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軍中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有三位将領,抗戰尚可,解放戰争卻不行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中國近代史上的将軍,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指揮大兵團作戰特别擅長的,這跟中國一直以來的戰略、戰術思維有關,

中國從古至今的将領都推崇出奇制勝,喜歡“分進合擊”,不管是多少人,都要分成幾路,在打仗的時候喜歡小股部分進行穿插,比如《亮劍》中李雲龍的打法,就是典型的這種,也正因為如此,在正面戰場上吃了很多虧。

國軍中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有三位将領,抗戰尚可,解放戰争卻不行

這也跟編制有關系,晚清時期建立的北洋六鎮算是當時中國軍隊的巅峰水準,一鎮相當于一個師,人數在1.25萬人左右,但是直到清朝滅亡全國也隻搞出來14個,到民國時期一個混成旅就敢稱督軍,而且民國軍閥混戰次數雖然多,但是規模小,打得也不激烈,沒有見識過大場面。

再加上整個民國時期,中國的軍校教育落後,最後導緻的結果就是,缺乏擅長大兵團作戰的将領,這一點在抗日戰争的時候尤為凸顯。

國軍中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有三位将領,抗戰尚可,解放戰争卻不行

全面抗戰爆發的時候,日本主要以師團為編制,一個甲級師團人數接近三萬,而中國的師大多數還停留在萬人左右,這就導緻指揮十分混亂,比如淞滬會戰第一階段,國軍投入的兵力多達60萬,然而在編制上卻是48個師,15個獨立旅,9個暫編旅以及各種編制的兵團。

相比之下,日本當時15萬人,隻有5個師團,1個旅團。

指揮起來,誰更協調,自然是高下立判,在淞滬會戰後期,國軍害怕被切斷退路,打算采取“轉進”的方式撤退,結果由于指揮不到位直接成了“潰逃”,淞滬戰場上打了幾個月傷亡不足20萬,一個“轉進”損失了10萬。

國軍中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有三位将領,抗戰尚可,解放戰争卻不行

在此之後,國軍是一邊開進戰場一邊組建軍一級指揮機構,通常情況下是2-3個師組成一個軍,以此對抗日本一個師團。

當然,即使一個軍人數剛剛能夠與日本一個師團對标,但還是打不過,為此後續國軍積極組建集團軍,比較有意思的是,大概是日本為了跟國軍對标,主動放下身段,後期很少組建甲種師團,而是組建一些人數在一萬的乙種師團,丙種師團和混成旅團。

一句話由于國軍編制松散,十分缺乏大兵團作戰指揮将領,在抗戰期間吃了很大的虧。

國軍中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有三位将領,抗戰尚可,解放戰争卻不行

在國軍将領中,能夠在大兵團作戰中得心應手的,頂多也就李宗仁、薛嶽、杜聿明三人。

在徐州會戰期間,李宗仁擔任第五戰區總司令,負責統籌國軍六十萬人與日寇對抗,整體上完成了作戰任務,尤其在台兒莊戰役中,更是重創日軍,開創中國全面抗戰之後正面戰場取得的最重大的勝利。

如果說李宗仁是抗戰初期的狠人,薛嶽則是抗戰中期凸顯出來的傑出将領,在其指揮的三次長沙會戰中,始終沒能讓日本人深入腹地,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薛嶽調集21個軍與日本展開大兵團作戰,開創“天爐戰法”,給予日寇沉重的打擊,使得日寇始終沒有突破長沙一線。

國軍中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有三位将領,抗戰尚可,解放戰争卻不行

除了李宗仁、薛嶽外,杜聿明算是國家将領中的後起之秀,作為黃埔畢業生,因為受到老蔣的信任而不斷提升,有一說一,杜聿明是有着一定的指揮能力的,不然也不會安排他前期指揮遼沈,然後就是淮海。

但是杜聿明最大的毛病就是太聽老蔣的話,沒有那種“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氣魄,老蔣仗着自己早年打過幾年仗,經常是亂指揮,搞得杜聿明也很沒有面子,總打敗仗。

相對于國軍将領來說,我軍将領優秀的不少,但是就軍事素養來說,大多都是行伍出身,還不如國軍将領,毛主席針對這種情況就以呂蒙做過例子說過:“呂蒙如不折節讀書,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當東吳統帥?我們解放軍許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讀《呂蒙傳》”。

國軍中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有三位将領,抗戰尚可,解放戰争卻不行

在抗戰時期,并沒有幾次戰役能夠稱得上是大兵團作戰,一直到解放戰争時期,才逐漸增多。

總體來說,主要就是林老總和粟裕,林老總指揮的遼沈戰役那叫一個精彩,看過電影《大決戰》的應該都有感觸,沒有看過,去看一看就清楚了。

粟裕在大兵團作戰中的指揮能力更是普遍承認的,在孟良崮戰役中,粟裕指揮9個縱隊和1個特種縱隊對國軍展開狙擊,圍殲國民黨最精銳的王牌部隊整編74師,沉重打擊了國軍整體作戰計劃。

相對于中國古代的傳統戰術思想,喜歡出奇制勝,而很少有雙方投入兵力上百萬的戰役,是以在作戰思想上一直落後,即使是現在的抗戰神劇中,也經常宣揚“取巧”取勝,其實這都是大規模戰争中所忌憚的。

在大規模戰争中,不能抱有僥幸心理,而是要抱着打大仗,打硬仗,連續長期作戰,這才是核心部分,其次才是戰略指揮與應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