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相一
秦國和大秦帝國不是一回事
我們都知道“秦二世而亡”,也就是說,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國,隻到了他兒子這一代,秦朝就亡國了。秦朝其實隻維持了14年的時間。
那麼問題來了:廣大曆史愛好者平時聽說的什麼秦襄公、秦文公、秦憲公、秦穆公、秦獻公、秦孝公……那麼多的秦國帝王,都是怎麼回事呢?不是說秦朝隻有兩代就亡國了嗎?為什麼秦國會有那麼多的帝王?傻傻分不清呢。
好吧,今天,馮老濕用簡單的話語,把這件事幫你捋清楚。
簡單地說:此“秦”非彼“秦”。
“秦國”和“大秦帝國”不是一回事。“秦國”雖然和“大秦帝國”确實有傳承關系,但是,二者其實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封建體制下的西周諸侯國,後者是統一集權性質的帝國。
要把這事說清楚,就得從“秦國”的起源說起。
簡單地說,事情是這樣的:
西周時期,周孝王手下有個臣子,名叫嬴非子,嬴非子幫周孝王養馬,業績斐然,周孝王很高興,于是,一高興,就把今天甘肅陝西附近一帶的地盤封給了嬴非子,封他為王。
于是,嬴非子就被封王了,封給他的地盤,後來叫做“秦國”,這個嬴非子,就是六百年之後的秦始皇的老祖宗,而嬴非子創立的諸侯國“秦國”,就是六百年之後“大秦帝國”的雛形。
作為西周諸侯國的“秦國”疆域很小
那麼嬴非子死後,他的子子孫孫繼位,也就是我們平時聽說的秦襄公、秦文公、秦憲公、秦穆公、秦獻公、秦孝公……等等一系列的秦國君主,一直到後來,傳到一代君主,叫做秦莊襄王,這個秦莊襄王生了個兒子,名叫嬴政。
秦莊襄王死後,嬴政繼承秦國的王位,這個嬴政野心很大,統一六國,建立了大秦帝國。
是的,嬴政
(秦始皇)
統一六國之後,建立的這個國家,叫大秦帝國,和以前的秦國,不一樣了,疆域擴大了好幾倍,而且,大秦帝國是個統一中央集權的專制帝國,我們平時說的“秦二世而亡”,指的是秦始皇建立的這個統一大帝國。
統一的大秦帝國疆域很大
也就是說,“大秦帝國”是“秦國”擴張的結果,是“秦國”的更新版,但二者有所不同。
秦始皇之後的秦國,是個統一大帝國,也叫“秦朝”。
親愛的讀者,讀到這裡,是不是豁然開朗了?
真相二
許多國家至今仍把中國叫“秦”
親愛的粉絲,你沒有看錯,許多國家直至今天,仍然把中國叫做“秦”。
其中,印度今天的國語
(印地語)
管中國叫cheen,讀音就是“秦”。
還有一個就是阿拉伯語,阿拉伯語裡面的“中國”直至今天,仍然叫“alsiyn”,讀音是“阿秦”。
還有伊朗,對的,伊朗的國語
(波斯語)
管中國叫“ ”,讀音也是“秦”。
拉丁語則叫中國為Sina,讀“新那”,一般認為是“秦”的諧音,對,Sina也就是新浪公司起名的淵源。
還有在梵語裡面,中國叫 ,讀音Cīna,也是“秦那”。
其中梵語裡面的這個Cīna,其實就是近代史上日語“支那”的來源。以梵語為載體的佛經對日本人的語言影響很深,日本人曾經把中國叫“支那”,客觀上說,是直譯梵語的結果。
印地語、波斯語、梵語、拉丁語把中國叫“秦”,這隻是其中的一些例子,在亞歐大陸還有很多小國的語言,也把中國叫“秦”或者其詞源是“秦”,不一一列舉了。
是的,在印度人、伊朗人以及許多國家人民的眼中,我們都來自“秦”,我們都是“秦人”,即使我們想否認,可能也否認不了。
秦始皇油畫形象
我無意對曆史上的大秦帝國作出褒貶評價,不過,亞歐大陸如此多的國家把中國叫“秦”,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大秦帝國當年的赫赫聲威。
真相三
秦始皇并不姓“秦”
秦始皇并不姓秦。
