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觀察丨“隻為青綠”成功出圈《千裡江山圖》的青金顔料曾比價黃金

封面新聞記者 闫雯雯

從端午奇妙遊到水下洛神再到飛天,在傳統文化中剝取元素進行再次創作的作品屢屢出圈,而最新出圈的則是B站跨年的一則舞蹈——《隻此青綠》。舞蹈通過舞者們的演繹,讓傳世名畫《千裡江山圖》動了起來,讓王希孟筆下的宋代江山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觀衆的面前。而舞蹈中的演員們,發髻高聳,身披青綠長裙,将東方女性的古典美展露無遺。

實際上,《千裡江山圖》之是以能夠在千年之後還展現出讓人賞心悅目的色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所使用的天然顔料很多都是珍貴的寶石,而其中“青”更是在東西方審美上都堪稱“頂配”,使用頂級的青金石手工磨制,曾經一度用1盎司黃金都買不到1盎司的青金,而且一直到1960年,一個天才藝術家發明了一種替代品,也就是橫掃2021年各大時裝品牌的“克萊因藍”。

文化觀察丨“隻為青綠”成功出圈《千裡江山圖》的青金顔料曾比價黃金

《隻此青綠》舞蹈照片

青金石曾是埃及豔後的眼影粉

早在6000年前,阿富汗人就将青金石作為珍寶,開始開采應用。一直到18世紀,全世界的青金石還隻來源于阿富汗巴達赫尚的一座山谷。其經久不變的天然色特性讓青金成為了古代皇族的特供品,埃及國王、蘇美爾女王等都曾經用天青石象征自己“天選之子”的身份。

公元前2500年,古代伊拉克就從阿富汗進口過青金石,鑲嵌在國王的陪葬品上,而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青金石因為質地較軟,容易雕刻,是以被制作成為戒指、圖章等物品。

文化觀察丨“隻為青綠”成功出圈《千裡江山圖》的青金顔料曾比價黃金

圖坦卡蒙的面具

關于使用青金石作為顔料,最早應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7世紀,阿富汗巴米揚地區的壁畫上就曾經使用過青金石制作的顔料。

相傳,埃及豔後克裡奧佩特拉用青金石磨成粉,作為眼睛的裝飾使用,就像是現代人用的眼影。而埃及人這樣使用青金也能夠從一件公元前1300年的文物上加以驗證:法老圖坦卡蒙的面具上鑲嵌的寶石就有青金石,而且是用青金石描畫了眉毛和眼線,很有可能埃及豔後也是遵循着一種傳統,使用青金石化妝。

作為染料的青金石價格非常高昂,并非普通畫家們能夠承受的起的,是以也曾經出現過另外一種藍色染料——藍銅礦。雖然藍銅礦也呈現出一種讓人賞心悅目的藍,但它的質地卻并沒有青金穩定,會随着時間推移而氧化,變綠或者發黑,是以青金石仍舊是作為藍色顔料的最理想的礦石。

文化觀察丨“隻為青綠”成功出圈《千裡江山圖》的青金顔料曾比價黃金

米開朗基羅作品《岩間聖母》

随絲路傳入中國,宋代畫卷上的頂流

中國人使用青金石的曆史比較早,考古學家曾經發掘過一把春秋時期的越王劍,其劍格鑲嵌了藍綠色寶石。寶石學家鑒定發現,這把越王劍的劍格所鑲玉石一邊為青金石,另一邊為綠松石。

公元前2世紀,張骞出使西域之後,青金石更是作為阿富汗國寶大量出口到中國,成為了上層階級所喜愛的裝飾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墓曾經出土了一件鎏金嵌寶獸形硯盒,盒身鑲嵌有紅珊瑚、綠松石和青金石。

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3世紀,是絲綢之路高度發達的時期,此時阿富汗是被強大的貴霜帝國所控制。貴霜帝國的疆域十分廣闊,除了阿富汗之外,還包括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别克斯坦的部分地區,通過瓦罕走廊與中國相連,寶石、青金、玻璃制品以及波斯帝國的奢侈品從這裡大量地進入中國。

