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晚清時期,積貧積弱,各方列強勢力将中國視為一個巨大的蛋糕,可以随意侵占,自道光年間進入近代以來,中國曆史上最大的屈辱由此開始,鴉片戰争的失敗,割讓香港給英國,道光皇帝痛哭,康熙在位是,曾經留下一條祖訓:敢失寸土者,不得列入祖宗靈位,道光皇帝也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當然事實上就是,在鴉片戰争以後,道光皇帝懲辦了兩個人,一個就是林則徐,我們都知道林則徐是主張禁煙的大臣,後來在英軍進攻的時候積極備戰,而另外一個不是别人,正是主和派的琦善,他接任林則徐的兩廣總督以後,雖然卑躬屈膝,但是由于辦事不利,最終仍然被道光皇帝革職抄家,但意外的就是,這兩個人先後又都被起複重用。
起複林則徐,其實我們很容易了解,但是起複琦善,就不是讓人很接受的了,琦善賣國求榮,抄家滅祖都不過分,但最終仍得善終,這又是為何呢?實際上後世給琦善頭上扣的帽子有很多,其中比較大的罪名有四條,主張弛禁,破壞禁煙;英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時,乘機打擊禁煙首領林則徐,主張投降;主持廣東中英談判期間,不事戰守,虎門危急時又拒不派援,緻使戰事失敗,關天培戰死;私自割讓香港予英國。
我們都認為琦善是不主張戒煙,但根據史料的記載,琦善本人是極力贊同戒煙的,不過他和主張禁煙的林則徐的方式不同,以黃爵滋、林則徐為首的主張禁煙,實際上是主張重治吸煙者,但琦善認為吸煙者無罪,而販煙者才應該從重治理,琦善任直隸總督的時候,曾下令禁煙,繳獲煙土13萬兩。
琦善和禁煙派林則徐等或許也有一定過節,但也僅僅局限于雙方政治觀點沖突,琦善不主張與英國開戰,因為他知道開戰必敗,但即便如此,琦善在接任兩廣總督以後,仍然調集部分兵馬,嚴守各處關隘,并未有坐視戰敗的情況,隻能說琦善本人在軍事指揮上,确實是能力有限,這一點上沒法同林則徐相提并論。
至于私自割讓香港島,琦善作為和談大臣,事實上在簽署《穿鼻草約》,割讓香港島前,琦善曾親自向朝廷請示,得到允準以後,才簽署的條約,在當時清政府認為,即便是簽署條約,将來也可以用無賴的方式賴掉,這不但是道光皇帝的想法,同樣也是下面臣子的想法,每個人都事不關己高高挂起,對于這千古罵名,琦善心理很清楚,而事實上真正起到決策權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坐在龍椅上的道光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