是的,秦始皇不姓秦,而是姓“嬴”,屬于上古八大姓
(妊、姬、姜、姒、嬴、妘、妫、姚)
之一。
這上古八大姓都是女字旁的,為什麼?因為當時都是跟媽姓,為啥要跟媽姓呢?因為上古時期是母系社會,男女關系是非常混亂的,孩子隻知道媽是誰,不知道爸是誰,是以,那時候都跟媽姓。
秦始皇姓“嬴”,屬于“趙氏”,名字叫“政”。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秦始皇的遠祖,是母系氏族社會一個叫“嬴”的女人,也就是前面說的“上古八大姓”之一,後來“嬴”的後代太多了,是以,又分成許多的家族,其中一個家族名叫“趙”。
簡單地說,秦始皇就是“赢”種族下面“趙”這個氏族的一個子孫。
或者說,秦始皇的遠祖姓“赢”,近祖姓“趙”。這也是為什麼,秦始皇(嬴政)也被稱作“趙政”。
是的,秦始皇其實姓趙。
在古代,“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姓是種族,氏是家族。
同理,馮老濕其實不是姓馮,“馮”隻是我的“氏”,隻不過,現在的人都不在乎自己母系氏族的祖先是誰了,是以,直接把“氏”當作“姓”,化繁為簡,簡單省事,僅此而已。
親愛的粉絲,您看明白了嗎?
秦軍油畫形象
真相四
秦嶺得名于大秦帝國
我們都知道“秦嶺”。
秦嶺的主體,在陝西省的中南部。
古時候的秦國,首都也在現在陝西省境内。
那麼問題來了:
請問秦嶺和秦國,有什麼關系?
是先有秦朝後有秦嶺?還是先有秦嶺後有秦朝?
秦嶺抵擋北部冷空氣,是以成為中國南北分界線
答案是:先有秦國,後有秦嶺的名字。
秦嶺的名稱,得自于秦國。
由于秦嶺的主體在秦國
(陝西省)
的境内,是以,得名“秦嶺”。
秦嶺,就是“秦國之嶺”的意思。
真相五
最早的高速公路是秦始皇修的
你沒有看錯,中國最早的高速公路,就是秦始皇修的,它就是:秦直道。
秦直道,又稱為“秦馳道”。
秦始皇在打擊匈奴的戰争中,當時有些戰報,報到中央的時候,已經太晚了,于是,當時秦始皇質問送信的人,為什麼戰報這麼晚才送到?
送信的人,往往都會這麼解釋,說因為啊,這一路上,馬跑的都是彎路,這路本身就是彎的,不能怪我,而且呢,一路上,還要不斷躲閃路上的老百姓,而且呢,這一路上,有些路段還很泥濘,是以,是以,是以,就這樣耽誤了時間。
這類的解釋,秦始皇聽多了,就覺得:有必要修一條“直道”,讓各地送往中央的信件,可以跑一條直路,那就可以快很多。
于是,從公元前21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修建“秦直道”。
秦直道路線示意圖
“秦直道”從鹹陽出發,穿越河套地區,直達内蒙古的標頭,修的品質特别好,路寬,而且堅實,最大的特點,是筆直筆直的,因為兩點之間,直線的距離最短。
直道修成之後,就成為了當時中國的“欽定高速公路”,朝廷的馬,在直道上跑,特别快,路好,人少,而且還是直的。
秦直道,大大提高了當時軍事通訊的效率。
秦直道遺址的一段,修複之後,成為旅遊區
秦直道修成之後一直到清朝,都被各代朝廷使用,至清朝時,因為電報等西洋技術的傳入,直道失去了作用,逐漸廢棄。
真相六
軍事技術先進是秦滅六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許多熟讀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古代戰争當中,軍事技術的先進性,起了很大的作用,一個群體征戰四方、戰無不勝,通常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官兵勇敢,而是因為軍事技術先進。
大家知道當年秦始皇的軍隊,秦軍,是憑什麼夷平六國的呢?
