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死前,為什麼要除掉忠心的樊哙?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巅峰展現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曆史長河中,一代代帝王形象深入人心,他們都是時代中的佼佼者,也是每個時期的代表人物。

劉邦死前,為什麼要除掉忠心的樊哙?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巅峰展現

西漢,曆經了不知多少風雨,其中,開國帝王劉邦就是最有争議的一位。在很多史學家的眼中,劉邦無法與霸王相提并論,後者雖然有些殘暴,但心胸開闊,對待屬下親如兄弟,而劉邦表面上仁愛無雙,實則疑心很重。

早期跟随他一起征戰天下的将領,除了戰死沙場,大多都被他與呂雉治罪,如韓信、彭越之流,為大漢天下終其一生,卻最終落得慘死。據說韓信被騙至長樂宮後,呂後将其吊于長樂宮大鐘之内,不見天日;腳懸空于地,是以無法頂天立地。

堂堂兵仙,卻死的如此凄慘,實在令人唏噓。

如果說韓信之死是因為他之前确實有過不臣之心,死的并不冤枉。但是劉邦下令誅殺樊哙,則完全是帝王權術的最高運用了!

劉邦死前,為什麼要除掉忠心的樊哙?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巅峰展現

公元前195年,劉邦病倒在床,此刻卻突然傳來燕王盧绾起兵謀反的消息。不過此刻劉邦的身體已經無法支撐他出戰,隻好讓樊哙率軍讨伐。可這個時候軍中忽然傳出了一個消息:樊哙要聯合呂雉滅掉戚夫人與劉如意。

戚氏與劉如意何許人也?這都是劉邦的心頭肉啊。戚姬能歌善舞,頗受劉邦寵愛,劉邦早年征戰,疲憊不堪的時候都是戚姬在旁照顧安撫。後來生個了兒子劉如意,劉邦一度想将太子之位傳給劉如意,可見兩人在劉邦心中的地位。

樊哙向對這兩人下手,劉邦怎麼可能忍?于是讓陳平與周勃二人直接去斬殺樊哙。對于這件事,《史記》上是這麼記載的:

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哙黨于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哙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绛侯代将,而即軍中斬哙。

劉邦死前,為什麼要除掉忠心的樊哙?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巅峰展現

樊哙本是一屠夫,是最早追随劉邦打天下的元老級人物。一直以來他對劉邦忠心耿耿,縱觀樊哙的一生,從未出現過違背劉邦意願的舉動,甚至在劉邦幾度沉迷的時候,樊哙還起到指引劉邦走向正确的方向。

就比如當初劉邦攻入鹹陽城後,對秦宮中的美女珠寶迷戀不已,正是樊哙的勸谏才讓劉邦迷途知返;鴻門宴上,樊哙挺身而出為劉邦解圍。《漢書》中這樣評價樊哙:黆黆将軍,威蓋不當。操盾千鈞,拔主項堂。漢興破楚,矯矯忠良。卒為丕相,帝室以康。

如此臣子,得之絕對是一幸事。

可到最後,劉邦竟然因為有人随便說了一句樊哙的壞話,就要将樊哙殺死。實在令人不解。按道理而言,不應該先是将他羁押過來,然後審訊一番後再做決定嗎?對于有謀反之實的彭越,劉邦也是将其打敗後隻是貶為庶民,并未将其殺死(彭越最終是被呂雉所殺)。

可如今,面對一個感情更深的樊哙,劉邦竟然如此絕情?其實,不符合邏輯”的事件背後隻要修改“參考值”,往往都會“通順”。

劉邦死前,為什麼要除掉忠心的樊哙?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巅峰展現

如果是劉邦本就想殺樊哙呢?

