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阿相

最近我發現一些同學的分享越來越趨于“念稿”式。我一邊看着分享的同學在上面念稿,另一邊看着幾十号人在下面看電腦看手機,我心裡就特别着急。恨不得我自己上去講,也恨不得沒收了大家的電腦手機。但這種粗暴的方法肯定是不解決問題的,核心問題還是大家不善于分享。
我自認為自己過往的分享都還是中等偏上的,是以總結一下,講講如何做場高品質分享,希望能夠給未來要做分享的同學提供一些幫助。
為什麼要分享
每個人在分享前都應該先問自己這麼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分享?我覺得分享就一個最純粹的原因,就是「我有一些知識,是别人不知道的,但對他人會有所幫助,是以我想分享給大家」。
換言之,分享的本意就是總結并傳播知識,分享的核心是利他。
而現實情況呢?
- 做了一些技術産品,想推廣大家,是以要分享。
- 為了展現自己有團隊貢獻,想要好績效,是以要分享。
- 就是想show一下自己,讓别人覺得我牛逼,是以要分享。
是不是有些變味呢?其實我也并不否認這些原因,我們如果能分享的好,這些也都是自然而然的結果。這就類比我們加入螞蟻最核心還是想要快速成長,而好績效是快速成長的結果。但誰TM不想要好績效呢?
但我們不能為了這些結果而忽略了初心。分享的初心是希望大家互相分享知識,互相成長。我覺得也隻有真的能對别人有幫助的分享才能稱之為“高品質分享”。
是以,如果你在準備分享,請你再質問一下自己,你到底是為什麼要分享?隻有自己初心擺正了,在做分享的準備的時候,才會真正的去想:怎麼才能把這個分享做好,怎麼才能讓分享生動有趣,怎麼才能讓分享幹貨滿滿,怎麼才能更好傳達自己的知識。否則,你以為自己分享了就是取得結果了,其實你什麼也沒得到,還浪費了别人的時間。
什麼是好的内容
好,相信看到此處的同學都是願意利他的同學了。那新的問題又來了,我需要分享什麼呢?什麼樣的内容才能支撐所謂的高品質分享,我了解是如下三種。
高度總結的知識
有些知識也不是多難掌握,而是掌握的過程可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到處收集資訊。過程中可能又會衍生出很多問題,需要自己破案一樣的去研究。比如很早時我寫的一篇《你的Tree-Shaking并沒什麼卵用》(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831172)。為了研究 tree-shaking 為什麼真實場景下優化有限,研究了 babel、uglyfy、webpack、rollup,甚至去翻一堆 issue,最終花了我數天才窺見原由。
其他人如果也想了解這裡面的原因,也需要花費數天的話,未免太折騰了。是以我把研究的過程總結成了文章并發表,同時在團隊内做了一次分享。一方面傳播了知識,另一方面如果别人真的想再仔細研究,至少可以節約一些時間。
類似的還有一些新技術推出時,業界文檔較少,大家學習成本較高,自己系統性學習以後做一些總結并在團隊内做系統性的分享。比如React16剛推出時,我師兄芃程在團隊内分享了16的新特性:
可以借鑒的經驗
還有一些偏經驗性的内容。可能是非技術性的經驗,比如成長經驗、人生感悟或個人思考。最典型如晉升總結、管理經驗分享等等。比如我們保險曾邀請過的一些分享:
兼續同學的《聊一聊平台技術前端如何成長》
依鹭同學的《業務中台 - 合作夥伴提效》
我覺得他們的分享都非常的好。比如兼續提的「微習慣」,依鹭提的「不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等等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也有可能是技術上的經驗,比如某類技術産品的建設經驗、推導的過程等。比如:
