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名人訪談丨白恩平——故土是我創作的源泉

白恩平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蘭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蘭州金城文化名家,蘭州畫院研究部主任,中國國家民族畫院特聘院外畫家;中國國家畫院盧禹舜課題班工作室畫家;甘肅畫院國畫院院聘畫家;甘肅金城畫院副院長;甘肅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員碩士研究所學生校外導師。曾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60周年甘肅省美術作品展一等獎;獲“高原·高原”第三屆中國西部美術展覽中國畫三等獎等。其作品入選“民族百花”全國美術作品展、“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墨韻嶺南”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塞上明珠”第八屆中國西部大地情全國美術作品展、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等。獲中國觀網網民首選2018中國書畫創新年度貢獻人物。

文化名人訪談丨白恩平——故土是我創作的源泉

《夢尋香音》是白恩平入選有着美術界“奧運會”之稱全國美展的作品,這幅畫包含了敦煌莫高窟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石窟造像、飛天、九色鹿、騾馬商旅、石窟外景等,曆時兩個多月才完成。我省美術評論家北辰在評論這幅作品時曾說:“這幅畫在經營位置和畫面布局時,白恩平做到了兩個結合,一是曆史時空和現實時空的結合,兩者疊加,千山萬水、現實和非現實的,都要在同一空間布局;一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結合,人文景觀要融入山水,還不能影響山水畫整一性的構圖法則,視覺的伸縮、嫁接、轉換都要做到天衣無縫、渾然一體,這無疑是對一個畫家整體素質的巨大挑戰和考驗。是以,《夢尋香音》既是有關敦煌題材的山水畫創作領域,在表現形式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白恩平創作實踐曆程中一幅裡程碑式的作品。”

文化名人訪談丨白恩平——故土是我創作的源泉

白恩平出生在甘肅武威,從小喜歡看小人書的他對插圖非常感興趣,這也使得他早早就喜歡上了繪畫,但那時學習繪畫是很艱難的,直到高中他才拜在省内一位著名畫家門下學習繪畫。“經過3年系統地學習,1984年白恩平考入了當時的西北民族學院藝術系,一開始我是喜歡油畫的,但進入大學之後學習的是中國畫專業,而且一學就是4年。畢業後我在蘭州市少年宮擔任美術老師,一幹就是20年,這份經曆對我來說是一種積澱。在少年宮的20年裡,我教了不少的學生,通過教孩子們美術,對我的繪畫創作道路也是一種鋪墊,對美術創作也有了新的了解。蘇東坡說過‘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孩子們的繪畫不受任何外部環境的幹擾,他們的創作是對美最直接的了解,對藝術本真的東西回歸的更加到位。了解孩子們對繪畫的認識之後,我覺得對成人的創作也應該保持天然的純樸和真實,這是繪畫必須要了解和認識的,因為繪畫語言表現的是人精神的層面,是以我們在藝術創作的時候就要保持一種童心、保持一種童趣,這個無論是繪畫還是在其他藝術創作都是最高境界的追求。”白恩平告訴記者。

文化名人訪談丨白恩平——故土是我創作的源泉

2009年,蘭州畫院招聘專業畫家,白恩平應聘成功并于2010年調入畫院,開始從事專業美術創作至今。白恩平說:“到蘭州畫院又走過了十一二年了,記得剛到畫院時,雖然學的是中國畫但還是把專業更加細化了一下,精力都放在山水畫上,因為中國山水畫能通過筆墨等工具,更好地展示人的思想情感。此外,我們西北的山川就是最好的美術文化資源,而美術文化的底蘊從自然風貌來講,在筆墨的轉換上讓人更加有激情一些。就這樣,我在山水畫探索的道路上一走就是十多年。到現在,我對山水畫的了解和認識以及對筆墨今後探索的方向也更加明确了。”

