在時間剩餘不到2分鐘的時候,利用對方急于取勝的心态,抓住一個漏洞,給予終極一擊,拿下10點加分,艱難獲勝。冼東妹也是以成為我國奧運史上首位“媽媽級”冠軍,并入選“改革開放30周年感動廣東人物”。

進入新時代,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一并成為社會熱詞,為建功新時代、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了價值引領。早在2003年“非典”肆虐期間,時年66歲的鐘南山,身份是廣東省防治非典型性肺炎醫療救護專家指導小組組長,被稱為“抗擊非典第一人”。2020年年初,武漢暴發新冠肺炎疫情,時年83歲高齡的鐘南山再次挂帥征戰,出任國家衛健委進階别專家組組長,帶頭研讨疫情形勢和如何抗擊疫情,集結全國醫學力量,研究病毒、研發檢測試劑、研判疫情發展變化、研學科學防控、研讨救治方法等一系列舉措,讓抗擊疫情的戰役變得緊張有序,給醫務工作者和患者打了一劑強心針,也給全國人民打了一劑鎮靜劑。鐘南山先後于1995年、2005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2020年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