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北烽煙——漢末的西北角逐

西北烽煙——漢末的西北角逐

古人雲:“驕兵必敗。”這句話用在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的東漢枭雄曹操身上,可謂再合适不過了。掃平河北、殲滅烏桓蹋頓,并兵不血刃的得到了荊州,曹操當時的情況正如蘇轼文中所說“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舻千裡,旌旗蔽空,酾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正可謂意氣風發,睥睨群雄。但赤壁的一場大火,卻讓他顔面掃地,統一天下的宏圖也化作飛灰。之後,曹操又在次年操練水軍,駐紮合肥,與孫權對峙,卻也無結果。(1)南下江東既然已難成功,這位亂世枭雄就自然會将目光轉移一下了。他垂涎已久的一大塊“肥肉”随即便要端上餐桌,這塊“肥肉”可是百二秦川、兵家必争之地——西北。

(1)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谯,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

一、西北烽煙

東漢衰敗,除了黃巾起義之外,就是涼州羌亂了。學者呂思勉在講到涼州羌亂時指出:“大傷後漢的元氣的是羌亂........今青海省的東北境,在漢時本是羌人之地。王莽攝政時,諷羌人獻地,設立了一個西海郡。既無實力開拓,邊塞反因之撤廢,羌人就侵入内地。後漢初年,屢有反叛,給中國征服了,又都把他們遷徙到内地來。于是降羌散居今甘肅之地者日多。安帝時,遂釀成大規模的叛亂。這時候,政治腐敗,地方官無心守土,都把郡縣遷徙到内地。人民不樂遷徙,則加以強迫驅遣,流離死亡,不可勝數。派兵剿辦,将帥又腐敗,曆時10餘年,用費達240億,才算勉強結束。順帝時又叛,兵費又至80餘億,桓帝任用段颎,大加誅戮,才算鎮定下來。然而西北一方,凋敝已甚,将帥又漸形驕橫,隐伏着一個很大的亂源了。”——[呂]《中國通史》

涼州羌亂,從東漢中期的漢安帝時便有大規模的叛亂,甚至一度侵入三輔(如今關中地區)。從介紹中可知,羌亂讓東漢朝廷花費巨億(2)才堪堪平定,可以說是元氣大傷了。到了最後一次涼州大亂,叛亂首領北宮伯玉劫西北人邊章、韓遂在涼州反叛中央,東漢政權就更無力鎮壓了。東漢将領皇甫嵩、張溫前後征讨,最後卻都沒有結果。西北的一團火就這樣燒了起來,越來越旺,越燒越旺。

涼州逐漸形成了以韓遂、馬騰為首的一大批軍閥勢力,而且更是趁着董卓為首的一批軍閥在關中的内讧以及曹操中原逐鹿、無暇西顧之機,盤踞關中。後來,曹操的謀士鐘繇以天子的名義坐鎮關中,韓遂、馬騰等人也就暫時臣服于代表朝廷的曹操,并且在官渡之戰前後給予幫助。作為交換,曹操也不得不承認了這些軍閥在西北盤踞的權利。(3)但到後來韓遂、馬騰反目成仇,互相攻擊,馬騰求于曹操,甚至舉家遷入邺城,而讓其子馬超留在關中。(4)總的來說,西北軍閥是從表面上看臣服于曹操,但實際上有着相當大的獨立性質的“半獨立軍閥”。曹操赤壁失利之後,目标轉向西北,是很自然的事情。

(2)馳騁東西,奔救首尾,搖動數州之境,日耗千金之資。至于假人增賦,借奉侯王,引金錢缣彩之珍,征糧粟鹽鐵之積。是以賂遺購賞,轉輸勞來之費,前後數十巨萬。或枭克酋健,摧破附落,降俘載路,牛羊滿山。軍書未奏其利害,而離叛之狀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暴露師徒,連年而無所勝。官人屈竭,烈士憤喪。

(3)時關中諸将馬騰、韓遂等,各擁強兵相與争。太祖方有事山東,以關右為憂。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委之以後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長安,移書騰、遂等,為陳禍福,騰、遂各遣子入侍。太祖在官渡,與袁紹相持,繇送馬二千馀匹給軍。

