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代好聲音——走近英國的斯諾克解說

作者:世界斯諾克巡回賽
時代好聲音——走近英國的斯諾克解說

看慣斯諾克轉播的我們,對于斯諾克解說員又有着怎樣的了解呢?

據《廣播時報》研究,曆史上首個斯諾克廣播可以追溯到1935年12月,當時威利·史密斯(斯諾克和英式比利傳奇選手)為倫敦地區的斯諾克廣播提供播報和評論。他當時在節目中報道了喬·戴維斯和霍勒斯·林德倫在Thurston’s Hall的一場精彩比賽。

二戰結束後,喬·戴維斯在1946年赢得了他最後一個也是他的第15個世界冠軍,自此之後斯諾克運動進入了由他的弟弟弗雷德·戴維斯統治的時期。

當時斯諾克運動的主場地之一是萊斯特Square Hall。著名的BBC體育評論員雷蒙德·格倫丹甯正準備在倫敦的一個比賽場地上開始評論工作時卻不巧患上了喉炎。這時,主辦方必須在短時間内找到一個人代替患病的格倫丹甯解說比賽,最終他們選擇了萊斯特Square Hall的經理泰德·洛。

泰德·洛作為經理原本是承擔介紹球員、宣傳比賽以及清潔洗手間這樣的活計。首次擔任評論員的他,甚至沒有一個獨立的空間來供他使用。在當時,泰德·洛被安排在觀衆席上對喬·戴維斯的比賽進行解說。

為了不影響比賽,觀衆席上的泰德·洛形成了以沙啞的低語和清淡的口吻為特點的解說風格。他後來成為斯諾克運動中的“好聲音”,并且他也保留自萊斯特Square Hall首次解說以來形成的獨特風格。自此之後,直至2011年去世,泰德·洛一直被大家親切的稱為“低語者泰德”。

時代好聲音——走近英國的斯諾克解說

1969年,泰德·洛與當時BBC二台的主管大衛·艾登堡一起,在将單局比賽Pot Black引入主流電視節目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每天晚上在兩個頂級選手之間進行一局比賽,由泰德·洛提供了主要的比賽評述,錄制後在電視上播出,由此形成的Pot Black節目風靡一時。

當時選擇推出Pot Black節目的想法是作為配套節目,推廣市面上的新品:彩色電視。在此之前,對看慣了黑白電視的觀衆來說,接受彩色電視頗有些困難和不習慣。大約在那個時候,正如傳言中的那樣,泰德·洛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對于那些看黑白電視的人來說,粉球是在綠球旁邊的。”

1977年,當世錦賽移師克魯斯堡時,BBC對該賽事進行了部分報道,約翰·斯賓塞在決賽中以25:21擊敗克裡夫·桑本,赢得了世錦賽冠軍。這場比賽的成功促使BBC在第二年全程對斯諾克世錦賽進行轉播。BBC的全程轉播意味着需要另一位解說員與泰德·洛一起工作,恰在當時解說巨頭克萊夫·埃弗頓加入了評論隊伍,他與泰德·洛一起搭檔解說了1978年世錦賽。

埃弗頓已經在體育界工作了很多年,多才多藝的他既參加過溫布爾登網球資格賽,又參與過英格蘭冰球隊的選拔工作。然而他的最愛始終是撞球運動。埃弗頓是一名出色的比利運動員,曾兩次打入英式比利世錦賽的四分之一決賽,并在英國業餘斯諾克錦标賽中打入過半決賽。

時代好聲音——走近英國的斯諾克解說

在第一次為BBC解說比賽之前,埃弗頓已經做了幾年的體育記者,他也曾在威爾士的HTV以及泰晤士電視台做評論工作。埃弗頓在試播中選擇在Stoke Poges Golf俱樂部的撞球室内解說了一局比賽。那局比賽在俱樂部最年長的成員和斯諾克贊助商的代表兩個人之間進行,他們分别模仿弗雷德·戴維斯和雷·裡爾頓打了一場比賽。埃弗頓通過了試播的考驗,順利成為一名BBC評論員。

克萊夫·埃弗頓的聲音也伴随着他解說的衆多精彩比賽成為了斯諾克運動标志性的聲音,包括1999年斯蒂芬·亨德利破紀錄的拿到第七次世錦賽冠軍等諸多名場面都有着他的解說。

埃弗頓在1998年大獎賽上與丹尼斯·泰勒一起解說加裡·威爾金森和傑米·伯内特的比賽時,出現了一個略帶喜劇性的時刻。在一次罕見的計算錯誤中,埃弗頓把場上球員所需做出的斯諾克數搞錯了,埃弗頓對這個令人無語的計算錯誤感到非常失望,以至于氣到失去平衡摔下椅子。

埃弗頓解釋說:“我不得不糾正自己之前的計算錯誤,我對自己有點生氣。我用力向後靠椅子上,這把椅子有輪子,然後連椅子帶我就要滑出去。如果不是因為抓住了丹尼斯·泰勒的領帶,我就會直接摔出解說席。我抓的太用力了以至于他(丹尼斯·泰勒)都無法解開領帶,最終不得不把領帶剪斷。我最後脫力般的躺在地上,就像參加了一場以一敵十的拳擊比賽。”

