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晚清曆史上,有這樣一位皇帝:不清不楚上位,又不情不願退位。他的一生都可以說,活在别人的掌控之中。他就是長期以來,都被人們稱之為“末代皇帝”的溥儀。
1967年,如浮萍般半生漂泊的溥儀,因病逝世,享年62歲。但此時有一個問題擺在溥儀家族面前: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身份特殊,如何安葬他,成為了家族糾結之事。

溥儀
衆人思來想去,認為自己無法做主,于是便将此事上報給中央。不久後,周總理作為中央的代表,向溥儀家族做出了特别訓示。那麼,周總理做了什麼訓示呢?最後溥儀的家族又是如何安葬溥儀的?
出版1964年,溥儀的著作《我的前半生》,幾經修改終于。此書是溥儀的回憶錄,更是他的自省書,一經問世,便大受歡迎。畢竟人們大多都對皇帝,以及這些皇室秘聞充滿了興趣,即便溥儀當時不是以皇帝的身份來寫作,而是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寫下了這本書。
《我的前半生》
當然作為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人生确實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生于清王朝最衰敗之時,是攝政王載沣之子。原本按照溥儀的身份,在那個最講究身份地位的封建王朝中,他是做不了皇帝的。
但是當時的光緒皇帝,隻是慈禧手中的提線木偶,經過“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就想着廢了光緒,奈何光緒并沒有留下一個兒子,慈禧便隻好從别的親王那裡“挑選”小男孩,作為下一任皇帝培養。
1908年,光緒病重,而自己的年齡也越來越大,慈禧意識到必須盡快,挑出一個“繼任者”。最終慈禧看上了溥儀,于是便下令讓人将溥儀帶到宮中養育。消息傳到醇王府後,王府瞬間大亂。
溥儀的祖母劉佳氏瞬間暈厥過去,而溥儀也哭鬧着不讓内監抱走。但“皇命難違”,最終溥儀還是被寄養在了深宮之中。并在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去世後,成為了晚清新一任皇帝,12月2日,溥儀在太和殿即位。此時,溥儀年僅2歲。
幼時溥儀
從被慈禧選中當皇帝的這一刻起,溥儀便成為了一個被人操縱的工具。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全國各地多個省份,宣布脫離清政府的控制。不過,北方仍然還有數個省份,在清王廷的控制之下。
為了能夠讓全中國的省份都脫離清王朝的控制,孫中山先生想了許多辦法。最後袁世凱自告奮勇跳出來,承擔起“解放”北方數省的責任。袁世凱軟硬兼施,一面對清王廷、溥儀施加壓力,一面又提出優待條件作為誘餌。
經過多次切磋,溥儀終于在1912年,宣布退位。而此時,袁世凱也利用“溥儀退位”這一點,一點一點竊取了革命的果實。盡管溥儀宣布了退位,但根據袁世凱提出的優待條件,他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内,同時也可以繼續享受皇帝的待遇,而這一段曆史也被稱“遜清小朝廷”。
1917年複辟時的溥儀
在這段時間内,溥儀每天除了學習“四書五經”、古詩古文,便是抓鳥鬥蛐蛐。1917年,前清遺臣張勳,率領定武軍4000人入京。7月1日,張勳兵變,宣統複辟,年僅12歲的溥儀再次“登上”皇位。但是曆史的潮流,是不會允許中國再次出現皇帝的,是以随着張勳被段祺瑞讨伐,進而逃亡荷蘭,脆弱的皇位再一次崩塌,溥儀宣布第二次退位。
經曆過兩次退位之後,溥儀比任何人都要敏感,也更能意識到自己的處境。1919年,溥儀跟随自己的帝師莊士敦,學習了英文、數學等知識,他是以而眼界大開。當然,随着眼界擴充的,還有溥儀想要急切離開紫禁城的願望。
這種心理的産生,一方面在于溥儀老師莊士敦的影響,一方面在于溥儀對于危險的感覺更加敏感。他意識到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況下,身處紫禁城的自己就是一個靶子。
溥儀的宮内生活
然而在保守人士的反對下,溥儀最終沒能離開紫禁城。無法離開紫禁城的溥儀,每天隻能用吃喝玩樂來麻痹自己。不過不管溥儀再怎樣逃避,危險還是悄然而至。1924年,直系軍閥馮玉祥帶兵進入紫禁城,逼迫溥儀離開紫禁城,史上“北京政變”。
離開紫禁城的溥儀,看着這偌大的北京,深覺自己無路可去,他一路奔逃,最終逃到了日本公使館。不久後,日本公使芳澤謙吉對外界宣布“容留”溥儀。當然這不是出于好心,而是為了以後建立僞滿洲國做準備。溥儀不知道,自己再一次成為了被利用的對象。
1925年,溥儀在日本的護送下移居天津租界,并與清朝遺老遺少以及各地軍閥來往,謀劃再次複辟。與此同時,日本各界紛紛刊載了同情溥儀被逼出宮的文章,這使得溥儀對日本的好感直線上升。
