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天祥的浩然正氣

「本文來源:學習時報」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以降,以浩然之氣聞名者,當推宋末名相文天祥。文天祥出生在被譽為“文章節義之邦”的廬陵。年少時,他見到學宮祠堂裡供着鄉賢歐陽修、楊邦乂、胡铨等人的畫像,谥号都有“忠”字,便慨然立誓說:“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文天祥的一生,也正如他的這句誓言,忠于宋朝,威武不屈,慷慨就義,展現了大丈夫的浩然正氣。正道難行,退隐守志。文天祥文才驚世,年僅21歲就高中狀元。1259年11月,南宋邊關告急,内侍董宋臣主張遷都四明。文天祥得知後,決定冒死進谏。當時文天祥為父守喪期滿,剛回朝補授官職,還未正式就職,他便以“敕賜進士及第”的身份,借奉诏獻書之名,呈上洋洋萬言的《己未上皇帝書》,力勸宋理宗保國家、割私愛,将佞臣董宋臣明正典刑,以安軍心。同時,又提出抗擊外敵、保境安民的四條主張,即簡文法以立事、仿方鎮以建守、就團結以抽兵、破資格以用人。然而,宋理宗對這篇上書沒有任何回應。文天祥深感正道難行,毅然辭官返鄉。後來,朝廷多次對他征召,由于奸臣當道,言路不通,救國救民的抱負無法施展,文天祥選擇了退隐,以保全氣節。毀家纾難,磁石丹心。1275年初,元軍逼近臨安,朝廷下《哀痛诏》,命各地起兵勤王,并傳旨給文天祥,要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強敵壓境,國之将傾,文天祥毫不猶豫地挺身接诏。“國有大災大患,不容不出身捍禦!”文天祥在《跋彭叔英談命錄》裡,早已表明了捍衛國家的決心,此時更是責無旁貸,義無反顧。然而,對于一個早已隐退的文士來說,募兵勤王并非易事。文天祥除了朝廷的一紙诏書和一個十多年前擔任過的江西提刑的頭銜之外,并無其他倚傍。為了招集義兵,他上下奔走,登門聘請陳繼周、陳逢父為軍幕,聯合贛州豪傑共同起兵。為了籌集軍費,文天祥帶頭毀家纾難,掀起捐資熱潮,不僅解決了軍費之急,還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凝聚了軍心。1276年初,元軍三路大軍在臨安北郊不足三十裡處駐紮,元右丞相伯顔指定要宋廷丞相前去乞降,當時的南宋右丞相陳宜中聽說後連夜潛逃。無奈之下,謝太後隻好升任主戰的文天祥為右丞相,令他到元營洽談投降事宜。伯顔本以為來者應當卑躬屈膝,俯首稱臣,沒想到文天祥不卑不亢、據理力争,于是勃然大怒,威脅要處死文天祥。文天祥正氣凜然,毫不畏懼,說道:“吾南朝狀元宰相,但欠一死報國,刀鋸鼎镬,非所懼也!”伯顔無奈,将其軟禁并挾持往大都。中途,文天祥趁元軍不備脫身,曆經九死,南下投奔朝廷。“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這一名句,就出自他回到長江口時所寫的《揚子江》一詩,表達了他忠于宋朝的磁石之心。身囚志堅,正氣浩然。1278年底,文天祥兵敗後自殺未果,不幸被俘。他寫下撼人心魄的《過零丁洋》,表達了以死殉國之心:“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當元将張弘範要他寫信給張世傑勸降時,文天祥就抄錄了這首詩,并義正詞嚴地說:“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在陰暗的土牢中,文天祥又做了一首《正氣歌》以表明心志:“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面對死亡威脅,文天祥鐵骨铮铮、大義凜然。1282年,忽必烈親自勸降,以委任宰相之職相利誘,文天祥絲毫不為所動,表示自己決不做二姓之臣,唯願一死。他早就準備好了遺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是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臨刑前,文天祥向南拜别故國,從容就義。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氣,彪炳史冊。宋後,無論是封建統治者,還是士大夫、民間百姓,都對文天祥的英雄氣節充滿贊譽。明朝名将于謙稱贊他:“殉國忘身,舍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清朝皇帝乾隆評價他:“忠誠之心,不徒出于一時之激,久而彌勵,浩然之氣,與日月争光。”文天祥的浩然正氣,鼓舞了後世無數仁人志士,在國家危難之際,舍生忘死,前仆後繼,盡忠報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