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索尼想造車,更想做第二個華為

在汽車市場,企業跨界造車已不是新鮮事,蘋果、百度、小米等科技公司已經表示進入造車領域,而索尼在汽車領域動作頻頻,也一直讓人懷疑它要準備造車。

在今年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産品展覽會上,索尼還釋出了一款名為VISION-S 02的全新概念SUV,同時宣布即将成立索尼移動公司Sony Mobility Inc,這更加讓人笃定索尼要造車了。但在買車君看來,表面要造車的索尼,實質是追求成為技術的統領者。

索尼想造車,更想做第二個華為

主營業務遭遇天花闆,轉型正當時

索尼造車一事早有傳聞,首款純電動概念車VISION-S 01釋出,以及車輛上路測試,确實是有想造車的迹象。但是對于外界的造車猜想,索尼一直給予否認,多次強調隻為展示技術,無意造車。

索尼進軍汽車領域的目的隻有自己最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近些年索尼的主營業務成績逐漸下跌。

衆所周知,索尼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大型綜合性跨國企業集團,是世界最大的電子産品制造商之一、世界電子遊戲業三大巨頭之一、美國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之一,主營業務包括遊戲與網絡服務、音樂、電影、SIPS(影像相關)、 CMOS 處理器和半導體等。早前,索尼憑借PS遊戲主機的暢銷,還成為收益最高的遊戲公司。

索尼想造車,更想做第二個華為

可惜近年來随着5G技術的發展,以及雲端技術日漸成熟,消費者僅靠網絡浏覽器就能玩到遊戲大作,索尼的業務也遭受沖擊。在索尼公布的2021年Q1财報也顯示,PS4的出貨量比上一财年同期的190萬台下降了140萬台。而PS5和PS4遊戲軟體在2020财年第四季度的總銷量為6360萬部,比上一财年同期的軟體銷量9140萬台下降了2780萬部。另外,在2021财年第二季度,索尼集團獲得的利潤還同比下降了54%。

主營産業遇到發展天花闆,索尼急需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那麼對于掌握各種傳感器核心技術的索尼來說,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就是不錯的選擇,目前該細分領域是一片藍海。

進軍造車賽道,優勢明顯

如今制造智能電動車的門檻比以前的傳統燃油車大大降低,基本上隻有資金就能造好車,假如還有電池和科技技術,那麼造車更有優勢。而索尼造車就是屬于優勢明顯的那一隊。

索尼想造車,更想做第二個華為

雖然索尼是一家電子産品公司,但它在電池領域也有一定的積累,它在1975年就開始制造電池,到了1991年已經有能力開發出锂電池。隻是到了21世紀,索尼感覺公司的發展方向不明朗,于是将電池業務轉讓給其它公司,将更多資源放在圖像處理晶片和半導體業務。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索尼在圖像處理晶片和半導體業務已經有深厚積累,旗下的CMOS傳感器技術在攝像市場還占據主導地位,據統計,遍布全球的攝像器材CMOS傳感器技術,超過50%來自索尼。而圖像處理晶片和半導體又是智能電動車的必備硬體,假如索尼造車,可以充分發揮在科技技術上的優勢。

當然,先進的科技技術得以發揮作用也需要車身硬體做載體,索尼在這方面确實無經驗,但不意味着無法解決,VISION-S01純電動概念車就是由加拿大麥格納斯太爾和德國博世公司負責設計和制造。要知道,寶馬 Z4、豐田 SUPRA、捷豹 I-PACE都是麥格納斯太爾的作品,是以生産車輛硬體對于索尼來說并不是一個難題,并且還能有不錯的品質。那麼在軟硬體技術都能解決的情況下,索尼進入造車賽道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索尼想造車,更想做第二個華為

困難也有,但不重要

索尼進軍汽車領域,較大的難題應該來自于銷售管道、使用者營運、售後服務、品牌傳播等方面。但是這些困難,索尼不會在乎。因為索尼追求的目标不像是造車,而是售賣技術。

索尼想造車,更想做第二個華為

确實,短期來看,造車不是一門好生意,燒錢且回報周期非常長,選擇造車對于主營業務遇阻的索尼來說不是一樁美事。但是選擇為車企提供技術,用自家的CMOS傳感器技術為其它車企的自動駕駛系統賦能,都能夠賺取更多利益。如果你長期關注汽車上下遊産業,就會發現汽車供應商的利潤一直比車企更高。

索尼推出的VISION-S 01和VISION-S 02兩款車型,也更多是像展現技術的載體。這兩款車都沒有明确的生産和傳遞時間,同時生産地、目标市場、是否為商業化産品等方面都沒有資訊。但是對于車輛的宣傳,索尼卻毫不吝啬地介紹科技技術,并且這些技術基本來自于相機、遊戲機、電視、音樂領域,正好是索尼最拿手的技術。

索尼想造車,更想做第二個華為

另外,索尼對VISION-S 01和VISION-S 02也不追求造型上的區分,VISION-S 02主要在VISION-S 01基礎上拉高了車身,這種行為在汽車市場十分罕見,同時這種簡單粗暴的造型設計也容易遭到消費者唾棄。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推出VISION-S 01和VISION-S 02的作用,索尼的官方資料也詳細寫着,旨在通過推動移動出行領域的發展,實作索尼貼近人的發展目标,同時開發以實作安心安全、高适應性和娛樂體驗的技術。

由這一系列動作可以猜測,索尼不在乎市場對車輛的好壞評價,更看重的是能否完美展示自家的技術,推動汽車産業變革。簡單來說,索尼進軍汽車領域的目的與華為相類似,自己不造車,但是助力車企造好車,用技術換市場。

索尼進軍汽車領域,目标應該是成為第二個華為,追求的是成為一個技術生态的統領者,并非自己造車。這種戰略更利于索尼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能夠更好地在汽車市場站穩腳跟,同時也有望更快獲得回報。若成為汽車制造商,那麼索尼的造車之路必然是道阻且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