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目标促進社會的發展,利潤這是衡量企業效能的名額。
德魯克說:“企業也必須負擔社會成本,例如必須對學校、軍隊有所付出等。換句話說,這表示企業必須賺錢納稅。而為了未來的成長及擴張,企業還需要去創造資本。但最重要的是企業必須要獲得足夠的利潤以承擔自身的風險。
利潤和獲利率并不是不重要。實際上應該是獲利率不是企業及商業活動的目的,隻能算是一個限制性的因素。利潤也不是所有企業從事活動與決策時的原因或理由,而是檢驗企業效能的名額。
隻強調利潤,将會誤導管理者,甚至危害到企業的生存。因為管理者會為了今天的利潤,而破壞企業的未來。他們也會拼命去擴張那些目前銷售最好的産品生産線,卻忽略那些未來市場的明日之星。
利潤并不是企業的行為和決策的解釋、原因或其合理性的依據,而是對其有效性的一種考察。
利潤最大化的危險在于它使盈利性變成了企業追逐的唯一目的。”
喬布斯說:“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傳世的公司,這家公司裡的人動力十足地創造偉大的産品。其他一切都是第二位的。當然,能賺錢很棒,因為那樣你才能夠制造偉大的産品。但是動力來自産品,而不是利潤。斯卡利本末倒置,把賺錢當成了目标。這隻是個微妙的差别,但其結果卻會影響每一件事:你聘用誰,提拔誰,會議上讨論什麼事情。
要抨擊微軟很容易。他們顯然已經喪失了統治地位。他們已經變得基本上無關緊要。但是我欣賞他們所做的,也了解那有多麼困難。他們很擅長商業方面的事務。他們在産品方面從未有過應有的野心。比爾喜歡把自己說成是做産品的人,但他真的不是。他是個商人。臝得業務比做出偉大的産品更重要。他最後成了最富有的人,如果那是他的目标,他實作了。但那從來都不是我的目标,而且我懷疑,那最終是否是他的目标。因為他所建立的公司,我很欣賞他——它很出色——我也喜歡跟他合作。他很聰明,實際上也很有幽默感。但是微軟的基因裡從來都沒有人文精神和藝術氣質。即使當他們看到Mac以後,他們都模仿不好。他們完全沒搞懂它是怎麼回事兒。
像IBM或微軟這樣的公司為什麼會衰落,我有我自己的理論。這樣的公司幹得很好,它們進行創新,成為或接近成為某個領域的壟斷者,然後産品的品質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這些公司開始重視優秀的銷售人員,因為他們是改寫收入數字的人,而不是産品的工程師和設計師。是以銷售人員最後成為公司的經營者。IBM的約翰•埃克斯(以及早已離開蘋果的約翰•斯卡利、微軟的史蒂夫•鮑爾默)是聰明、善辯、非常棒的銷售人員,但是對産品一無所知。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施樂。當做銷售的人經營公司時,做産品的人就不再那麼重要,其中很多人就撤了。當斯卡利加入後,蘋果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那是我的失誤;鮑爾默接管微軟後也是這樣。蘋果拫幸運,能夠東山再起,但我認為隻要鮑爾默還在掌舵,微軟就不會有什麼起色。
我讨厭一種人,他們把自己稱為“企業家”,實際上真正想做的卻是建立一家企業,然後把它賣掉或上市,他們就可以變現,一走了之。他們不願意去做那些打造一家真正的公司所需要做的工作,也是商業領域裡最艱難的工作。然而隻有那樣你才真正有所貢獻,為前人留下的遺産添磚加瓦。你要打造一家再過一兩代人仍然屹立不倒的公司。那就是沃爾特•迪士尼,還有休利特和帕卡德,還有建立英特爾的人所做的。他們創造了傳世的公司,而不僅僅是為了賺錢。這正是我對蘋果的期望。
我的動力是什麼?我想大多數創造者都想為我們得以利用前人取得的成就表達感激。我并沒有發明我用的語言或數學。我的食物基本都不是我自己做的,衣服更是一件都沒做過。我所做的每一仵事都有賴于我們人類的其他成員,以及他們的貢獻和成就。我們很多人都想回饋社會,在這股洪流中再添上一筆。這是用我們的專長來表達的唯一方式——因為我們不會寫鮑勃•迪倫的歌或湯姆•斯托帕德的戲劇。我們試圖用我們僅有的天分去表達我們深層的感受,去表達我們對前人所有貢獻的感激,去為這股洪流加上一點兒什麼。那就是推動我的力量。”
綜上,企業追求的最根本的目标是人類的進化,是為了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不管企業知道或者不知道自己的這個使命。而利潤隻是考察企業為社會發展所作出貢獻的一種衡量。利潤并不是總與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目标相一緻的,是以将利潤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标,就會與企業最根本的使命有沖突,因為企業會是以放棄了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的可能。