秦軍有一個很厲害的大殺器,它就是:秦弩。
是的,在當時的戰場上,秦弩最厲害。
秦弩,遠距離殺傷敵人,是秦始皇夷平六國的大殺器
雖然說,當時其他國家,例如楚國,也會制弩,但是在當時,秦國的弩,最好,射程最遠,威力最大。
是以在當年,秦軍可以征服四方。
當時發射秦弩,需要一個人用全身力氣發射,射程可以到達好幾百米,相當于今天一支步槍了。
而且從某個角度看,秦弩的殺傷力,可能比步槍還大。
秦軍當時橫掃六國,主要的原因,是它的軍事技術,遠超了其他各國。
真相七
長城不是秦始皇發明的
一部分的曆史愛好者,有這樣的曆史印象:
印象一:長城是秦始皇和他的臣子發明的。
印象二:長城最早是秦始皇開始建造的。
印象三: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也是秦始皇留下來的。
然而,事實的真相是:以上全錯。
曆史的真相是這樣的:
真相一:長城不是秦始皇發明的,最早的長城的雛形,可以追溯到西周,至少比秦始皇早了500年。西周時期,我國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猃狁的侵略,修築了連續排列的城堡,以作防禦,這些連續排列的城堡,就是長城的雛形。其實在西周的戰争實踐中,想出長城的點子,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不需要很高的聰明智慧,仗打得多了,自然就會萌生長城的想法,這是很自然的,并不是什麼高科技、燒腦的東西。當然了,西周修築的,是長城的雛形,并不是正式的長城。
真相二:最早修建正式的長城的,也不是秦始皇,而是春秋戰國時期早期的齊國,史稱“齊長城”,建築年代也比秦始皇出生早了300多年。齊長城的遺址,從濟南到青島一線,今天仍然可以看到。
山東境内的齊長城遺址。齊長城比秦長城早了300多年
真相三: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國長城,主要是明朝修的長城。秦代修建的長城,大部分已經崩壞了、滅失了,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長城,主要都是明朝的時候修建的、或者修複的。
我們今天看到的八達嶺長城是典型的明代長城,與秦始皇無關
那麼,長城既不是秦始皇的發明,也不是秦始皇第一個修建,而且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也不是秦始皇留下來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衆多的曆史資訊裡,秦始皇就是和長城聯系在一起了呢?
答案是: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規模修建長城的皇帝。
秦長城遺址的一段,秦長城年久失修,大多已經毀壞、甚至滅失
是的,雖然長城不是秦始皇發明的,也不是他第一個修的,現在看到的長城也不是他的,但是,秦始皇确實是曆史上第一個“大規模”修長城的人。粉絲請注意“大規模”三個字。
這些,就是關于長城的曆史真相。
可見曆史這東西,一不小心就會傳歪。真是這樣。
真相八
火燒阿房宮是曆史的誤會
愛好文學的讀者都知道,晚唐詩人杜牧,寫過一篇脍炙人口的《阿房宮賦》。
在《阿房宮賦》裡,杜牧讴歌了秦始皇下令建造的阿房宮的壯美,并在詩中說,是西楚霸王項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
于是,“項羽火燒阿房宮”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
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這個故事。
然而,馮老濕很遺憾地告訴大家,這個故事,也是假的。
事實上,在1950年代,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已經找到了阿房宮的遺址,它位于西安市的郊區。
并且,考古工作者,把阿房宮的遺址,給挖了出來。
挖出來之後,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兩個驚人的事實:
驚人事實一、阿房宮,并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痕迹。
驚人事實二、其實,阿房宮隻是打了幾個地基,還沒有建成,秦朝就滅亡了。
換句話說,阿房宮,從來就沒有建成過。
沒建成的阿房宮,随着歲月流逝,也毀了,并逐漸埋于地下。
阿房宮遺址,這個因唐詩而出名的皇宮,其實尚未完工,秦朝就滅亡了
直至1950年代,被挖掘出土。
1961年,阿房宮遺址,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于是,考古工作者發現,杜牧的《阿房宮賦》叙事是假的。
但是,國家也覺得,沒有必要對全國人民說明這件事。
是以,沒有大肆宣傳。
于是,這件事就隻有少數人知道。
這個阿房宮遺址,現在仍然存在,在西安郊區,諸位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說“阿房宮不存在”可能有點過分了,但是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說:所謂阿房宮,根本在曆史上,從來就沒有建成過。
那麼,既然阿房宮從來就沒有建成過,杜牧寫下《阿房宮賦》,憑的是什麼呢?