江木的《雲鳳蝶可視化搭建的推導與實作》
https://zhuanlan.zhihu.com/p/90746742星焰的《保險前端營銷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真山的《Sherry 與技術産品營運》
核心就是:把自己的長期經驗做一些系統總結,以自己的故事或技術專項作為案例支撐,擺事實講道理,給其他有相似訴求的人一些“長者”經驗。
晦澀難懂的技術
還有一些是非常難了解的知識,這種往往是非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或上手成本特别高的技術點、亦或是某些高深的源碼解析之類。如果我們的分享能把這些晦澀難懂的技術講的非常深入淺出,易于了解與吸收,那也是非常優質的分享。比如保險邀請過的:
邦祝老師的《Challenges for On-device System Design and Innovative Algorithms》(連标題都看不懂了)。還記得當時邦祝老師講卷積神經網絡時,闆書做的很好,挺容易讓大家了解。
不過這類分享在螞蟻我見的比較少,也很少看見講的非常很好的。不過網上有一些,比如:李永樂老師的很多科學、數學相關科普視訊。
https://www.bilibili.com/cheese/play/ep1659
那是不是我們分享的内容屬于高度總結的知識、可以借鑒的經驗、晦澀難懂的技術就代表着是一場好分享呢?肯定不是的。内容雖有用,也要觀衆聽。能被觀衆聽進去的内容,才能稱之好内容。是以如何把我們的内容給分享好才是最關鍵的。
我認為,想分享好内容,首先是要組織好内容,然後是要找到好的方式去展示它,最後是有一定的技巧去表達它。
如何去組織内容
結構性
很多人都聽過《金字塔原理》,這是一本講解寫作邏輯與思維邏輯的讀物。其實我也沒看過,但我知道它的最中心思想,就是「總-分-總」。總分總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個主觀點,N個子觀點,每個子觀點可能還有子觀點。講每個觀點都是結論先行,然後講解論證,然後總結說明。用技術人更容易了解些的話,就是整理成一顆樹,然後做深度優先周遊。
當然《金字塔原理》裡還有非常多有用的知識,還是推薦大家有空去讀一讀,肯定會有更多的收貨。
我們今天先邁出第一步,就是總分總。換言之,内容的組織需要具有結構性。如果通篇内容,沒有标題、沒有分段、沒有中心思想。是文章的話看着累,是演講的話聽着累。而結構化表達以後,有兩大好處:
- 對于自己:更系統、更體系的整理了自己準備分享的知識,對自我知識是更好的總結跟整理。
- 對于他人:人類對于有序事物的記性肯定是大于無序事物。結構化表達有利于觀衆接收資訊并回憶資訊。
故事性
除了結構性表達,我個人還很喜歡故事性的表達。就是想辦法讓自己的内容顯得更加跌宕起伏或具有延續性。
跌宕起伏指的是不斷地抛出問題,再解決問題。比如在我的《保險智能營運體系2.0的前端建設之路》。我先講1.0的現狀與問題,然後講自己的政策與解法。做完以後,通過一些資料分析又發現了新的問題,然後又出了一些解法。這樣不斷的發現問題 -> 解決問題,讓内容具有一定跌宕起伏的故事感,能讓讀者持續保有新鮮感與閱讀欲望。
延續性是指不斷的由一個内容衍生出新的内容,最終回答最初的問題。比如我的《國家為什麼老愛管我們》(一篇介紹金融基礎知識的文章),從金融引到貨币,從貨币講到銀行,再講到影子銀行,再講到具備影子銀行特性的網際網路産品,最後回答國家為什麼老愛管我們。就像是在一條風景優美的公路兜風,兩邊的風景從樹林漸變到草原再漸變到湖泊,過程銜接順暢,風景美不勝收。最終證明了這是一條風景優美的公路。延續性的内容可以始終牽引着觀衆思緒,保持觀衆注意力。
