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飲樂是非常流行的生活情趣之一,無論帝王,文人士大夫,亦或平民百姓,大都好酒好飲。宋太宗承認自己“無事常痛飲”,宋真宗“飲量,近臣無拟者”,晏殊“喜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陸遊稱紹興“城中酒垆千百所”等。
另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宋神宗熙甯九年,整個京都的酒家,一年用了糯米三十萬石。若按照漢代“米一鬥得酒一鬥”以及“十鬥為一石”的标準來計算,這一年,單是開封府,就至少釀造了三百萬鬥酒。
飲酒成風之下,精美的酒器自然必不可少。梅瓶、注子、溫碗、台盞,構成了宋代酒器的基本組合——梅瓶用來儲藏酒,宴飲時倒入注子,經溫碗溫熱後,再斟入台盞飲用。

北宋 趙佶(傳)《文會圖》(局部)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不難發現,其中一個環節與今人飲酒習慣頗為不同,便是溫酒。這首先要歸因于宋人飲的酒多是黃酒一類的低度發酵酒,可以在火上燒,沒有安全隐患。更主要的原因是,宋人認為飲熱酒比冷酒有益健康,《紅樓夢》中就曾提到過“吃了冷酒,寫字手打飐兒”。
于是溫酒器便成為了當時桌上必不可少的存在。由于注子和溫碗常常組合使用,俗稱“注子一副”。《韓熙載夜宴圖》、《文會圖》的桌上,皆可見其身影。
不過在具體的使用方法上,“注子一副”卻頗有争議。一種說法為溫酒用,即飲時将注子置于溫碗内,倒入熱水将酒溫熱,為了保持熱度,溫碗中的水當随時更換,《東京夢華錄》、《夢粱錄》中都有關于宴席間不斷“換湯”的記載。
五代 顧闳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種說法是防燙。飲用時,先将注子置于火爐上,但這樣加熱的酒會很燙,要等溫度降下來方可入口,于是就需要一個碗來放置滾燙的注子,是以有學者認為溫碗的作用主要是隔熱,以友善人們端起或挪動。河北宣化遼墓壁畫中,便有雙手托舉溫碗的場景。
河北宣化遼墓壁畫
關于溫酒器,其實早在商周時期已出現相關記載。到漢代,有了溫酒樽,配以杓,便于取酒。到唐代,出現大量精美華麗的金銀材質溫酒器,注子就是唐代中期新産生的。
到宋代,中國瓷業發展達到高峰,瓷質的注子和溫碗成為了當時最普遍的一種溫酒器,考古發掘中常有宋代的注子與溫碗同出,溫碗多為廣口,碗壁直而深,大小依注子而定,不少為蓮花形。
北宋 景德鎮窯影青釉蓮瓣紋注子注碗 安徽博物院藏
北宋 景德鎮窯影青釉蓮瓣紋注子注碗(局部) 安徽博物院藏
比如這件安徽宿松出土的“注子一副”,注子肩上飾有一周覆蓮瓣紋,蓋頂蹲一昂首翹尾的獅子;溫碗為一朵仰開的蓮花,共計七瓣,碗下承以高圈足,圈足外裝飾覆蓮瓣紋,極具裝飾趣味。溫碗内底留有五個支釘痕,正好與注子底部的支燒痕吻合,說明注子與溫碗是成套燒制的。
北宋 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 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局部)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舉世聞名的傳世汝窯蓮花式溫碗,也為“注子一副”中的溫碗部分,造型呈十曲蓮花狀,直口稍斂,圈足略高,内底同樣留有五枚芝麻點狀的支燒痕迹,原本應有一天青色的注子置于碗中,令後人無限遙想,琢磨個中樂趣。
到元代,注子與溫碗合為一副共同使用的習慣逐漸不再流行,器中酒冷了,可置于更為友善的爐火上随時燙熱。
宋世已逝,而風雅長存。觀複博物館秉承“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的理念,與當今深谙汝瓷技藝、傳承古法造物的張天慶先生,攜手制成“觀複汝窯系列”,蓮花式溫碗也位于其中▼
此款汝窯天青釉蓮花式溫碗遵循古法而制,外形如一朵正在綻放的蓮花,俯視可見十曲花瓣,口微侈,足外撇。瑪瑙入釉,裹足滿釉支釘燒。釉色滋潤瑩澈,青色幽玄靜谧,胎薄處呈淡粉色。
器身布滿細小開片,謂之“蟬翼紋”,間或少許斜開片,謂之“冰裂紋”,開窯時會發出叮叮铮铮聲,交織形成如天籁之音般空靈清脆的聲音。
觀複汝窯天青釉蓮花式溫碗 ¥16800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