時代好聲音——走近英國的斯諾克解說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解說席上還引進了兩位球員參與解說,他們是傑克·卡尼姆和約翰·普爾曼。他們的職業生涯各有參差,但同樣在解說席上有着精彩的表現和巨大的影響。

傑克·卡尼姆參加了三次世錦賽,但表現相當糟糕,三次參賽經曆卻一局都沒有赢過。他在1974年以0:8輸給了約翰·普爾曼,1977年以0:11慘敗給丹尼斯·泰勒,1978年被羅伊·安德魯達薩以9:0橫掃。

盡管卡尼姆的職業生涯不算出色,但在1983年的世錦賽上,他說了那句斯諾克曆史上最為著名的評論詞。全場都在屏住呼吸,首個在克魯斯堡打出的147滿分杆即将由克裡夫·桑本上演時,在打到最後一刻黑球時,卡尼姆隻是淡淡的說了一句“祝你好運,活計”。

相較于卡尼姆,普爾曼的職業生涯很有聲望,他在1957年至1968年期間八次赢得世錦賽冠軍。在1980年的世錦賽上,他正在解說比賽,而當時的 比賽轉播被掐斷繼而直播了當時伊朗駐倫敦大使館被圍攻的現場圖檔。由于當時世錦賽是由Embassy(大使牌)香煙贊助,普爾曼在比賽恢複後的開場白玩梗道:“歡迎回到世錦賽的轉播中,讓我們把目光從那個伊朗大使轉到這個大使贊助的比賽上。”

時代好聲音——走近英國的斯諾克解說

随着斯諾克比賽的發展,80年代和90年代湧現出的知名球員如丹尼斯·泰勒、史蒂夫·戴維斯、約翰·帕洛特、約翰·沃爾戈和斯蒂芬·亨德利等都成為BBC解說席上的常客。威利·索恩也曾參與到斯諾克解說工作當中,他不幸在2020年去世。

1979年英錦賽冠軍約翰·沃爾戈,通過與吉姆·戴維森一起在周六晚上的娛樂遊戲節目Big Break中主持工作而聲名鵲起。同樣,沃爾戈的知名口頭禅“Where’s the cue ball going?(母球要去哪兒?)”也因其略帶誇張的有趣聲調而被大家耳熟能詳。

近年來,1994年大師賽冠軍阿蘭·麥克馬努斯和1997年世錦賽冠軍肯·達赫迪逐漸在斯諾克解說領域嶄露頭角,成為了球迷喜愛的評論員,他們兩人曾參加過歐洲體育、BBC和ITV的解說工作。麥克馬努斯在上個賽季結束後退役,目前專注于解說事業,他認為解說的一個關鍵在于點出場上選手的所思所想。

麥克馬努斯說:“我傾向于觀察場上球員,但不是看他們在打球時候的樣子,而是觀察他們坐在椅子上的神情,通過分析他們的舉止。我認為你可以了解他們的感受。”

随着時代的演變,在比賽中評論員需要更頻繁地與觀衆互動,并在現場資料和比賽資訊等基礎上進行擴充評論。這與20世紀80年代的解說員們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BBC制作人尼克·亨特甚至曾一度引入了一項規則,規定要求評論員每隔三次出杆才能出聲評論。

時代好聲音——走近英國的斯諾克解說

斯諾克解說中的資料革命主要是由埃弗頓的兩位門生大衛·亨頓和菲爾·耶茨發起。他們兩人與歐洲體育德國評論員羅爾夫·卡爾布和歐洲體育比利時評論員Rudy Bauwens一起,共同對斯諾克運動進行了資料性的全面統計和記錄。亨頓是歐洲體育在英國的首席評論員,他為BBC、ITV和歐洲體育的其他評論員提供所有相關球員資料。

亨頓在歐洲體育和ITV上經常與前世界第三的尼爾·富爾茲搭檔解說比賽。亨頓認為,菲爾·耶茨對當代解說方式和技巧的衍生有着很大貢獻。

亨頓說:“比如說,如果我和尼爾·富爾茲一起解說,我們都明白我們的角色是什麼。尼爾不會在比賽一開始時就拿起話筒做介紹,當他們播放回放時,我知道他才真正要分析回放的内容。有趣的是,自從新冠疫情開始以來,我們一直坐在不同的席位上。起初我以為這行不通,我們會互相搶話,但很快我們就都進入了狀态。我們隻是知道我們什麼時候要說話,這是我們在日常解說中逐漸學會和總結出的經驗。”

“菲爾·耶茨大約在30年前就開始為天空電視台做評論,他本身是記者出身。他是一個對某件事情永遠要尋根究底的人,他把自己的性格特點也帶到了解說當中來。當時克萊夫·埃弗頓已經在這樣做了,但菲爾推動了這一點,而且人們期望評論員應該知道這些比賽資料。觀衆們意識到,如果他們都知道,那麼作為專業解說員的我們更應該知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