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vc)投資人經常會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你對什麼比較感興趣?”。
許多投資人總結了一些所謂的“熱點”(themes)來闡述他們偏愛的投資領域。有時這些方向很實用,對未來具有一定的預測性。比如union square ventures(美國的一家風險投資公司)就一直堅持“連接配接網際網路使用者”這樣一個熱門主題,并成功創造了價值60億美元的投資組合。這家公司靠一些簡單且正确的方向,創造了輝煌的投資記錄。
但其實,大多數的“熱點”隻是風險投資的内容營銷,媒體的叙事方式,或者企業家的思考結論。
人們一直在試圖找出成功的企業和“預測”之間的聯系。喬布斯曾說到,這是可以了解的,但是将這些點反推企業的成功,卻可能會使得創業公司更加迷茫。
其實很多成功企業在最初并沒有清晰的理念,有些還很難解釋的通。比如,soundcloud号稱是一個音頻版的youtube,但其實和youtube差距非常大。再比如,過去幾年裡先後湧現了一大批“uber for x”(一種類似于uber連接配接顧客、傳遞服務的理念)創業公司,但其實那時候,大衆并不了解所謂的uber理念究竟是什麼。
對企業家和投資者來講,熱點和趨勢甚至有可能是一種陷阱。在foursquare(一個提供使用者定位的社交網絡服務)的鼎盛時期,湧出了幾十個提供“打卡”服務的創業公司,但最終都銷聲匿迹,沒有為投資者帶來任何回報。這種現象比比皆是。投資者浪費了數十億美元,企業家花費了多年的心血,去追逐rfid、納米技術、清潔技術,以及其他沒有被市場接受的炒作産品。當然這并非是僅存在于創業公司的現象,蘋果公司也曾一度出現“上網本”危機。
馬克吐溫說過,當你發現你站在大多數人的一邊時,應該适時反思一下。
09到10年間的投資界,“solomo”和“real time web”是非常流行的投資熱點,這一潮流促成了許多重大投資。它們完美地呈現了airbnb(一個提供短期出租的網站)和uber的理念,但這兩家公司卻都沒有被貼上這個标簽。他們被看作古怪的初創企業。然而它們獲得成功之後,才被視為一個“共享經濟”的新趨勢的典範,并引發了又一波相似創業浪潮。
一旦一個趨勢已經形成,創業公司就需要更進一步的創新才能生存。在kickstarter(衆籌平台)開啟線上衆籌業務之後,許多公司都跟風模仿,但最終實作異軍突起的成功者無一例外都突破了前者的架構。比如,gofundme專注于醫療緊急事項,而patreon則建立了一種新的衆籌模式。
founder collective(一家美國投資公司)稱自己喜歡投資一些看起來有些“古怪卻有趣”的公司,并且和他人一樣也對這些公司的成功充滿驚喜。
這兒有“投資趨勢”的五個例子,它們的創立和成長都與風投可能沒有太多關系。我們可以從圖表看到,這些公司的創立,和“投資趨勢形成“在時間跨度上存在顯著的滞後。
crowdfunding衆籌
virtual reality虛拟現實
the sharing economy共享經濟
3-d printers 3d列印
deep learning & machinelearning深度學習
說到如何建立“古怪的公司”,我們不贊同預測方向,而建議大家“挖掘一些隐藏的寶藏”,就是專注于一些還未被挖掘的領域,同時尋找“古怪而有趣”公司之間的共同點,然後再輔以一些具體的方法。
重視你的朋友,他們比起gartner hype cycle(gartner公司創造技術成熟周期工具hype cycle)更重要,對你事業成功有時能夠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創業公司最重要的決定就是你選擇和誰一起合作。許多著名的投資人在分享經驗時候,會說到腰投資到那些視角獨特、能洞察到一些他人看不到的事情的創業者。
makerbot(3d列印制造商)建立是以一個活躍多年的開源項為基礎的。bre pettis(makerbot創始人)最偉大的想法是建立一個富有激情的社群“alpha geeks”,來傳播他們新穎的産品,并努力轉化為真正的業務。我們從max lynch(ionic聯合創始人)和dave gandy(font awesome聯合創始人)中也可以看到這一點。
古怪而有趣的創業公司往往需要多方位多層次的領域知識,這不是從一個平台就能擷取的。比如oculus(一家虛拟現實公司)公司生産一個vr裝置往往是需要硬體、軟體甚至生物學等多方領域知識的綜合。如果擁有複雜集合産品,這就是你的優勢。
“古怪公司”往往都要認真考慮融資問題。投資者的口味變化莫測,擷取融資并非易事。是以在早期時,天使投資和衆籌可能是融資更好的選擇。當然啦,如果你能擁有訂閱使用者付費,也不錯。
如果你已獲得融資,那一定要在長期資金管理上下功夫,因為在成長過程中被資本限制更易導緻失敗。
看待成長過程中的增長,有必要保守一些。
如果媒體和vc開始進入你的行業,一定要好好利用。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04-14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