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太空生活有件難事,那就是上廁所,宇航員是怎麼做的?

随着航天技術的進步以及人類航天事業的發展,宇航員在太空持續工作的時間是越來越長,這對于宇航員各方面的素質都是一種考驗。

太空與地球表面的環境存在着巨大的差異,而即便是宇航員,也必須要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而其中的一項就是上廁所,那麼宇航員在太空中是如何上廁所的呢?人類曆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前蘇聯的加加林,他在地球軌道上繞行地球一周,共花費了1小時48分鐘。雖然環繞地球飛行用時不算很長,但算上發射前的準備,整個過程還是頗為耗時的,是以就必須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友善”的問題,當時采用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通過一根宇航服的管子來進行小便。

在太空生活有件難事,那就是上廁所,宇航員是怎麼做的?

相比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而言,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美國人艾倫·謝潑德就更為直接了。

按照原本的計劃,謝潑德的第一次太空之旅是非常短暫的,是以根本就沒有設計如廁的問題,但因為各種原因導緻火箭發射一再推遲,終于謝潑德忍不了了,于是他向任務控制中心咨詢是否能夠離開火箭小便,不過控制中心覺得為了避免進一步浪費時間,建議他直接在太空服裡小便。事後,謝潑德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表示自己所穿的褲子是棉質的,是以吸收效果特别好,火箭還沒有發射,褲子就已經完全幹了。可見,人類早期航天事業并非考慮到宇航員的如廁問題。

在太空生活有件難事,那就是上廁所,宇航員是怎麼做的?

後來随着航天事業的發展,宇航員執行任務所需的時間越來越長,特别是前往空間站工作的宇航員,在太空一住就是幾個月,是以必須要認真考慮如廁的問題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外觀酷似安全T的裝置就誕生了,從外觀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種隻有男性宇航員才能夠使用的裝置,在這個裝置的末端連接配接着一個軟管,尿液可以通過軟管排出艙外。阿波羅9号的宇航員拉塞爾·施威卡特就曾經說過:“太空裡最美的風景,就是日落時飛船排出的尿液”。不過在空間站之中,水是非常寶貴的,就這樣讓尿液排到太空之中,未免有點可惜。

在太空生活有件難事,那就是上廁所,宇航員是怎麼做的?

是以後來就不再将宇航員的尿液白白排放掉了,而是收集起來循環利用。

尿液還能循環利用?當然可以,要知道,尿液中90%的成分都是水,是以隻需要進行特殊的過濾處理,就可以還原成幹淨的水。有必要這麼節約嗎?很有必要,要将物資運送到太空是需要火箭的,而火箭升空需要大量的燃料,是以平均向空間站中運送1公斤水,就需要花費5萬美元。是以一位美國宇航員說過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今天的咖啡就是明天的咖啡”,從此這句話在宇航員中廣為流傳。不管怎麼說,在太空中小便還是相對容易一些的,那麼如果是大便怎麼辦呢?有宇航員說過這樣的話:“太空中的一切都是值得回憶的,除了上廁所”。

在太空生活有件難事,那就是上廁所,宇航員是怎麼做的?

在太空中大便和在地球上大便一樣,都需要使用馬桶,但太空中的馬桶可不是這麼好用的。

馬桶的開口小隻是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如廁的時候必須要保證臀部和馬桶圈之間的緊密密封,要知道太空可是失重的,如果密封不緊,飄出來一點點可就十分尴尬了,而尴尬還是好的,更重要的是空間站裡都是敏感的裝置,很容易出現安全隐患。在這樣的背景下,2018年,一種新型的太空馬桶終于誕生了,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用于小便,一部分用于大便。小便的部分是一根末端帶有漏鬥的軟管,無論站着還是坐着,隻需要将漏鬥緊貼皮膚就可以完成小便。

在太空生活有件難事,那就是上廁所,宇航員是怎麼做的?

大便的部分和普通馬桶很像,隻是尺寸略小,這種馬桶一旦打開,就會開始抽氣,在馬桶之内産生負壓,是以宇航員坐在上面就與在地球上如廁差不多了。

這種太空馬桶看似不太複雜,但造價着實不菲,高達2300萬美元。現在,不僅國際空間站上使用這樣的馬桶,我們中國的空間站上所裝備的太空馬桶也和這個差不多。大便就不能像小便那樣循環使用了,這些排洩物會進行脫水處理,然後真空封存,在貨運飛船為空間站運送貨物時,會将這些封存好的排洩物裝載到貨運飛船上帶回地球。不過它們并不會真的被帶回來,因為貨運飛船都是一次性的,這些排洩物會與貨運飛船一起在大氣層中燒毀,變為塵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