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墓中挖出稀世國寶,郭沫若欣喜若狂,周總理卻冷冷說了9個字

衆所周知,在我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出現過一段考古發掘熱潮,由時任中國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郭沫若和曆史學家吳晗的帶領下,相繼挖掘了諸多超級陵墓,尤其以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出土的随葬物品最為豐富,世所罕見。(但由于當時條件所限,定陵有些稀世國寶出土後突然遇到氧分子時迅速碳化,破壞嚴重。)

除了發掘明朝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的稀世珍寶外,當時在甘肅省武威縣還從大墓中出土一件大名鼎鼎的國寶,如今提到它的名字絕大多數人都十分熟悉。此物就是中國旅遊标志,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國寶級文物銅奔馬,後來郭沫若先生見到它更是欣喜作詩。

大墓中挖出稀世國寶,郭沫若欣喜若狂,周總理卻冷冷說了9個字

作為中國旅遊标志的東漢銅奔馬,又稱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馬踏飛隼等。是1969年,武威縣當地農民在挖防空洞時,其中一位揮舞着镢頭的村民,突然感覺觸到了什麼堅硬的物體,村民将浮土層刨開後,發現是一塊磚頭。随即發現了磚頭砌的牆體,于是村民們将磚拆開,竟發現是一個東漢墓室。

經過考察發現,這個墓室空間很大,共分為前、中、後三室。此墓雖遭多次盜掘,但遺存尚多,俨然是一座“豐富的地下博物館”。墓記憶體有衆多的珍寶,其中就有鑄造精緻的銅車馬武士儀仗俑99件,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個藝術價值極高的銅奔馬。後來生産隊長見狀,讓社員找來裝糧食的大麻袋,将值錢的随葬品取了出來。最後消息傳到相關部門,上級訓示這些珍寶不能變賣,更不能毀壞,應妥善保管。

大墓中挖出稀世國寶,郭沫若欣喜若狂,周總理卻冷冷說了9個字

據出土馬俑胸前銘文記載,雷台漢墓是“守張掖長張君”之墓,約在公元186-219年之間。雷台漢墓出土銅車馬武士儀仗俑和那件罕見的銅奔馬,在甘肅省以往的考古發掘中,都實屬少見。尤其是銅奔馬,它昂頭嘶鳴,三足騰空,右後蹄踏着一飛鳥。既表達了奔馬風馳電掣的速度超過飛鳥,又巧妙地利用飛鳥的軀體擴大了着地面積,保證了奔馬的穩定。藝術造型也優美,給人以騰雲淩霧、一躍千裡之感,是一件極富浪漫色彩的“天馬行空”的藝術傑作。

可以說銅奔馬蘊含着極高的藝術、科學和曆史價值并具天馬文化内涵,并且鑄造技巧精湛,堪稱青銅藝術極品。銅奔馬的出土,一洗天下凡馬空,先秦以來的馬俑為之黯然失色,畫家為之擱筆。不過,當時人們并沒有真正認識到銅奔馬的價值。真正認識銅奔馬價值的還是曆史學家郭沫若,他是該銅奔馬的伯樂。

大墓中挖出稀世國寶,郭沫若欣喜若狂,周總理卻冷冷說了9個字

當郭沫若第一眼看到銅奔馬時,就對銅奔馬的造型贊歎不已,認為它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無疑是一件稀世珍寶。後來他将銅奔馬與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相提并論,郭沫若欣喜的作詩:“四海盛贊銅奔馬,人人争說金縷衣”。郭沫若還說這件東漢銅奔馬若是拿到北京展覽,一定會引發巨大轟動。事實證明,郭沫若眼光确實獨到,此物後來在北京的展覽上果然大放異彩,迅速被确定為國寶級文物。

自1973年以來,我國更是先後在美、英、法、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出土文物,都以銅奔馬為代表,制作巨幅海報。在倫敦展出時,英報稱:“銅奔馬已成了一顆吸引人的明星。”英國觀衆說,銅奔馬“簡直是藝術作品中的最高峰”。著名詩人臧克家在觀看了銅奔馬後,也頗為驚歎,即興作《踏燕迎風銅奔馬》盛贊銅奔馬“是條神龍,以世界為場所,飛奔絕塵,引人注目,博得喝彩。它是中國燦爛文化的精品,它是優美的藝術傑作,它是中國人民的光榮”。

大墓中挖出稀世國寶,郭沫若欣喜若狂,周總理卻冷冷說了9個字

對于這件罕見的藝術珍品,人們贊不絕口,當時為了便于銅奔馬參展,郭沫若還給銅奔馬起了個既形象又好聽的名字叫“馬踏飛燕”。後來國家旅遊局在1983年把“馬踏飛燕”确定為中國旅遊标志。2002年,國家更是将其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然而,郭沫若的詩句雖作得好,但當時周總理對于國家興起的考古挖掘古墓風則顯得憂心忡忡,他曾和郭沫若說,金縷衣和銅奔馬雖好,但也不能縱容地方随便挖掘帝王古墓。不過,郭沫若并沒有領會其意,由于他對乾陵中的王羲之的手稿《蘭亭集序》垂涎已久,随後他再次申請重新開挖長陵。但是周總理卻冷冷的說了一句話:“十年之内不開帝王陵”,這顯然給當時的郭沫若潑了一盆冷水。直到1973年,國家宣布嚴禁主動挖掘古墓,總理的這句話終成我國針對帝王陵的考古基本政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