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昆曲大師張繼青去世,她最愛說的不是經驗、技巧,而是“認真”

昆曲大師張繼青去世,她最愛說的不是經驗、技巧,而是“認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昆曲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名譽院長張繼青,1月6日12時56分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3歲。

作為中國戲劇梅花獎首屆榜首得主,2015年10月31日,年過七旬的張繼青在上海大劇院登台,壓軸“大師版《牡丹亭》上海世紀盛宴”上本,演出《牡丹亭·離魂》。她在接受《解放日報》通路時,提到最多的一個詞不是“經驗”,也不是“技巧”,而是“認真”。

昆曲大師張繼青去世,她最愛說的不是經驗、技巧,而是“認真”

“大師版《牡丹亭》上海世紀盛宴”上下兩本是2015年上海國際藝術節重頭大戲,17位昆曲界七旬上下國寶級老藝術家聯袂演出,張繼青是最受矚目的那個。她是當今昆旦年紀最長者,第一屆戲劇梅花獎榜首,在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獲“華人藝術家終身成就獎”;她以《驚夢》《尋夢》《癡夢》三折表演飲譽海内外,又有“張三夢”之譽。

為何選擇《離魂》,當時,張繼青坦言,“本來找我演的是《尋夢》。但教學與舞台演出是兩碼事,我考慮許久,還是選了《離魂》,動得少,唱的篇幅不多,短期内能達到狀态。”謙虛而坦率的回答後,張繼青為《離魂》費的心思并不少,連續試妝三次,邀請1986年張繼青版昆曲電影《牡丹亭》中的老搭檔徐華、王維艱兩位老藝術家再度飾演春香和杜母,連樂隊也找來原班人馬。采訪中,坐在一旁的大師版《牡丹亭》制作人林恺忍不住插入一句:“我們也被您弄得有點緊張。”

《離魂》不在“三夢”之列,于張繼青卻有特别意義。在她之前,《牡丹亭》幾乎不演《離魂》一折,她率先将《離魂》從文本變為舞台演出。《離魂》中,“集賢賓”一曲是曲唱名篇,用箫不用笛伴奏,展現杜麗娘離魂的氣若遊絲、凄楚哀婉。杜麗娘魂斷之後,張繼青加披一襲紅披風,微笑滿足地走下台,超過兩分鐘的一段行走,沒有念白沒有唱腔,卻能讓觀衆目不轉睛。

在舞台上如有神助,張繼青一開始接觸昆劇,卻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她從未正式拜過師,但認真加勤奮,令她先後得到尤彩雲、沈傳芷、姚傳芗、俞錫侯等數十位名師指導,“開始就是模仿,老先生都有一套規定的程式。熟能生巧,慢慢地越練越好,自己的感覺有了,也找到‘範兒’了。老師給了我‘兩碗飯’,一是姚傳芗先生的《牡丹亭》,另一個是沈傳芷先生的《朱買臣休妻》。”

昆曲大師張繼青去世,她最愛說的不是經驗、技巧,而是“認真”
昆曲大師張繼青去世,她最愛說的不是經驗、技巧,而是“認真”

白先勇在《我的昆曲之旅》中寫道:“試看看張繼青表演《尋夢》,一把扇子就扇活了滿台的花花草草,這是象征藝術最高的境界,也是昆曲最厲害的地方。”

《朱買臣休妻》中的崔氏常被視為愛慕虛榮的庸俗婦人,張繼青卻把崔氏這個“反派”角色的淺見短識背後的單純和内心沖突刻畫得恰如其分。問及如何遊刃有餘地遊走于大家閨秀與市井婦人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之間,張繼青還是歸結于“認真”,“我不覺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我的一些自身條件并不好。世上最怕認真二字。”

林恺對張繼青的認真深有感觸。2014年大師版《牡丹亭》在京演出。化妝間賓客如雲,唯有張繼青那間門緊鎖。她沒吃便當,隻要了一包牛奶,因為是壓軸演出,要到晚上10時半才登台。林恺生怕她體力不支,“我緊張死了。張老師的化妝間門關着,我不敢去打擾,也不知道她怎麼樣。沒想到最後她的舞台效果那麼好,觀衆都被唱哭了。”張繼青笑言:“我的習慣就是不開門。”

從年輕時培養的習慣至今未變,演出前,張繼青必定提前三個半小時趕到劇場背景,隻吃少許食物墊饑,然後早早地将妝容畫好,衣服穿好,頭發包好。做完這些準備後,她會鎖上門默念台詞,提前進入狀态。

“演出就和上戰場一樣,士兵上戰場前,怎麼可能嘻嘻哈哈,還吃着東西?吃太飽了容易打嗝,會影響演出品質。”穿上戲服,張繼青不會再坐下,生怕衣服弄出褶子。演出前她拒絕一切遊覽參觀。為保護嗓子,在國外演出,她不吃西餐,用電熱杯燒稀飯配榨菜,“我是主演,演砸了,就是對觀衆不負責。”

張繼青曾經參與上海昆劇團青年演員培養。她帶學生有個習慣,“教戲時,我會跟她們講清楚,哪些内容是前輩教我的,哪些是我自己的感悟,如何領會,由學生們自由選擇。”

1983年,張繼青在北京首演全本《牡丹亭》,加入大量配器。當時有評論認為樂器太多,把音樂弄得複雜化了,結果時間證明,張繼青版《牡丹亭》音樂成為經典範本。“我常提醒學生,創新的路上會有反複,不斷進步就好了。創新同時,不能忘了傳統,劇種要保持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不能變味。”

認識張繼青

昆曲大師張繼青去世,她最愛說的不是經驗、技巧,而是“認真”

1939年初,張繼青出生在浙江嘉興烏青鎮(今烏鎮)。她是家中長女,原籍上海浦東。抗日戰争爆發後,一家老幼逃難至江蘇。張繼青原名“憶青”,有記住“衣胞之地”烏青鎮的意思。她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培養的第一代昆劇演員,稱作“繼”字輩,改名“繼青”。

張繼青的祖父是“蘇灘”(蘇州灘簧,現稱蘇劇)藝人,一家人曾組成“張家班”,跑碼頭賣藝為生,張繼青也是以受到耳濡目染。1952年,張繼青前去照顧在上海民鋒蘇劇團的姑媽。她先是在劇團幫忙打雜,後來慢慢跟着學唱,擔當丫鬟、媒婆、小花臉等小角色。1953年,民營的上海民鋒蘇劇團來到蘇州,改名為江蘇省蘇昆劇團。在這裡,張繼青邊唱邊學,漸漸成長為新生代當家花旦,先後得到尤彩雲、沈傳芷、姚傳芗、俞錫侯等數十位名師的指導。

1956年,俞振飛為了提攜後輩與張繼青合演《白蛇傳·斷橋》,不滿18歲的她絲毫不怯場。北昆名家韓世昌、白雲生等看戲後稱贊,張繼青很可能成為未來的“昆劇梅蘭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