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02606 賀翎
031402340 牛妍輝
**
一、又一個老師的迫切需求--- 選擇和配置設定大學畢設導師之煩惱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客戶的現實困擾
系負責人下發導師候選名單(excel或word形式)給該方向的所有學生,每個學生報五個平行志願送出給年級負責人,年級方向負責人在某個截止時間點之前負責彙總該方向所有學生的填報志願,發給系負責人。系負責人通過一種複雜而說不清道不明的人工排序和安排算法,統一給每個學生配置設定導師。
關鍵字:收集資訊的過程耗費資源,學生與導師的資訊不夠透明化,傳統導師祖選擇操作不便且不透明,導師配置設定不均勻。
二、需求分析(NABCD模型)
N(Need, 需求)
在分析客戶現實困擾之後,我們将其總結為以下幾點:
1.資訊收集:傳統的收集資訊的方式過程繁瑣且不透明,浪費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且資訊來源不全面,真實度不夠。
2.資訊分析:傳統的資訊分析方式是複雜而說不清道不明的人工排序和安排算法,學生老師參與度低,不能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和老師的意願。
3.資訊處理;傳統的資訊處理方式隻從一種次元着手,處理效率低。
4.資訊更新;在傳統的資訊處理方式中,不能實時檢視每個老師的所剩名額和要求。
A(Approach 方法)
我們決定開發一個app,因為在我們看來app較web有以下優點;
1.提供最佳的使用者體驗,最優質的使用者界面,最華麗的互動
2.針對不同平台提供不同體驗
3.可節省帶寬成本
4.可通路本地資源
根據以上的需求,我們所做的安卓用戶端從以下的方面來解決。
1.基本功能:
注冊與登入:分學生使用者和教師使用者
學生和老師自助導入資訊,盡可能展現學生特點和教師要求。
檢視資訊:學生可檢視每位教師的個人履歷和研究方向,教師也可檢視學
生的學習成績和特長。
學生—教師選擇;學生填寫五個平行志願供教師選擇,教師選擇自己中意
的學生。
2.輔助功能;
學生-教師個人印象定義;該功能可讓對方在短時間内了解學生或教師的
特點,也可以讓系統為學生智能推薦相符的教師。
收藏履歷;學生和教師可收藏自己中意的個人資料,以便于下次檢視。
3殺手功能:
社群互動;學生和教師可根據自主意願在論壇或者私信交流,學生可詢問
往屆選擇該教師的學長學姐詢問相關資訊。
B(Bennfit,好處)
基于以上做法,我們的安卓用戶端較傳統方式有以下好處;
1.友善收集資訊,資訊由學生跟老師自助導入,節省了資源
2.友善資訊處理:徹底解放系責任人,也能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和教師的需
求。
3.提供師生交流; 為學生提供論壇平台,更好的了解老師。
4.提供及時資訊:及時更新資訊,讓同學老師更好的互相選擇。
5.實用友善簡潔:每個同學都熟練APP的使用流程。
C(Competitors,競争對比)
目前我們所了解到市面上沒沒有這種滿足這種需求的APP,雖然,乍一看,前途光明,但是,我們還有很多同組競争者。以下是我們的優勢劣勢:
優勢:師生互動性強,資訊管道廣,系統能智能推送。
劣勢:UI不好看,移植到不同平台比較麻煩。
D(Delivery,推廣)
可以先向身邊的同學老師推薦使用,得到好評後,再在福大易班,福大其他開源平台上推廣。
三、原型模型展示
基于前面的NABCD模型分析後,以下是我們的的APP原型模型
1.所采用的原型模型設計工具:MockingBot
2.APP原型模型:
讨論圖檔
細化圖檔
使用專用原型工具圖檔
登入/注冊界面
登入 注冊
學生端--首頁
按學生方向分塊,可根據研究方向智能推薦導師和提供志願填寫界面
學生端--導師資訊
可根據各種分類可詳細檢視教師個人資料以及要求。
學生端--社群
為師生提供交流平台。
學生端--我
包括個人詳細資訊、個性化裝扮、收藏、印象等功能。
教師端--首頁
顯示選擇該教師的學生以及基本資訊。
教師端--我
包括教師的個人詳細資訊和收藏、印象等功能。

教師端--社群
為師生的交流提供平台。
教師端--設定
四、效能分析與PSP
1.Psp
2.預期規劃
我們在讨論之後,發現要實作這個APP仍存在很多難點
1.經驗不足,之前沒有安卓開發的經曆。
2.五個平行志願的選擇邏輯如何實作。
要學的也還有很多,至于對這個項目的預期規劃,記得在《建構之法》中有個對預期實作的時間公式:
Y = X ± X ÷ N //注:Y是實際時間花費,X是對某件事的估計時間,N是做過類似開發工作的次數
如此來算的話,N=0,X = 2人月,這樣一來的話,有可能我們會在預期時間内完成。但也有可能是無限長的時間。
五、小結
第一次接觸需求分析和模型設計,開始不知道如何入手,後來我們一起查閱各種資料,老師推薦的原型模型設計工具都有下載下傳,然而并不會用,這就尴尬了。機遇巧合之下,遇到了墨刀,發現了新手教程,我們才開始慢慢入手,第一次做這個時并沒有分工好,是以耽誤了挺多的時間,在這次作業中學習了結隊合作的精神,慢慢建立起了默契,希望在接下來的 實踐中兩人能順利完成該作品。
附件
附件一:需求分析與模型設計PDF:https://files.cnblogs.com/files/ACE0404/需求分析與模型設計.pdf
附件二:模型互動運作連結:https://modao.cc/app/Ivt4LTwBCzLlV05hzeF8ZImz6yI7R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