難道杜牧是存心欺騙世人嗎?
我不認為杜牧是存心欺騙世人。
我認為,杜牧很可能是把曆史事實搞混了。
在真實的曆史上,西楚霸王項羽攻打秦朝,項羽攻入鹹陽之後,放了一把火,把秦朝的“鹹陽宮”給燒了。
也就是說,在真實的曆史上,項羽确實放火燒了秦朝的宮殿。
隻是,項羽燒的,不是阿房宮,而是鹹陽宮。
唐代詩人杜牧,把“項羽火燒鹹陽宮”的往事,記錯了,或者是搞混了,誤以為是阿房宮。
總之,杜牧最終把它寫成了“項羽火燒阿房宮”。
有時候,曆史,就是這樣的狗血。
通過這件事,我們也要懂得一個道理:
曆史上的大名人,例如什麼杜牧、李時珍、司馬遷之類的,這些人所寫的文字,不一定就是對的,不一定就是事實。
我們無論讀任何一個“權威”的文字,都要抱着批判的态度,不要迷信任何權威。
任何權威都是人,是個人就會犯錯。
不要以名氣論學問。有的人名氣大,但是學問不一定靠譜。真的是這樣。
真相九
徐福求仙丹一去不歸是合理的
再和大家侃侃徐福奉秦始皇之命乘船入東海求仙丹不歸這件事。
這件事被曆史愛好者戲稱為“中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樁保健品詐騙案”。
其實,徐福也未必是真心詐騙秦始皇,也許徐福本身也被迷信思想毒害了。
首先我們說,徐福口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怎麼回事?是不是故意欺騙秦始皇?
我們看其實也未必。因為我們知道,在山東省的海邊,确實經常能看到海市蜃樓,自古以來都這樣,而在徐福那個年代,人們的科學素養幾乎為零,看到東海的海平面上,海市蜃樓時隐時現,以當時人們的智力和知識水準,也隻能把這個奇幻現象了解為“仙山”。
山東海面常見的海市蜃樓,古人無法了解這種奇幻現象,隻能把它了解為仙山
是以,身為秦始皇禦醫的徐福,未必是個騙子,也許他本身也是一個迷信病的重度患者,看到過海市蜃樓,誤以為是“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加上當時各種民間的謠傳,說三座仙山裡有神仙,有長生不老之藥等等,信了,也不奇怪。
徐福率領童男童女,出海求仙丹,一去不回,其實也是合理的,我們這些後人隻要稍微動一動腦筋,就想明白了:因為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長生不老藥,徐福率隊出海,無論最終抵達了琉球也好、日本也好、南韓也好,總之,他找不到長生不老藥,既然找不到,那麼自然就不敢回國,為什麼?因為秦始皇是不好惹的,你“欺騙”了始皇帝,是要殺頭的。
徐福奉命出海求仙藥,找不到,不敢回國,是比較合理的解釋
不但徐福不回是合理的,而且徐福到了當地,隐姓埋名生活下去,也是合理的,為什麼隐姓埋名?因為怕秦始皇派兵來追剿,這些事情,隻要我們換位思考,稍微一想就能想明白。
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徐福和他的船,在東海遇到風浪,沉了,人都死了。這也不是不可能。天知道。
真相十
荊轲刺秦王具體經過如何
我們都知道“荊轲刺秦王”的故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複返。
然而,荊轲為什麼刺殺秦王,具體經過如何?我們參考《史記 刺客列傳》等曆史資料,可以很容易還原當時的事發現場。
事情是這樣的:
秦始皇發起滅六國之戰,燕國的太子丹想到自己亡國在即,又打不過秦國,想到一個辦法:派刺客荊轲,去刺殺秦始皇。
那麼,秦始皇不是傻子,他戒備森嚴,你荊轲如何接近秦始皇呢?