(4)十三年,徵為衛尉,騰自見年老,遂入宿衛.........徙其家屬皆詣邺,惟超獨留。

二、渭南決戰

曹操既然下定決心拿下西北,那麼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處理掉西北軍閥,就是擺在眼前的最大問題。曹操的決策是用計,詳細說就是采納謀臣鐘繇的意見,讓他帶兵去讨伐漢中的張魯。雖然名義上是這樣,但曹操和張魯之間隔着關西大大小小的軍閥,要經過他們的地盤。這就是經典的“假道伐虢”之計啊!曹操的另一個謀臣衛觊認為這樣做會逼反關西軍閥,但曹操不聽,依舊讓鐘繇這樣做。(5)究其原因,曹操必然知道這種直接侵犯關西軍閥的“主權”的行為是有可能逼反關西軍閥,甚至讓他們結成短暫的同盟;但為了讓西北地區歸入自己的實際掌握之中,削除潛在的政治對手,這又是很關鍵的一步棋。後來關西軍閥果然聯合起來造反,每聽說有一部軍閥加入,曹操便表示欣喜,認為可以一戰讨平他們,這樣更加友善。(6)甚至有人猜測,曹操這樣做事,是不是想要故意逼反他們呢?

(5)司隸校尉锺繇求以三千兵入關,外讬讨張魯,内以脅取質任。太祖使荀彧問觊,觊以為"西方諸将,皆豎夫屈起,無雄天下意,苟安樂目前而已。今國家厚加爵号,得其所志,非有大故,不憂為變也。宜為後圖。若以兵入關中,當讨張魯,魯在深山,道徑不通,彼必疑之;一相驚動,地險衆強,殆難為慮!"彧以觊議呈太祖。太祖初善之,而以繇自典其任,遂從繇議。兵始進而關右大叛,太祖自親征,僅乃平之,死者萬計。太祖悔不從觊議,由是益重觊。

(6)始,賊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賊破之後,諸将問其故。公答曰:"關中長遠,若賊各依險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來集,其衆雖多,莫相歸服,軍無適主,一舉可滅,為功差易,吾是以喜。"

不過,不管曹操是不是有意逼反他們,關中諸将反正是真的反了。馬騰的兒子、留在槐裡的馬超直接撺掇韓遂起來造反,甚至認他為父(7);其他關中軍閥也都群起響應,總共十部,軍隊十萬。(8)這樣的力量,留在關中的鐘繇等人怎能抵擋?紛紛敗下陣來,隻有曹仁率軍扼守,奉曹操的将令,堅守不戰。(9)之後曹操大軍來到,于是與韓遂、馬超等人對峙于潼關。關中素有“百二秦關”之稱,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曹操如何才能繞過天險,直取要害呢?

(7)會約西讨張猛,留行守舊營,而馬超等結反謀,舉約為都督。及約還,超謂約曰:"前锺司隸任超使取将軍,關東人不可複信也。今超棄父,以将軍為父,将軍亦當棄子,以超為子。"

(8)建安十六年,超與關中諸将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韓遂等,凡十部,俱反,其衆十萬,同據河、潼,建列營陳。

(9)超等屯潼關,公敕諸将:"關西兵精悍,堅壁勿與戰。"

首先,徐晃獻計,率領四千人渡蒲坂津,占領渡口,接應大軍(10);然後曹操率領大軍在後渡河。期間馬超率軍半渡而擊,箭如雨下,曹軍失利(11)。但校尉丁斐放牛,馬超軍紀不嚴,軍隊争搶牛馬,給了曹操喘息之機,曹軍方才渡河。(12)

(10)太祖至潼關,恐不得渡,召問晃。晃曰:"公盛兵於此,而賊不複别守蒲阪,知其無謀也。今假臣精兵渡蒲坂津,為軍先置,以截其裡,賊可擒也。"太祖曰:"善。"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作塹栅未成,賊梁興夜将步騎五千馀人攻晃,晃擊走之,太祖軍得渡。

(11)公将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床不起。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裡,超等騎追射之,矢下如雨。諸将見軍敗,不知公所在,皆惶懼,至見,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

(12)公自潼關北渡,未濟,超赴船急戰。校尉丁斐因放牛馬以餌賊,賊亂取牛馬,公乃得渡

渡河之後,曹操又設疑兵,聲東擊西,騙過馬超等人,得以渡過渭水。接下來,打好營寨,堅守不戰,和關西軍閥相對峙。馬超等人請割地求和,曹操不許;後聽賈诩之計,假裝答應他們的求和,暗中施展離間計,使得關西軍閥互不信任。最終雙方約定日期,展開決戰。曹操派虎騎夾擊,大破關西軍閥聯軍,一戰奪取了關中。又乘勝追擊,圍安定,逼降軍閥楊秋。從此之後,西北軍閥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曹操抗衡了。但當農民起義首領蘇伯、田銀在河北叛亂,曹操為防後院起火,于是隻得撤軍。謀臣楊阜勸說曹操提防馬超,但曹操沒有做好準備。曹操回軍之後,馬超迅速組織軍隊進攻,擊退将軍夏侯淵,并在之後殺害了已經投降的涼州刺史韋康。雖然關中已經歸曹操所有,但涼州以馬超為首的關西軍閥的反撲,也并不簡單。

