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能超越矽谷嗎?》在管理創新之路上,超越自我,超越矽谷

作者:心閱陽光

說到矽谷,人們會自然而然想到廣為熟知的蘋果、微軟、英特爾等大公司,那裡是高科技公司雲集的地方。

《中國能超越矽谷嗎?》在管理創新之路上,超越自我,超越矽谷

作者安妮卡·施泰伯是一家研究公司的創始人,在對矽谷進行大量訪談和研究分析後,出版了《矽谷秘密:創業成功的基因》。

書出版後不久,她收到了海爾集團CEO張瑞敏的邀請。

在張瑞敏看來,她所描述的矽谷模式,與海爾自己的管理創新,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海爾的一些做法比矽谷先進。

安妮卡·施泰伯經過對海爾、阿裡巴巴、騰訊、百度、小米5家公司深入研究後,寫出了《中國能超越矽谷嗎?》。

《中國能超越矽谷嗎?》在管理創新之路上,超越自我,超越矽谷

1、快速成長的矽谷模式。

矽谷的主導産業是資訊和通信産業,以研究和開發電子元件及軟體為主。

他們在管理上采用的模式稱為矽谷模式。它不同于一般的管理模式,而是保持了創新性和适應性,拒絕平庸,持續變革和保持一種靈活性。

人們普遍認為,他們招聘員工,首先考慮的是能力、學曆。

《中國能超越矽谷嗎?》在管理創新之路上,超越自我,超越矽谷

事實上,矽谷青睐“善于合作”積極主動的優秀團隊成員。他們都希望員工具有強烈的創業精神、熱情的性格、勇于改變的勇氣,優秀的适應能力和善于合作的積極向上的品格。

在矽谷,經曆幾次失敗很正常,每個人都樂于分享失敗的經驗。他們曾經舉辦過熱熱鬧鬧的“失敗論壇”。

有人說,是以往一次次的失敗率,帶動了矽谷的創新活力。也造就了每個成員敢于不斷嘗試和創新,進而快速成長。

2、中國是創新型國家嗎?

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部分産業也走過彎路,經曆過從跟跑、并跑和向領跑轉型的過程。

對市場上出現的假冒僞劣,相關部門在杜絕假貨的決心上,向來絕不心慈手軟。

如今,許多消費者也不再盲目追求高端大牌,而是将目标投向中國制造的市場,去發掘更多的好物。越來越多的國貨老品牌,正悄然從幕後走到台前。他們秉承工匠精神,從未讓消費者失望。

中國早已從模仿向原創轉變,甚至趕超許多國家,甚至有一些國家,開始複制中國模式。

《中國能超越矽谷嗎?》在管理創新之路上,超越自我,超越矽谷

我國一直在推行改革,實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近些年,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無人機、客機、神州飛船等等,在許多領域的創新技術上,我國都處于世界領先水準。

我國就是一個創新型國家。而海爾的“人單合一”,阿裡巴巴“海外倉”,還有小米的“孵化”等模式,将管理模式推向了新高度。

3、創新才是企業應對變化最有效的辦法。

在家電行業,海爾一直是領先的數字化轉型者。

張瑞敏在2005年首次提出“人單合一”,它的本質是雙赢。

《中國能超越矽谷嗎?》在管理創新之路上,超越自我,超越矽谷

“人”就是員工,“單”就是使用者價值,“合一”是指員工價值實作與所創造的使用者價值合為一體。

比如,使用者可以在空調面闆上進行個性化定制,員工全程跟單。

在人單合一的模式下,海爾設立了轉型和創新小微,将每個成員變成創客,不再是單純的管理和執行之間的關系,員工的潛能被激活。

在沒有上司、沒有職能部門的情況下,将決策權、用人權、配置設定權等權力交給每個員工。很多人覺得這是全世界企業的難題,也是管理界的難題,但海爾創新的的管理模式已走過16年的曆程。

目前,海爾平台湧現出了200多個創業小微,有23個小微估值過億,33 個小微實作了融資。在全球大型家用電器品牌零售量第10次蟬聯第一,連續17年位居中國品牌價值100強。

《中國能超越矽谷嗎?》在管理創新之路上,超越自我,超越矽谷

4、寫在最後

有人會問,海爾的管理模式,能複制到自己的企業管理中嗎?其實,沒有任何一種管理模式能完全照搬甚至複制,包括矽谷模式。

在高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許多管理者希望創造夢想企及的目标,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打造出更有活力的企業。

隻有不斷嘗試、疊代,不斷創新超越自我,才是企業應對不斷變化的條件和環境,采用的最有效的辦法,企業的價值才能最大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