文化觀察丨“隻為青綠”成功出圈《千裡江山圖》的青金顔料曾比價黃金

“李小孩“李靜訓之墓出土的金項鍊上就鑲嵌有青金石

隋代最著名的“李小孩“李靜訓之墓中曾經出土過一件頗具波斯風格的金項鍊,金項鍊上就鑲嵌有青金石。

青金在中國作為顔料的使用,與佛教的傳入密不可分。如敦煌莫高窟、敦煌西千佛洞自北朝到清代的壁畫和彩塑上都使用了青金石作藍色顔料。

而《千裡江山圖》也使用了青金作為顔料,描繪了大宋的綠水青山,而且經過了千年還閃耀着熠熠光輝。

文化觀察丨“隻為青綠”成功出圈《千裡江山圖》的青金顔料曾比價黃金

群青顔料

文藝複興讓青金石價比黃金

在歐洲,随着文藝複興的興起,以青金石為主要原料的顔料“群青”成為了最受歡迎的色彩。文藝複興藝術家塞尼諾-塞尼尼曾經這樣描述過“群青”:“一種尊貴的色彩,美麗,是最完美的顔色”。

群青的制作方法非常複雜,需選用最上好的青金石,不帶金色的雜質,然後全手工研磨,然後再經過多道工序制作完成。當時的畫家對于群青的需求也異常旺盛,特别是宗教畫的領域,大量的畫家使用群青制作教堂的版畫和壁畫,在表現天空、天使、聖母的衣袍的時候,都需要使用這種純潔無錫的藍。

有意思的是,由于大部分的青金石在當時都是由威尼斯人進口到歐洲的,是以除了意大利之外,很少有其他的地區能夠用到青金石。到了16-17世紀,青金的價格已經成為了歐洲最貴重的物品,價格長期超過黃金占據第一位。

将群青從“天堂”帶到世俗社會的,是荷蘭畫家維米爾。雖然維米爾并非富豪,但由于其妻子家境還算不錯,維米爾在作畫時還是能夠接觸到群青,而對于這種色彩的熱愛,讓維米爾使用群青到了“奢侈”的地步。他在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倒牛奶的女傭》等畫作中,大面積的使用群青,讓畫面呈現了一種濃郁的美感。

文化觀察丨“隻為青綠”成功出圈《千裡江山圖》的青金顔料曾比價黃金

維米爾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吉美博物館發迹于青金的替代品

由于群青的價格高昂,是以畫家們一直在尋找它的完美替代品。偉大的作家歌德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發現在西西裡巴勒莫附近的石灰窯中有藍色的沉澱物。他認為這種藍色的沉澱物也許可以代替青金石成為一種裝飾原料,但歌德并沒有提出使用這種沉澱物作為顔料。

1824年,法國國家工業協會懸賞6000法郎,鼓勵大家發明一種群青的替代品,讓藝術家們都能買得起。4年之後,化學家讓-巴普蒂斯特·吉美發明了一種替代方案,獲得了這6000法郎的懸賞。而且他研發的合成群青的成本隻有天然群青的2500分之一,讓他獲得了大量的财富。

維米爾名作《倒牛奶的女傭》

但是吉美發明的這種顔色還是太平常,在各種光線下展現的色彩幾乎相同,是以使用這種藍色所畫的作品被認為缺乏靈魂,是以頂尖的畫家們仍舊還會使用群青。但讓-巴普蒂斯特的兒子埃米爾卻從父親的獲利重視受益,作為旅行家和收藏家的埃米爾用合成群青掙的錢買入了很多外國文物,并且建立起了一座博物館——吉美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亞洲藝術博物館之一。

1960年,伊夫·克萊因發明了克萊因藍,正式成為了“群青”的替代品,而且以其相似性,被稱為“法國群青”。自此,天然的群青染料慢慢退出了曆史舞台,除了被用于修複古畫之外,很少使用了。

吉美博物館發迹于阿富汗的青金石,而它也給與了阿富汗的文物相應的回饋。由于國家動蕩,阿富汗文物的保護一直是大家所擔心的問題,2006年,一批來自阿富汗的國寶級文物在法國巴黎公開亮相,自此踏上了在世界各地巡展的旅程。在長達10多年的時間裡,這批珍貴文物一直被各博物館“接力保護”,而吉美博物館就是這場“接力保護”開始的地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