答案是:以利誘之。
當時,秦始皇向天下懸賞,要兩個東西:
賞索之一:秦始皇有個叛将,名叫樊于期,秦始皇對樊于期恨之入骨,懸賞天下,要樊于期的腦袋。
賞索之二:燕國核心地區的地圖。要地圖幹嘛呢?打仗用的。
那麼這個荊轲呢,帶上樊于期的腦袋、燕國的地圖
(也許是假地圖或者故意畫錯的地圖)
,去秦國求見始皇帝,秦始皇很高興,就召見荊轲了。
于是呢,在召見的時候,荊轲把地圖攤開,地圖的盡頭就是匕首,說時遲那時快,荊轲一把抓起匕首,就向秦始皇刺殺,然而,秦始皇反應很快,躲開了,秦始皇拔劍自衛,但是劍鞘太長,拔不出來,于是,荊轲就拿着匕首追殺秦始皇,秦始皇則繞着柱子跑,在場的大臣們,都吓壞了,沒有人上前解救,為什麼呢?因為按照當時的安保規矩,臣子上朝之前,都把武器上交了。
荊轲刺秦王油畫
這個時候,是一個禦醫出手相救,這個禦醫名叫夏無且,他随手拿了一個物品,朝荊轲扔去,荊轲伸手擋了一下,秦始皇就趁着這麼個空檔,趕緊把劍拔了出來,朝荊轲砍殺,荊轲被秦始皇砍倒之後,不甘心,用盡最後的力氣,把手中的匕首扔出去,可惜飛到了柱子上,秦始皇則向荊轲連砍八劍,這個時候,殿下的武士也聞訊趕來,大家一起,把荊轲剁了。
事後,秦始皇很生氣,說你們這些臣子,平時口口聲聲說對我多麼忠心,結果我遇刺的時候,你們沒有一個人敢上前救我,隻有禦醫敢挺身而出,氣死我了,于是,秦始皇對一幹人等,又賞又罰。
殺了荊轲之後,秦始皇怒氣不消,發兵攻打燕國,短短五年之後,燕國就被秦國滅了。
真相十一
為何不挖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鳥瞰圖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的陵墓在陝西,那麼,國家為什麼不挖掘秦始皇的陵墓呢?
答案是:吸取了挖掘兵馬俑等曆史遺址的教訓。
是的,當年我國考古人員挖掘兵馬俑,剛挖出來的時候,兵馬俑都是彩色的,但是見光不久,色彩全都掉了,變成了黑白的,損壞嚴重。
兵馬俑剛挖到的時候都是彩色的,但見光立馬掉色,變黑白了,損失慘重,無法複原
還有,當年挖掘明定陵,挖出來的許多文物,見光之後,也迅速碎了,很快化為塵土,許多絲綢,見光以後,也迅速腐壞、變成塵土,考慮到現有的科學手段,不足以儲存這些出土文物,1997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規定:對大型帝王陵寝暫不進行主動發掘,原文摘取如下:
“……目前,由于文物保護方面的科學技術、手段等條件尚不具備,對大型帝王陵寝暫不進行主動發掘。今後,凡在文物保護機關和已普查登記的文物古迹點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内,基本建設項目的立項要事前征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參與建設項目選址等有關文物保護設計方案的審批……”
不過,也有不同意見。
有人認為,秦始皇陵,還是要挖,為什麼呢?因為陝西位于地震帶,如果不挖,哪年來一次大地震,陵墓裡的東西,也是要碎掉的、也是要毀壞的,反正遲早也保不住,還不如趁早放手一挖。
還有人說,你不挖,遲早也會被盜墓賊盜了。
目前已探明的秦始皇陵内部構造圖
還有人說,挖開了秦始皇陵帶來的旅遊經濟效益,是天文數字,是以,從經濟效應來看,也應該挖。
親愛的粉絲,你覺得呢?你覺得應不應該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