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根據曆史事實進行的情景再現。主要是為了更好展現戲劇沖突,以表明朱元璋所謂的“仇官說”多麼荒謬。
洪武四年(1371年)十月,在今天的陝西到南京的大路上,有一輛囚車。
車内是一位中年人,此人高大的身材使他在狹窄的囚車中,不但需要蹲着而且身體還要扭曲着,方能身處在囚車中。他那張方正的臉上由于極度痛苦而大汗涔涔,汗水流過了他高突的顴骨以及鼻梁,有的流入了他那又厚又寬闊的嘴中,鹹鹹的。他搖着頭,口中喃喃自語:“今日一去我命休矣!”。
罪官費震,準備引頸受戮
在囚車旁邊站着兩名解差,其中一人長得虎背熊腰、滿臉殺氣;另外一人雖然瘦小,但卻顯得很精神。二人聽罷,互相看了一眼。其中高大者低聲說道“費大人!四年前漢中大旱,若不是您不請聖命,急令發倉赈給百姓,不知道要餓死多少人”。
那人的表情雖然很痛苦,但聽到這麼一句話,頓時有了一種自豪的表情。他認為,這恐怕是他一生中都會為之驕傲的壯舉了!
瘦小者牙一咬,對囚徒說道“費大人,我和哥哥都是那次災荒中的災民,因為縣官貪贓枉法,不發糧食給我們,兄弟二人率人為盜。若不是您對我們兄弟施以大義,嚴懲知縣,我們兄弟早就不知道身在何處了。為了大人您,我們兄弟願放了您!”

囚徒聞聽,愕然之後怒道:“你等胡言。我皇嚴刑峻法,法正全民。我今有罪,自當引頸受戮。你二人如果膽敢劫車,某甯死殉法!”
二人一聽,無不漠然。瘦小者哭道:“可萬歲刑罰嚴厲,此次進京,大人必死無疑呀!我們已經安排好大人家小離開漢中,您跟我們走吧”
囚徒冷冷一笑“法對天下,既然皇親犯法可誅,我等朝廷之人犯罪自當伏法!就連驸馬爺因為倒賣茶葉都被殺了,更何況我這樣的小官兒。我既然犯了罪,那就該被國法懲罰!”
囚徒就這樣來到了南京城。人們都覺得此人必死無疑。
朱元璋的思考
洪武四年十二月十三日(1372年1月19日,因為農曆公曆轉換,農曆年年底往往是公曆年的1月)朱元璋看着桌上的奏折也在沉思着。
“費震”這個名字他還記得。擅自發放十餘萬石(1石大概142斤)糧食給災民!
那是明朝建立初(1368年),自己從民間選的一位賢良之人,并沒有經過科舉考試。但此人對待百姓非常仁慈,非常受百姓愛戴。這樣的人,就這樣殺了嗎?如果不殺,怎麼能夠服衆呢?
朱元璋在躊躇中。想來想去,朱元璋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兄弟,他的心為之一震。
如果,當初有費震這樣的好官,他們何至于死呢?
費震之罪,不過是誤事而已,不像那些萬惡之徒。李世民曾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雖高高在上,如果平日裡不知道聚斂民心,那麼,平靜之細流最終就會成為滔滔洪水。費震對我大明社稷之基太重要了。為今之時,他這樣的人不但要赦免,而且還要給予更重要的工作崗位。
想到這裡,朱元璋下令:費震洪武四年因漢中大災處置得當,特免于處罰,特赦之後品級從正四品的知府被降低為正八品的。
可别小看這個職位喲,這個職位可是品級低權力大。寶鈔提舉(相當于現在的央行行長),主管全國的紙币的制造和發行。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提升費震為戶部侍郎、戶部尚書,負責制定丞相以下官員的工資制度。最後,病死于湖廣布政使任上,也就相當于湖南省省長,那時候還沒有巡撫,一省當中最大的官就是布政使。
朱元璋對官員狠,這是因為他害怕百姓造反,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怕,這有什麼不好的嗎
朱元璋之是以造反就是因為家裡窮,趕上了自然災害,最終借着“元末農民大起義”。是以,朱元璋對“餓”、對自然災害有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害怕。是以,他對于貪官污吏恨得咬牙切齒。
李世民說出了“舟水關系”成為一代明君,朱元璋不用說,因為他本身就是“舟水合一”。因為怕,是以朱元璋才會做出,兩千年裡首倡乃至絕唱了一件事情:無論災難發生在何時,皆可報災。他還經常處罰救災中不力、貪贓枉法的官員,極為難能可貴的是:他竟然開辟了連今天都難以做到的:救災政務公開制!
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在封建社會朱元璋對于官員的處罰極為嚴厲,然而,在費震的處理上我們卻看到了朱元璋的另外一面。對于真正幹事的人,他不但不會嚴懲,反而會将功折罪大大提拔。
洪武年間,朱元璋殺的官員、王侯何止千名。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正是因為朱元璋對官員、對功臣這麼狠,才使得剛剛經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明朝能夠存活下來。
然而,朱元璋對老百姓的“怕”卻沒有被後世的君王繼承!不能不說,一國之君,若無對百姓的“怕”,其江山必然會出現問題。正是因為後世的皇帝們不“怕”百姓了,開始和官員玩“制衡”了,由此,天下民心才會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