劉邦一直都是一個多疑的帝王,他對于權力的把控欲望也是極強。

公元前195年這段時期之前,臧荼、韓信、韓王信、彭越、陳豨、英布等人都以入土;蕭何也被劉邦找了理由懲處一番,現在在家中頤養天年;張良更是隐居多年;曹參身在長子劉肥的齊國做丞相;陳平與周勃一直陪伴在自己左右,并且并無實權。

可以說,整個大漢王朝的衆多開國功臣中,手握大權且能力出衆的基本都被除掉了,剩下的也都是沒有實權或者已經隐退的,無法對王權産生影響。而此刻隻有樊哙手中擁有兵權,最重要的是,樊哙是呂雉的妹夫,呂雉的心性劉邦再了解不過,倘若自己入土後,呂雉與樊哙聯合,這大漢王朝極有可能被呂雉掌控。

是以,劉邦在死前就必須将樊哙除掉。

劉邦死前,為什麼要除掉忠心的樊哙?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巅峰展現

不管《史記》還是《高祖本紀》《樊郦滕灌列傳》等漢朝相關史書,都未曾說這個告密者是誰。是以,“人有惡哙黨于呂氏”這句話也隻不過是劉邦安排的罷了,目的就是為了給大臣們一個自己殺樊哙的理由而已。

劉邦的這一招是他一生中帝王之術的最後一招,亦是他最巅峰的一招。

可未想到的是,陳平心裡的“小九九”卻無意間将這一招給破了。

話說陳平和周勃接到劉邦的這個指令後,馬不停蹄的就去執行了。可走到半路,陳平卻琢磨着不該這麼做。因為陳平認為,劉邦誅殺樊哙隻是因為自己心中一時氣憤,是以才做出這麼一個荒唐的決定,倘若自己就這麼傻乎乎的把樊哙斬了,等劉邦氣消了再後悔,自己肯定沒好果子吃。況且樊哙是呂後的妹夫,就算劉邦不遷怒自己,呂後也不會放過他。

劉邦死前,為什麼要除掉忠心的樊哙?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巅峰展現

于是陳平心中一合計,就給同行的周勃說道:

周勃老弟,這事咱們不能這麼做啊。你看,樊哙是陛下的老部将了,功勞很多,況且他又是呂後的妹妹呂嬃之夫,身份又親又貴。現在咱們陛下是在氣頭上,是以才想着要斬殺他,到時候再後悔咋辦?不如先将樊哙囚禁過來,到時候我将其押歸來交給陛下發落,如何?

周勃是個老實人,聽了陳平這番話說的确實有道理,于是就同意了。很顯然,陳平與周勃都認為誅殺樊哙的決定是因為劉邦“老糊塗”了,事後也絕對會後悔。殊不知,他們并未看透劉邦這個高明的帝王權術。

劉邦死前,為什麼要除掉忠心的樊哙?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巅峰展現

結果,陳平真的就把樊哙押了過來,可此刻的劉邦已經駕崩了。不過陳平也非常會演戲,跪伏在劉邦靈前大哭,将劉邦交代要殺死樊哙的,以及自己卻并未殺他,隻是将其押過來的事一一說出。表面上是說給劉邦聽的,可實際就是想讓呂雉記他的好。

對此,史料記載為:

哭甚哀,因奏事喪前。呂太後哀之,曰:“君勞,出休矣。”平畏讒之就,因固請得宿衛中。太後乃以為郎中令,曰:“傅教孝惠。”

劉邦死前,為什麼要除掉忠心的樊哙?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巅峰展現

很顯然,呂後明白了陳平的意思,對于這份人情也是結了下來。并且将陳平攙扶起來,安排其休息,并且讓陳平做劉盈(惠帝)的老師。

至于樊哙,自然是一點事也沒有,很快就被放了出去,并且官複原職。

縱觀這件事的始末,樊哙其實并未做錯,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君弱臣強是曆代掌權者最為忌憚之事。劉盈性子軟弱,必須要有一個人支援他,呂後身為劉盈的親生母親,手腕也是強硬,自然是最佳人選。

可支援歸支援,帝王權術講究的是平衡,劉邦也不想讓呂雉的權利過大,是以就必須削弱呂雉的力量,呂雉和樊哙與劉邦的關系再好,也終究不是他劉家的人直系血脈,在帝王劉邦心中,隻不過是一個工具罷了。

劉邦死前,為什麼要除掉忠心的樊哙?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巅峰展現

可任憑劉邦心智再高,也不會算的陳平竟然會想到這麼一出不得罪上司的“好主意”,最終打破了劉邦的計策。

不過也不得不說,陳平如此做事也确實是一個非常争做的決定。劉邦給陳平下達了指令是“殺樊哙”,而陳平在其中斡旋,雖然隻是将樊哙囚禁過來,但也算是完成了上司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不會得到上司事後算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