(13)阜時奉使,言於太祖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軍還,不嚴為之備,隴上諸郡非國家之有也。"太祖善之,而軍還倉卒,為備不周。超率諸戎渠帥以擊隴上郡縣,隴上郡縣皆應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

三.涼州義烈

古話說,關東出相,關西出将。西北自古以來,就多慷慨壯烈的硬漢。他們剛毅木讷,卻又能征慣戰,不怕犧牲。也許正是這樣的民風,才鑄就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虎狼之師吧。馬超可能沒有想到,東漢末年,涼州這個地方的“硬漢”并沒有比秦始皇那時候少。而自己,也将要栽到這群“硬漢”手裡了。

馬超進攻涼州期間出現的第一位硬漢,叫閻溫。

他是天水人,是後來蜀漢名将姜維的老鄉。在馬超圍攻州治冀城期間,他試圖突圍而出,向夏侯淵求救,卻被馬超抓住。馬超抓住之後,便威脅他道:“你趕緊對着城内說:‘曹操不會派人來了。’不然,我就殺了你。”閻溫聽罷,立馬答應了。

是以,馬超馬上把閻溫叫到城下,讓他這樣喊,以動搖城中軍心。可閻溫馬上大喊道:

“大軍還有三天就來了,你們繼續加油啊!”

馬超聽了,自然是很生氣的。那麼後果,自然是很嚴重的。

可是閻溫不怕。他說:“事奉君主有犧牲的,沒有叛變的道理。你讓我這個長者口出不義之言,我豈是苟且偷生之輩呢?”

于是,馬超将他殺了。不久之後,堅守冀城的刺史韋康投降,馬超殺害韋康,占領了涼州。殺降不詳,馬超要是知道後面發生的事情,他絕不會那麼快殺人的。

因為,涼州的“硬漢”,可還有很多。

一場密謀,才剛剛開始。

州裡的參軍,之前提到的楊阜的妻子去世,他便請假回家,見了屯兵曆城的親戚姜叙。楊阜極力勸說姜叙,讓他起兵攻擊馬超,為死去的刺史韋康複仇。

這個時候,姜叙其實是很躊躇的。自己性命事小,可自己有老母啊!如果事情不成功,老母遇害,那該怎麼辦呢?忠孝畢竟不能兩全啊!

但姜叙的老母親聞聽,馬上說道:“為國家而死,這是最大的忠義。你們不要管我,趕快幹吧!”

老母親既然這麼說,那還有什麼好猶豫的?于是楊阜、姜叙等人密謀之後,便起兵鹵城,以對抗馬超。馬超親自率軍出去交戰,卻不料留守城中的将軍梁寬等人從内生變,占領了冀城,殺害了馬超的全家.馬超自然不甘心,突襲了曆城,抓住了姜叙的母親。這時的馬超心想:這下好了,有人質在手上了。可沒想到的是,他迎來的卻是姜叙老母親的一通大罵:

“你這個背叛父親的逆子,殺害君長的奸賊,天地豈能容得下你!你竟然不趕快死,還有什麼臉面來見人呢?”

馬超聞言大怒,姜叙母的結局也是以注定了。不過馬超也很快就被楊阜等人打敗,逃奔漢中,投奔張魯去了。

閻溫被殺,姜叙母犧牲,就連楊阜的宗族親友,在戰鬥中也死了七個,這不算一個好的結局。

隻是換一種角度看,這樣的舍生就義,對他們來說,是成就了大義,也許是更好的歸宿?

他們為什麼如此“不知死活”,馬超是不會了解的。當然,會有很多人都不了解。

說實話,我也有些不了解。但這也許才是西北人的根吧!從先秦時對抗六國再到西漢時對付匈奴,再到東漢時期常年和羌人動刀片子.....西北這片土地,一直都是多災多難的地方。是以西北人的魂,不是用水泡出來的,是用火烤出來的。

時光穿梭回到近兩千年後的現在,陝西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在此危機面前的西北人,又是什麼樣的?

衆志成城,一緻抗疫。奔波在一線中的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從中浮現出的硬漢,更是不知幾多了。或許,無論地域,這就是民族的魂魄所在。

願我摯愛的家鄉西北,早日安甯!

願民族繁榮昌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