其實我這邊文章就盡量去遵守結構性跟故事性。主題是「如何做一篇高品質分享」,後面細分成幾個觀點,觀點再細分子觀點。這些觀點又具有一定延續性。先是定義什麼是好的内容,有了好内容後講怎麼去組織、去展示、去表達。最後的最後再做一個總結。
如何去展示内容
如果是以文章形式的非現場分享,那能組織好内容,内容又是高品質的,相信文章一定也是高品質的。但本文更多的還是想探讨周會、月會等現場分享時,該如何更好的展示我們要分享的内容。
而對于這個問題,我隻有一個核心觀點:少字多圖。
我現在發現很多人特别喜歡把文章直接拿來做現場分享,但這種情況的分享我沒見過有效果特别好的。因為基本都是在念稿子。這就是我觀點的最極端反面,幾乎全都是字。如果一篇現場分享稿也全都是字。那請問大家是聽你說話呢?還是看你文字呢?還是聽你念字呢?這還不如把文檔發給大家自己看呢。
我一直鼓勵大家還是用PPT分享,因為PPT上不容易放太多字,隻能放核心資訊。是以用PPT會倒逼自己把關鍵資訊摘取出來。由于字少了,資訊少了,又會倒逼自己去更生動的傳達觀點。
我以我的《國家為什麼老愛管我們》為例。我寫完文章以後,又準備在團隊内做個分享。但文章字數有3萬多字,如果我當稿子念,估計大家夢都做兩回了。是以我把文字資訊給抽象,配上合适的圖,把文章當做演講稿,再多加一些即興發揮。比如其中的「什麼是資産證券化」一節,該節純文字字數有867字,我轉成PPT後如下:
用幾張圖檔加摘要文字,展示資産證券化的演化過程。然後畫了專門的圖來介紹資産證券化本身的運作機制。最後加粗個大字表達核心的觀點。
對于有些并沒有太多觀點的章節,我的PPT更簡單。比如其中的「你是否聽過影子銀行」這一節,主要是講了兩個小故事,并沒太多觀點。是以我的PPT就放了兩張圖,其他靠嘴巴講講即可。因為這種沒關鍵資訊的内容,觀衆沒必要一邊聽我講一大段故事,一邊在PPT上看一堆文字。
當然,很多技術的分享,可能要示範一些代碼,或者展示一些流程圖、架構圖,用語雀這樣的文檔工具可能會更友善編寫跟展示。隻要控制好排版,不要堆列演講文字,對關鍵資訊加大加粗,這也是可以的。語雀也提供了示範模式,但希望大家能更好的利用這個示範模式。
總結一下,其實分享形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念稿。分享文檔一定是高度抽象後的資訊展示,其他過程的闡述盡量靠自己的嘴巴配合圖檔去傳達。記住核心要義:少字多圖。
PS:有一種PPT分享形式,叫高橋流。每一個PPT上就幾個大字,其他全靠嘴。羅永浩,還有我們前端熟知的賀師俊都使用過該形式做過分享。我也曾經嘗試過:《Node HTTP/2 Server Push 從了解到放棄》
如何去表達内容
是不是有了高品質的内容、高品質的PPT,就能講好這場分享了,也不一定。高品質的分享最後考驗的還是演講者自身的演講水準。
由于我又自認演講口才還可以,是以我總結了我個人認為的一些演講技巧。我覺得如果能把這幾點做好,肯定對表達我們的内容有很好的幫助。
吸引人的開場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很多事情都是這樣,一場分享也是如此。很多場合下,包括我們的月會,數金荟等等,大家最開始的心思并不一定在你的分享上。又不是什麼蘋果釋出會,你的分享真的很重要嗎?如果一開始不能吸引大家注意力,後面你講的是啥别人都不知道了。
是以我的分享,我的開頭一定會想辦法吸引大家注意力。還是以《國家為什麼老愛管我們》為例。首先我設計這個标題已經很吸引人注意了,但我還是覺得不夠。是以我的PPT内容第一頁加了一個問題:我們是金融公司還是科技公司?并借之前公司改名的事件開始介紹我的觀點。這樣通過介紹最貼近大家的事情,先把大家注意力吸引過來,後面講起來就很順暢了。
