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活在2500多年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古人。
孔子又時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被我們學習、被我們引用,他似乎從來沒有遠離過我們。
幾乎可以不誇張地說,每一個中國人,再放大一點,每一個學過漢語的人,都會引用《論語》中的一兩句,好像大家都很熟悉孔子。
但是,系統地了解孔子,知道他是怎麼成長為千古聖人的,恐怕就沒幾個人了。我雖然論語全書通讀過兩遍,還錄了一版上傳到了喜馬拉雅FM專業音頻分享平台,也在中國大學MOOC上聽過兩門關于《論語》的課程,參觀過全國多處文廟,但仍認為自己對孔子知之甚少。

我買了本錢穆先生的《孔子傳》,讀了幾章,覺得學術氣息太濃,放下了。看了《史記·孔子世家》,線條單一不說,次序也時有颠倒,難以理清孔子的一生。剛好兒子要一本《孔子的故事》,買來後他忙于備考,我先睹為快。
對于李長之先生,我此前曾經讀過他的《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也上傳到了喜馬拉雅FM),特别喜歡他的語言和傳記式批評的風格。溫儒敏先生評價李長之善于将作家的“人格和風格互相輝映闡發,感同身受地進入作家的文學世界中吟詠,把創作看作是作家生命的流露,進而深入把握作家的獨特的生命,把生動的人格形象寫下來。”我讀了他兩本書後深有同感。
“我昨夜得了一夢,是坐在兩柱間,受人祭奠呢。我祖上是殷人呵,我大概活不久了。”說了這句話後,孔子病倒在床上再也沒起來。七天後在弟子們的悲痛中離開了他們。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論語·泰伯》),可見,在孔子的内心深處,他是一直把自己當成殷人的。“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論語·微子》)對殷也是極為推崇的。
孔子又是有發展眼光的,“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為政》)他認識到每個年代都要根據自己的實際,修改不合時宜的,增加更有效和符合實際的内容,禮樂和道德規範也越來越好,孔子更崇尚周代的制度。
孔子禮樂思想的形成,還要歸功于他從小生活的魯國。據《左傳》昭公二年記載:“周禮盡在魯矣。”魯國雖然是個小國,但文化遺産卻是很豐富的,儲存有較完備的周朝樂歌,我們現在讀到的《詩經》就是在魯國留存下來的。吳國賢人季劄在魯國聽到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晉國使臣韓宣子在魯國見到哲學書《易象》和魯國的史書《春秋》後說:“周代的政治法律都儲存在魯國了,現在我才明白周公的本領以及周朝是以興起的緣故了。”
孔子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逐漸成為一個博學多能的人。幾經周折,公元前501年,51歲的孔子開始真正在魯國從政。孔子着手實施自己設計的雖然粗略但是規模宏大的政治建設藍圖,短短三年就從中都宰做到最高的司空和司寇,國内秩序安定,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各國都想學孔子的治理方法。除了孔子本身的努力和謙遜淳樸外,也和魯國良好的文化氛圍有關。
齊國首先感到了恐懼,給魯國送去美女和駿馬離間孔子和魯定公、季桓子,孔子被逼出走。
此後14年,孔子居衛、過宋、留陳、适楚……最後歸魯。無論環境怎麼變化,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就算在宋國被桓魋威脅到生命,他仍然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孔子最後一次到衛國,衛出公有意請孔子擔當重要職務,當子路問他:“衛君待子為政,子将奚先?”他的回答仍然是:“必也正名乎!”這一次連最擁護他的子路都抱怨說:“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則嚴厲地批評子路:“野哉,由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盡管孔子的決心不變,但他的思想的确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不相适應了,他的主張也就不可避免地不受歡迎。回到魯國後,他仍然關心政治,但不再積極地從事政治活動了。當有人問他:“子奚不為政?”他的回答是:“《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意思是:“隻要能發生政治影響,這也就是政治啊。”
孔子是怎麼産生政治影響的呢?這主要就是他的衆多弟子此時都在各諸侯國從政,他隻需要把文化教育事業做好,自會有人代他去實作自己理想。
孔子開始從事教育工作是在他三十歲左右,他的第一批弟子包括顔淵的父親顔路、曾參的父親曾點、子路等。
魯國大夫孟僖子臨死前讓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拜孔子為師。孔子曾得到魯昭公的允許,和南宮敬叔一起到洛陽拜見老子。此次會面,孔子不僅向老子請教了很多困擾自己的問題,還學會了更加勤勉熱情,遇事冷靜分析,減少主觀做法等,更加地成熟和穩重。
在李長之眼中,孔子最大的進步面就是把教育從貴族所專有(官學),在一定程度上開放給一般人(私學)。孔子自己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雖說能備得起十條幹肉的,絕不是最窮的人,但比起最初隻有貴族才有資格獲得教育相比,算得上是個大進步了。
孔子在教育上最大的特點是尊重人的個性和啟發人。在《論語·先進》第二十五章裡,孔子和門人子路、曾晢、冉有、公西華談論理想一段裡,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還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并能據此給出相應和及時的教育。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面對子路和冉有問的同一個問題:“聽到一個主張很好,要不要馬上實行?”孔子針對子路輕率、冉有畏縮的不同特點,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答複就是很好地說明。
在孔子的衆多弟子中,他最認可也最驕傲的有10人,我們稱為“孔門十哲”,孔子在《論語·先進》中是這樣評價他們的:“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孔子的故事》中,李長之按時間順序,把孔子一生基本的輪廓給我們相當翔實生動地勾畫出來了,也把《論語》給我們打亂順序串講了一遍,讓我們了解了很多原本不了解的章節。既展現了李長之先生細緻、謹嚴的史學态度,也表現了他高超的人物傳記評論寫作能力。
如果說這本書還有什麼不足的話,就是李長之先生在翻譯《論語》章句的過程中,沒有引入原句,閱讀過程中還要不時找來《論語》原文進行對照。
以上是我閱讀李長之先生著《孔子故事》的一點感想,歡迎方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