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城東樓
〔唐代〕許渾
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作者簡介: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拟之與詩聖杜甫齊名,并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鹹陽城東樓》。
釋義:
登上高樓,萬裡鄉愁油然而生,眼前蘆葦楊柳叢生,好似江南汀洲。
溪邊烏雲剛剛浮起,夕陽已經沉落樓閣後面,山雨欲來,滿樓風聲飒飒。
秦漢宮苑,一片荒涼,鳥兒落入亂草之中,秋蟬鳴叫枯黃葉間。
來往的過客不要問從前之事,隻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東流。
賞析:
詩人首聯扣題,抒情寫景:鹹陽舊城隔渭水與長安相望;“蒹葭”,暗用《詩經·國風·秦風·蒹葭》的詩意,表思念心緒;“汀洲”,這裡指代詩人在江南的故鄉。詩人一登上鹹陽高高的城樓,向南望去,遠處煙籠蒹葭,霧罩楊柳,很像長江中的汀洲。詩人遊宦長安,遠離家鄉,一旦登臨,思鄉之情湧上心頭。蒹葭楊柳,居然略類江南。萬裡之愁,正以鄉思為始:“一上”表明觸發詩人情感時間之短瞬,“萬裡”則極言愁思空間之迢遙廣大,一個“愁”字,奠定了全詩的基調。筆觸低沉,景緻凄迷,觸景生情,蒼涼傷感的情懷落筆即出,意遠而勢雄。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中“溪”指磻溪,“閣”指慈福寺。詩人傍晚登上城樓,隻見磻溪罩雲,暮色蒼茫,一輪紅日漸薄遠山,夕陽與慈福寺閣姿影相疊,仿佛靠近寺閣而落。就在這夕照圖初展麗景之際,蓦然涼風突起,鹹陽西樓頓時沐浴在凄風之中,一場山雨眼看就要到了。這是對自然景物的臨摹,也是對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機四伏的沒落局勢的形象化勾勒,它淋漓盡緻而又形象入神地寫出了詩人“萬裡愁”的真實原因。雲起日沉,雨來風滿,動感分明;“風為雨頭”,含蘊深刻。此聯常用來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氣氛,是千古傳詠的名句。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寫晚眺近景,虛實結合:山雨将到,鳥雀倉惶逃入遍地綠蕪、秋蟬悲鳴躲在黃葉高林,這些是詩人眼前的實景。但早已蕩然無存的“秦苑”“漢宮”又給人無盡的聯想——禁苑深宮,而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鳥雀和蟲鳴,不識興亡,依然如故。曆史的演進,王朝的更替,世事的變化滄桑,把詩人的愁怨從“萬裡”推向“千古”,以實景疊合虛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作結,融情于景:“行人”,過客。泛指古往今來征人遊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國”,指秦漢故都鹹陽;“東來”,指詩人(不是渭水)自東邊而來。詩人最後感慨道:羁旅過客還是不要索問當年秦漢興亡之事吧!我這次來故國鹹陽,連遺址都尋不着,隻有渭水還像昔日一樣長流不止而已。“莫問”二字,并非勸誡之辭,實乃令人思索之語,它讓讀者從悲涼頹敗的自然景物中鈎沉曆史的教訓;一個“流”字,則暗示出頹勢難救的痛惜之情。渭水無語東流的景象中,融鑄着詩人相思的憂愁和感古傷今的悲涼,委婉含蓄,令人傷感。
此詩用“雲”“日”“雨”“風”層層推進,又以“綠蕪”“黃葉”來渲染,勾勒出一個蕭條凄涼的意境,借“秦苑”“漢宮”的荒廢,抒發了對家國衰敗的無限感慨。全詩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賦予抽象的感情以形體,在呈現自然之景的同時又展現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曆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景别緻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蘊藉而蒼涼,境雄闊而高遠,神完氣足,為唐人登臨詩篇之佳作。
滑動檢視投稿要求及其他資訊
東微編輯部:
顧問:陳謹之 魯北 清泉
主編:郝立霞
副主編:張永君 郝立新
編輯:曉娣 娟娟 茶醉 文姐
投稿要求:
寫好自己的故事,寫好身邊人的故事,寫好家鄉的故事。體裁要求為散文,小說,随筆。散文2000字左右,小說5000字左右。拒絕無病呻吟,空洞無物單純抒情、議論的作品。請自行校對。稿件需原創首發公衆号,嚴禁抄襲拼湊,文責自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投稿郵箱:
交流學習:
東營市作協重點扶持文學公衆号。平台宗旨:展現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