也有一些文稿可能不一定很吸引人。我也會想辦法先說一些題外話吸引注意。比如上文提到的高橋流之作:《Node HTPP2 Server Push》。我一開始會先跟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高橋流,并說出羅永浩、賀師俊等名人的事情,借此吸引大家對這份PPT的好奇。
總之,無論什麼樣的分享,一定要有一個吸引人的開頭,甚至可以不是分享内容本身,但一定要吸引人。實在不行,先上去唱個歌跳個舞也行。
與觀衆有互動
開頭吸引住人了,後面丢了他們的注意力也不行。我自己的技巧是盡量維持與觀衆有互動。有些是我本來就精心設計好的,比如我在分享《國家為什麼老愛管我們》的貨币起源一節時,我會現場挑一個人,讓他扮演一個角色,跟我産生互動,借此來闡述貨币與債務的關系。我甚至專門準備了一張100元的現鈔來類比欠條,來增加現場互動感。
除了一些精心設計的環節,我分享時會盡量注意現場的氣氛跟下面同學的注意力。大家都不聽的時候,可能是本節内容确實無趣,同學們注意力已經離開。是以我可能會快速略過一些不重要的内容,快速進入下一個環節,并想一些方式再次喚起大家的注意力。
甚至在現場互動之前,在我寫文章或寫PPT時,也往往會想象出一個觀衆來。我會想如果我是他,看到我此時的文章,或者聽到我的分享,他内心會産生怎麼樣的想法與問題。然後就這個可能的問題,我會撰寫對應的部分内容。或以可能的問題在現場時做自問自答。是以我分享時常會說“那麼就會有人問”,然後開始自行解答。當然,如果現場确實有人問,效果就更好。
有停頓有節奏
上文也說到,我想一些方式再次喚起大家的注意力。而最簡單的喚起大家注意力的方式就是有停頓有節奏。想象一下,在一個會議室,上面有一個人在分享,下面的人都低頭開始玩手機。如果分享的人突然停下來不說話,大家會怎麼樣?很多人都會擡起來看看發生了什麼。這時候大家的注意力又被牽引回來了。但是這是一招“狼來了”的技巧,是以不能濫用,必須是發生在,你即将要講關鍵資訊之前,做一下停頓。
除了停頓之外,演講還應該抑揚頓挫,也就是有節奏的演講。我們沒辦法保證所有的内容都是關鍵資訊,也就沒辦法保證大家都能持續的維持注意力,是以在關鍵的資訊節點,我們應該加大音量,提醒大家現在到了關鍵資訊了,該收回注意力聽我講話了。這就像寫文章時,重點内容加粗加黑一個道理。一篇長文,如果通篇無段落、無加粗,是很難成為好文章的,同理演講也是。
必要條件:費盡心思
最後的最後,我覺得高品質的分享一定是費盡心思,花費大量時間的。就以這篇文章為例,我花了一整個周六的時間去撰寫,中間調整過若幹次結構與标題。為了更好證明論據,把很多之前别人的分享翻出來做論證支撐。
确實,現在大家工作都很忙,沒時間好好準備。我經常會催我們月會上要分享的同學的PPT,但基本都很難提早催到,都是最後時間節點之前的臨時之作。這樣的情況下,怎麼能保證品質有多高呢?
是以我覺得還是要回歸到我最初提的那個問題,為什麼要分享?如果我們的分享是真的想幫助到他人,那肯定會好好要求自己的分享具有一定品質,否則我怎麼幫助到他人呢?如果我的文章、我的PPT對他人沒有幫助,這不是反而浪費了大家的時間。如果我自認為還沒準備好,可以選擇到下次機會再分享,然後好好準備。
我相信,如果能費盡心思幫助他人,肯定也能成就自己。
PS: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對不知道怎麼分享的人略有助益。
關注「Alibaba F2E」
把握阿裡巴巴前端新動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