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黑夜漫長、低溫徹骨……這位南極科考隊員卻說“苦其實也很甜”

作者:上觀新聞

1月4日,在距離祖國一萬多公裡的南極中山站,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全榮輝順利完成全部科考任務,結束一年多的南極生活,啟程回國。

我國在南極科考已經取得豐碩成果,這背後離不開那些辛苦付出的科考隊員。在南極科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1月5日,記者連線全榮輝,聽他講述真實的南極科考生活。

“修理裝置成了家常便飯”

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号從上海出發,作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全榮輝依托國際子午圈空間站科學計劃,前往南極探索空間實體和空間科學的相關問題,在此次南極考察任務中主要負責中山站高空大氣等空間環境觀測任務,負責高頻雷達等多套空間環境觀測裝置的運作、資料處理和維護工作。

在很多人看來,南極冰川遍布,應該很濕潤。但其實不然,“南極氣候除了十分寒冷以外,還特别幹燥。”全榮輝說,惡劣的氣候環境,也會導緻裝置出現故障,是以修理裝置就成了家常便飯。他表示,在修理時也會遇到很多難題,“有時會缺少一些硬體,南極不比在國内,可以及時購買,我們隻能到處尋找合适的配件,配件沒有的話就隻能想其他方法了”。

全榮輝回憶,在剛剛到中山站時,有一個高頻雷達出現了很大的故障,需要更換主機闆,在更換完以後發現CPU也沒有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從另一台電腦上拆下來了一個CPU,想着安裝到高頻雷達上,但安裝時缺少矽脂(用于CPU背面與風扇之間,主要是粘貼和散熱作用)。“當時雷達備件裡缺少該物資,我尋找了站上其他任務系統的物資也沒有找到,最後在網絡電子工程師那邊找到最後剩下的一小管。”雷達的作業系統和國内Windows的系統也不一樣,需要重新學習,才能進行實驗相關參數的調整,“是以挑戰還是挺大的”,全榮輝笑着說道。

除了裝置時不時地“罷工”,在野外考察時,還經常要面臨天氣多變的考驗,全榮輝在野外考察時就遇到過幾次突發天氣。一次,他到離站區兩小時路程的地方安裝裝置,半路天氣從多雲轉為陰天,很快又刮起風,飄起小雪,“我們及時決定馬上返程。剛到站區天氣就變成大雪加大風,能見度幾乎為零,如果當時決定錯誤了,可能就會迷失方向回不來,遇到更大的危險,比如摔傷、凍僵等。是以一般到野外都必須先看過天氣預報,多人同行。”全榮輝說道。

黑夜漫長、低溫徹骨,“這裡的苦其實也很甜”

漫長的黑夜、徹骨的低溫、空寂的雪地、稀少的物種……南極令人生畏的不僅是嚴苛的自然環境,還有極端條件對人造成的巨大精神壓力。但在全榮輝看來,“這裡的苦其實也很甜”。

“我們都知道,在國内,縫隙或洞穴是越深的地方越黑,但在南極的冰蓋上面,縫隙有近百米深,人從上面向下看,底下是發藍色的光,把冰挖上來以後卻發現是透明的,這個‘藍冰現象’很是神奇。”全榮輝在和團隊外出爬過山谷時,還經常會看到像花朵、拱門、蟲蝕樣的奇石。

在南極一年多的生活,除了科研,還有很多其他活動。“借助地形與獨特的氣候,南極可謂一個天然的滑雪場。”全榮輝用來觀測的地方位于中山站附近的一個高地上,除了滑雪,每天正常巡視的爬山,也是他在南極的一種獨特的鍛煉身體的方式。

中山站的二樓是休閑區,包括一個大會議室、醫務室、體育館和餐廳。全榮輝喜歡打乒乓球,空閑時間常找兩三個好友切磋球技,在中山站舉辦的乒乓球比賽中,全榮輝還獲得過第三名的好成績,獲得了兩個具有南極特色的筆記本。

在站裡,全榮輝還有另一層身份——中山站圖書管理者。他介紹,中山站圖書館中的大部分書是捐贈的,還有一部分是隊員帶來的。“原來的圖書室已經擺滿了書,我和隊友又另外布置了一個。”

全榮輝介紹,南極的飲食多樣且獨特,配備廚師長級别的大廚,購置的食材來自天南地北。“科考前期,夥食很豐盛。但是過了半年,帶來的食材隻剩下洋蔥、洋芋、山藥這種耐儲存的菜。這時候蔬菜就十分珍貴了,不過我們這裡有一個種植蔬菜的溫室大棚,可能兩三個星期會吃到一次白菜、黃瓜類的綠菜。”

“這顆時空膠囊裡,有我對它深沉的眷戀”

南極是什麼?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但不變的,是每個人回答時對南極流露出的眷戀和那份獨有的南極情結。

克服了重重挑戰,全榮輝在科研上收獲頗豐,他在工作中擷取了大約63TB的觀測資料,服務于多個國家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日、中美、中挪等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在子午工程排程執行方面,他先後參與了嫦娥五号探測器發射保障任務、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保障任務、太陽活動事件探測計劃、突發金屬層與熱層金屬層大區域多站聯合探測計劃等。

在南極科考的一年中,全榮輝也沒有丢下原本的工作,作為南航航天學院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所長與研究所學生導師,他每周會不定時進行1~2次的電話會議,督促研究所學生學習進度與所裡的相關工作進展。

“初到南極,雖說心情很激動,但是看到送我們的直升機撤離時,想到自己距離家鄉一萬多公裡,内心還是會感覺到孤獨。”全榮輝告訴記者,他一個星期會跟家人聯系2~3次。

談及此次南極科考之旅,全榮輝的感受、收獲有很多。“可以明顯地感受到祖國的日益強盛。”全榮輝說,“站裡的條件越來越好了,不僅有多功能的房間,還有豐富的食材,越冬保障、通信設施等都越來越完善。”

“在中山站,也感受到了集體力量的強大。隊員們除專業性工作以外,還必須參與集體勞動,比如卸貨,物資搬運與分類,幫廚等等,另外還要一起處理各個崗位上的高難度工作。”全榮輝告訴記者,他負責的測高儀700千克線纜鋪設工作,就是全站隊員一起出動進行拉接和鋪設的。“在大家的互相幫助下,碰到的困難很快就能解決。”

現在,全榮輝已經在返航途中。對南極深沉的眷戀,讓他生出強烈的保護意識。“南極是唯一一塊尚未被人類開發的潔淨聖地。我們去做科研,也應該要保護它,而不是破壞它。”全榮輝說,南極或許承載着地球未來的命運,“這顆時空膠囊裡,有我對它深沉的眷戀”。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楊蓉 題圖來源:新華社(資料圖) 圖檔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