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軍擊潰兩個主力軍後撤退,薛嶽認為,第二次長沙會戰又赢了

日軍擊潰兩個主力軍後撤退,薛嶽認為,第二次長沙會戰又赢了

按照國軍的宣傳,第二次長沙會戰都是被當作勝仗的。但是實際上,這是一次地道地道的敗仗。隻是因為國軍判斷日軍的目的是攻下長沙,而在國軍的節節抵抗之下,日軍雖然一度攻到長沙附近,但是最終卻仍然撤回去了,是以國軍認為這就是勝利。而日軍的目标實際上并不是攻占長沙,而是進行掃蕩性的進攻,以打擊國軍湘贛一帶的主力軍團為目标,而這個目标日軍是達到了的。

日軍發動第一次長沙會戰的目的就是掃蕩第九戰區的部隊,以鞏固其對武漢和華中地區的占領。國軍判斷日軍的目的其實有個很簡單的标準,就是看國軍在發動進攻的時候的行李包袱的大小。這和美軍判斷志願軍的攻勢的标準是一樣的,因為步兵在後勤補給線沒有保障的情況下,隻能以自身攜帶的糧彈物資來維持作戰,而步兵當時能夠攜帶的物資的上限就是隻能維持一個星期的作戰。

按照這個标準,日軍當時攜帶的行李是小包袱,也就是隻能維持一個星期的作戰。而要攻占長沙這樣有堅固防禦工事的大城市,隻攜帶一個星期的物資辎重顯然是不夠的,是以日軍的目标不可能是攻占長沙,而隻是以攻勢吸引國軍主力兵團出動,再從中捕捉将國軍主力兵團圍而殲之的機會。而日軍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打垮了第十軍和七十四軍兩個主力兵團,無疑是已經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标。

日軍擊潰兩個主力軍後撤退,薛嶽認為,第二次長沙會戰又赢了

第十軍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之前并不隸屬于第九戰區的作戰序列,而是直屬于軍委會的機動兵團,也是當時國軍主力兵團,裝備水準較高,戰鬥力較強,是在湘西一帶完成整訓後,來到粵漢線附近駐紮,準備乘火車經湘桂線鐵路去西南,然後轉赴緬甸,參加遠征軍去的。隻是在第九戰區部隊三十七軍已經被擊潰之後,薛嶽臨時請求軍委會參戰,結果卻将第十軍整師整團的撥調給三十七軍,成了添油戰術,結果被日軍打垮。

也就是說,第十軍實際上在戰前并不是日軍的主要目标,而是國軍統帥部和薛嶽的錯誤指揮臨時給日軍送上的一份大禮。日軍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剛在上高會戰中表現出色,攻擊力強悍的七十四軍。七十四軍是作為國軍統帥部的總預備隊使用的,是以當時在江南地區的各個戰場上都能看到,哪裡形勢緊張,國軍統帥部都會把七十四軍調過去增援。

日軍擊潰兩個主力軍後撤退,薛嶽認為,第二次長沙會戰又赢了

七十四軍長于攻擊,而短于防守。這是當時人盡皆知的事。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第九戰區第一線部隊被日軍擊潰之後,乘勝向長沙方向攻擊前進,薛嶽認為日軍的目标是攻陷長沙,是以決定将兵力都向長沙附近集中,與日軍進行決戰。七十四軍就是在這種錯誤的判斷下,奉命向長沙急進增援,結果在春華山,黃花市一帶與日軍發生遭遇戰,實際上是被日軍伏擊,猝不及防,被日軍完全擊潰,王耀武僅以身免。

兒在日軍已經達到目的之後,前線的物資糧彈已經消耗将盡,後方又被已經轉入外線作戰的二十七集團軍楊森指揮的二十軍攻擊,後勤補給線無法維持,是以就在達成戰役目标,也就是打擊七十四軍的目标後,沒有繼續向長沙攻擊前進,而是開始總退卻。是以,當時國軍正在薛嶽指揮逐漸向湘南後撤,卻突然發現日軍已經開始全線後撤,第九戰區于是馬上下令轉入全線追擊,之後就被宣傳成了一次勝仗。其實以損失論,這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敗仗,而且是一次就損失了兩個重點培養的主力兵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