企業必須有利潤才能生存和成長,才可能為社會發展的這個使命做出貢獻。這和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是相符的,企業最基本的需求是活下去。正如任正非所說:“華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企業徘徊在生存邊緣時,生存是第一重要的,是以此時利潤很重要,它關系到企業的存在或消失。而當企業已經超出了生存的危機,那麼企業的關注重點也應改變。利潤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的重要性随着企業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重要,而企業的最終使命也是自我實作,為了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著名的經濟學家熊彼特在30歲的時候,風華正茂,剛剛發表了兩部著作,熊彼特誇下海口說,他最想讓人記住的是“歐洲漂亮女人最偉大的情人,歐洲最偉大的騎士——也許還是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學家。”
而熊彼特在臨死時說:“我現在已經明白,僅僅記住個人的著作和理論是遠遠不夠了,除非一個人能夠為别人的生命帶來不同,否則他做的也沒有什麼稀罕之處。”熊彼特在臨時時才認識到人生真正的目标應該是為别人的生命帶來不同,這是每個人的使命。
德魯克在年輕時探望病危的德魯克,就認識到貢獻的意義,是以他的管理學的核心也是強調貢獻。
喬布斯也是在年輕時認識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他把他的使命歸結為:“活着就是為了改變世界”,并且用盡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去踐行自己的使命。喬布斯說:“我們很多人都想回饋社會,在這股洪流中再添上一筆。這是用我們的專長來表達的唯一方式——因為我們不會寫鮑勃•迪倫的歌或湯姆•斯托帕德的戲劇。我們試圖用我們僅有的天分去表達我們深層的感受,去表達我們對前人所有貢獻的感激,去為這股洪流加上一點兒什麼。那就是推動我的力量。”喬布斯認為人應該用自己的專長去為世界做出貢獻,因為這樣做出的貢獻最大。經濟學家楊小凱畢生研究的課題就是專業化。
喬布斯批評微軟隻關注利潤。是的,微軟早已超越了生存的危機,微軟每年都招收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有着最聰明的一大群人,但微軟是否讓這些人盡力為世界發展做出貢獻了呢?沒有,微軟缺少具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比爾•蓋茨選擇鮑爾默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而鮑爾默隻是個出色的銷售人員,缺乏戰略眼光,他不能帶領微軟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喬布斯說:“他(比爾•蓋茨)最後成了最富有的人,如果那是他的目标,他實作了。但那從來都不是我的目标,而且我懷疑,那最終是否是他的目标。”
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很早就認識到自己的人生使命的。比爾•蓋茨讓别人上司微軟而自己去做慈善,作者認為是一個錯誤的決定。比爾•蓋茨的天賦不在于慈善而在于商業,他完全可以請一個專業的人員替他來管理慈善事業,而自己應該全心去管理微軟。比爾•蓋茨的商業天賦是無以倫比的,他一直蟬聯世界首富就是最好的證據。世界數以萬計的人以比爾•蓋茨為學習榜樣,而比爾•蓋茨也很慷慨,将自己的商業模式寫在了《未來之路》中,這麼多年過去了,有幾個人學會了比爾•蓋茨的正回報商業模式了呢?喬布斯說:“決定不做什麼和決定做什麼一樣重要。”那是因為成果會有很大的差别,對社會的貢獻也會有很大的差别,專業化才能做出最大的結果。
《可以量化的管理學》全書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