在外國租界裡,西方的文化慢慢侵蝕了溥儀,他把大量的金錢都拿來裝飾打扮自己,并帶着自己的一妻一妾出入各種場所。除此之外,溥儀在這裡再次找到了當皇帝的感覺。
在租界當中,溥儀得到了極高的待遇,這些外國人不僅稱呼他皇帝的稱号,而且一些特殊的場所,也為他開放。溥儀享受這樣的生活,他也很清醒,明白這一切都是自己特殊的“身份”帶來的。是以對溥儀來說,想要保持現在的生活,隻能通過恢複自己“皇帝”的身份來實作。而這些想法,進一推動了溥儀想要複辟的心理。
于是在日本提出在東北建立僞滿洲國,并由溥儀來擔任僞滿洲國的皇帝後,溥儀幾乎是毫不猶豫便同意了,為此他甚至不在乎日本提出的各種損害中國利用的條件。
僞滿洲國時期的溥儀
在僞滿洲國存在的那些年裡,溥儀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時,溥儀也作為日本的傀儡,頻繁前往日本,為日本“代言”,這樣的行為被所有中國人唾棄。溥儀當然知道自己會成為國家的罪人,但是一生都受到裹挾的他,無力也不想去改變,他隻能期待日本能夠一直庇佑自己。
但是作為反人類的法西斯,日本最終隻能落敗。随着日本在中國的敗退,僞滿洲國也隻能走向衰弱,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你,并進攻僞滿洲國。11日,溥儀和随身官員連夜乘火車南逃。
15日,日本宣布投降,就在同一時間,溥儀也頒布了《退位诏書》,并在19日前往機場準備飛往日本。然而溥儀卻在登上飛機的最後一刻,被蘇聯紅軍空降逮捕。随即,溥儀便被關在莫洛可夫卡特别監獄。
1950年7月30日,溥儀接到蘇聯政府的通知,他即将被引渡回中國。出乎意料的是溥儀拒絕了,并向蘇聯政府提出,他想要留在蘇聯的要求。後來經過了解,才知道溥儀被關在蘇聯的這幾年,受到了優厚的待遇,比如不需要參加勞動,可以單獨用餐等等。
溥儀認為留在蘇聯,便可繼續享受這些待遇,如果被遣送回國,不僅不能享受到這些待遇,更有可能被追究責任。但是蘇聯方面并沒有同意溥儀的請求,8月1日,溥儀與其他僞滿洲國“戰犯”,被移交給中國政府。
不久後,溥儀便被送到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思想教育與勞動改造,編号為981。在這裡,溥儀第一次學會了自己穿衣服、打掃衛生,并且還學會了園藝修建。
事實上,自從被遣送回國後,溥儀都抱着一種悲觀的态度。直到1956年,毛主席在八屆二中全會講話,明确指出是要對溥儀等人進行改造,而不是簡單地處決後,溥儀才感受到了希望,并開始認真進行改造。
1959年,我黨通過了第一批特設人員名單。對于首批特赦,溥儀并沒有抱太大希望,他說:“有誰也不能有我,我的罪惡嚴重。”其他人的态度也差不多。然而大家都沒想到的是,在首批特赦中,竟然有溥儀!
當溥儀聽到自己的名字時,他簡直不敢相信,直到自己接過了那張特赦令,溥儀才敢确認,從現在開始,他不再是戰犯,也不再是以前那個受人擺布的皇帝,而是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中國公民!
1960年2月16日,溥儀拿着北京民政局的介紹信,來到中國科學植物研究所植物園工作,每天與花花草草相伴,雖然每天需要自己勞作,但這卻是是溥儀最幸福的時光,他感覺找到了自己價值。
這年11月26日,溥儀迎來了他成為中國公民後,作為選民參與投票的日子。當天,溥儀鄭重其事地穿上中山裝,來到投票現場,投下了屬于自己的寶貴的一票。投完票後,溥儀激動地哭了。隻有他明白,這一張薄薄的紙條,不僅僅是一張選票,而是新社會對他的認可。
李淑賢和溥儀
1962,溥儀與護士李淑賢結婚,婚後兩人互相扶持、恩愛有加。1967年,溥儀因尿毒症病倒。周總理聞之,立刻派出最好的醫生,為溥儀進行治療。然而在醫生們的全力救治中,溥儀還是救治無效,在10月17日淩晨兩點半去世。
去世後,溥儀的安葬成了一個問題,考慮到溥儀特殊的身份,他的家人們便将此事上報給中央,由于溥儀是政協委員,最後這件事便又由周總理定奪。經過慎重考慮,周總理對溥儀的家人做出了特别訓示:
溥儀先生的後事,可以遵從愛新覺羅家族的習慣來辦,是否火化以及墓地的選取,都可由家族提出方案,政府會全力予以支援。
周總理
後來周總理還不放心,不僅安排相關部門将溥儀的稿費先給李淑賢,而且還提出,可以将溥儀的骨灰寄放在八寶山公墓,或者是萬安公墓。
對于周總理的關懷,溥儀家人很是感動,為了給周總理減少麻煩,衆人一緻決定,低調處理溥儀後事,隻簡單在醫院做個遺體告别,同時将溥儀的骨灰暫存在八寶山人民骨灰堂。
1980年5月29日下午,溥儀的追悼會,在全國政協禮堂隆重舉行,參加者共400多人。追悼會結束後,溥儀的骨灰盒,在中央的訓示下,被移到了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溥儀墓
1995年,在李淑賢主持下,溥儀的骨灰盒又被遷到了大清皇家陵園的華龍園區。1月26日下午,一個簡單的儀式後,溥儀的骨灰盒被陵園從業人員,放入了“棺椁”内,中國最後一個皇帝的骨灰就這樣安葬了。
轉自冰封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