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一項調查顯示:
工作中的成就,15%取決于這個人的智力和生活經驗,剩下85%取決于心态。
對于這樣的結果,很多人表示不信,畢竟在我們的認知裡,能力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不妨先和我一起看看下面兩個故事。
1
1990年,一位畢業于北京航天大學的小夥子,到福耀公司求職。
50多歲的曹德旺看完履歷後,面無表情地說:“你去鍋爐工廠中的房間拉闆車吧。”
小夥子懵了,想着自己好歹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去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幹髒活,太大材小用了。
曹德旺看出了他的心思,丢下一句“不做就走”,轉身把履歷扔進垃圾桶。
換作其他人早已拍桌離去了,但小夥子卻在半分鐘内決定留下來。
他被安排到垂直爐工廠中的房間,每天用一輛闆車,把廢棄玻璃從工廠中的房間拉到玻璃堆裡倒掉。
一車玻璃有一兩噸重,對于瘦弱的他,這是一件苦差事,但他卻從未抱怨。
因為不愛說話,别人做錯事就往他身上推,他也從不辯解。
就這樣,他在公司足足當了七年的闆車工。
七年後,曹德旺找他去辦公室談話,問了他三個問題:
“為什麼受那麼多氣,也不辯解?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生到工廠中的房間去做事也不覺得委屈?為什麼沒想到離開?”
小夥子說委屈多少會有,但他會自己調整心态。
他是這樣看待這7年的“打雜”工作的:
“第一點,人這輩子不吃點苦,怎麼打好基礎,現在的挫折是為了将來的成功。
第二點,隻有努力地去做這些小事,才有可能了解這個公司,才會和這個公司有親和力。”
之後,小夥子憑借努力獲得曹德旺的賞識,做到福耀集團副總裁的位置。
他的名字叫陳居裡,是曹德旺的大将之一。
2
另外一個故事,來自于一位女清潔工。
一位東北女孩在17歲時,随家遷往日本生活。
因為沒學曆,她選擇了門檻較低的清潔行業。
語言不通的她,在工作中卻飽受排擠。
髒活累活别人不願意做的,都丢給她做;
辦公室丢了東西,她總是第一個被懷疑。
在如此處境下,她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沉下心來,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
清潔是一個十分細緻的工作,為了檢測自己有沒有打掃幹淨,她時常不顧形象地趴在地上,借着亮光觀察地闆有沒有灰塵。
在打掃馬桶時,她會用一面小鏡子檢查内側是否有污垢。
這份工作對體力的要求也特别高。
為了鍛煉身體,她每天放着電梯不乘,去爬樓梯。
到辦公室後,她會拿出一對5公斤重的啞鈴,鍛煉腕部和腹肌,早晚各一次。
清潔工作枯燥無味,她卻把這工作當作一門學問。
市面上80多種清潔劑的使用方法她倒背如流,能夠快速分析污漬産生的原因,看一眼污漬,就知道用哪種清潔劑。
憑借着對工作的極緻追求,2016年她被評為“日本國寶級匠人”。
她的名字叫新津春子,從事清潔工作,卻成了日本家喻戶曉的明星。
3
工作中遇到問題,有人怨天尤人,深陷負面情緒,無法自拔。
有人放縱自我,消極應付,在日複一日重複的工作中,逐漸失去了競争力。
但陳居裡和新津春子,卻選擇了另一條路。
不管是崗位不體面、薪酬低,還是同僚甩鍋排擠、上司誤解,他們全盤接受工作中的考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如同360創始人周鴻祎說的那句話:
“把自己放空,抱着學習的态度調整好心态,你将受益無窮。”
我有一個朋友在機場當安檢員,負責檢查旅客是否攜帶違禁品。
違禁品通常是通過形狀、顔色判斷出來的。
但火柴由于體積小,顔色又不明顯,在螢幕上的成像是比較模糊的。
有好幾次,旅客攜帶了火柴,沒有被檢查出來,相關安檢員都被扣了工資。
他們都頗為憤懑,一會埋怨機場的制度太過于苛刻,一會指責旅客禍害他們。
很不幸的是,朋友也碰上過這茬事。
但她面對上司的批評和責罰,沒有過多地糾纏。
她開始自我訓練,專門把火柴盒放進裝滿雜物的行李箱中,變換着位置放在安檢機裡面,仔細觀察。
她跟我說:“技術不夠就認真鑽研技術,遇到倒黴事就爽快認命。”
平日裡,碰到無理取鬧的旅客,她耐心解釋。
碰到因為工作不到位被投訴或被上司批評,她就好好改進工作。
秉持着這樣的态度,機場的優秀員工評選,年年都有她。
羅曼·羅蘭說過一句話:隻有把抱怨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氣力,才是成功的保證。
工作中沒有絕對的公平,弱者一味抱怨,逐漸沉淪,強者反躬自省,去思考去改變。
日複一日,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這樣拉開了。
4
紐約大學的哲學教授馬西莫·匹格裡奇提出過“控制二分法”的概念。
他說,事情通常分兩面,能控制的和無法控制的。
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而不是去煩惱那些無法改變的事。
他講了一個自己經曆過的事。
一次,他坐地鐵時,錢包被偷了,裡面身份證、信用卡等各種證件都不見了。
平時遇到這種情況,他必然會憤怒,埋怨自己的粗心大意。
但是那一刻,他突然想到了“控制二分法”。
既然錢包被偷這件事情已經無法改變了,不如學會釋然。
想通這事之後,他調整好心情,按計劃和朋友去看演出、吃飯,度過了愉快的一天。
其實,我們在工作中,也可以采取“控制二分法”。
第一,把麻煩當作是工作中的常态。
讀大學時,老師曾做過一個很簡單的對比實驗。
讓甲乙學生兩人,分别搭積木。
唯一的差別在于,會事先告知甲中途有外力把積木推倒,但乙卻不知情。
結果甲見積木倒塌後,馬上重新開始,心情絲毫不受影響。
但乙卻憤怒不已,對中途的意外耿耿于懷。
“積木被推倒”這件事,就如同工作中層出不窮的麻煩,隻要我們做好心理預設,把它當成工作的一部分,我們就會心平氣和地接納,甚至無視一切刁難。
第二,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原則》裡有句話一直給予我力量:
“我會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體會痛苦的時刻,我不會感受喪氣或透不過氣來,而是把痛苦視為大自然的提醒,告訴我有一些重要的東西需要我去學習。”
在工作時手忙腳亂,歸根結底是能力不足。
如果一味在糟糕的心境中難于自拔,隻會裹足不前,陷入惡性循環中。
就像新津春子,她從來不會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唉聲歎氣中,而是去死磕各種清潔方法。
這樣,再難搞定的工作,她也能輕而易舉地解決。
是以,你要把自己從負面的情緒中拯救出來,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面。
當你漸漸強大起來,你會發現,曾經傷神費腦的事情都會變得微不足道。
▽
我們再回到哈佛大學的研究成果。
一個人成功的要素不能一概而論,但“心态”卻是不可或缺的。
心态不好的人,會持續地自我内耗;
心态良好的人,會不斷地精進自己。
久而久之,這兩種人的人生差距自然會逐漸拉開。
當一個人懂得及時調整自己,工作狀态也會越變越好,人生之路也會越走越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