文化名人訪談丨白恩平——故土是我創作的源泉

學習了中國畫、愛上了山水,但白恩平也沒有放棄對油畫的研究。他告訴記者:“雖然油畫沒有堅持下來,但我到今天對油畫還是非常關注和喜歡的,看過大量的畫冊。實際上,在我的畫作中,也會融入一些油畫的特點,因為油畫和中國畫在表現語言上是互相影響的,我們學中國畫的一定要去關注油畫。很多人說油畫是寫實的,中國畫是寫意的,但寫實和寫意就沒有關系了嗎?其實他們的關系是非常密切,而且是互相滲透、互相影響,是以油畫我是一直在關注。”

白恩平酷愛山水,且對甘肅這片故土有着濃厚的感情,直言“故土是他創作的源泉”。談到對于故土的感情,白恩平說:“作為本土畫家,創作離不開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作品表現的也就是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甘肅有着厚實的文化資源和地理資源,這些資源對于美術創作而言就是一塊沃土,我們就曾探讨過黃河流域的彩陶文化、草原文化、絲路文化等等。是以在我看來,在甘肅這塊有着特殊傳承的土壤裡面,作為山水畫的創作,需要吸納這些廣泛的美術資源。很多山水畫家都在仿古,但其實古人來西北的比較少,所留下的山水畫也少,我們可借鑒的東西就更少,是以這就要靠當下我們這些人去整理和挖掘,還需要我們去探索這個領域。就我個人而言,就是要将甘肅的元素符号有意無意地加入到作品當中,我在山水畫裡面重點表現的是黃土高原和西北的沙漠戈壁,就是要通過作品來展現我們西北大漠的神奇、雄渾,讓人看到作品後,就知道這是西北的美景。其實,機關每年要組織我們專業畫家深入到各地進行采風,如‘大河魂’這項活動就是從三江源開始在黃河上遊去采風,之後參與的畫家再進行創作,這就是要把我們西北廣袤的山川地貌通過我們個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思想了解展示出來。目前這項活動已經延續了20年,每年還在全國組織兩次巡展,巡展中其他省份的人一看到這些作品,就看出了畫作的不同,能看出明顯的西部特征。”

文化名人訪談丨白恩平——故土是我創作的源泉

“餘酷愛山水,知自然物态同人兼具自然之美,亦因人的感悟(亦或是蒼茫天意?)而具道德屬性。天構成了人的道德觀念的本源。人性天性相通。人盡其心,方可知其性,亦知自然之性。是以要存率真之心,養正德之性,順自然之脈絡,随筆迹之心機;以山為師,以水為友,于山對話,于水養性,師法古人之心迹,敬畏自然之神奧。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此即‘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吧。此境界,甚或是中國山水畫的生死命脈。”這是白恩平對他的山水畫創作的感悟,他也坦言自己還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風格,在他看來“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是非常困難的”。他告訴記者:“繪畫藝術上可探索的東西非常多,我創作的形式是山水,但内涵則涉及的很多。我現在想做的就是要圍繞黃河流域這一塊進行好歸納和整理,更深層次地把這個資源挖掘出來,在山水畫裡面看看能不能形成一個個人的風格,當然這個是比較難的。要知道,每個藝術家在探索繪畫的道路上,都想形成個人的面貌,這個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是非常難的,因為個人風格的形成是要經過長時間的探索才能達到的。我畫山水,就是在想能不能把個人的繪畫語言,深紮在西北厚實的文化底蘊上,在筆墨的整理和傳承上形成新的繪畫技巧和方向,讓作品一看就與其他人的作品是不一樣的。是以我的探索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路上探索着。”

成為蘭州美協的主席後,白恩平所思所慮不僅僅是自己的繪畫道路,還要引領更多的人走上這條道路。他告訴記者:“作為省會城市,省美協和市文聯每年都會給大家布置很多的課題,今年我們就在想借助市美協這個平台搞一個‘水墨金城’的活動,我們生活在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蘭州,這裡有着非常美的城市景觀,我們想召集一二十位畫家,把黃河風情線、南北兩山的建設等做成一個長卷,每位畫家負責一段,用自己的創作來展現黃河兩岸的變化。當然,這種合作的模式也是我們想要推廣的,讓大家不再單打獨鬥,形成一個合力再通過市美協這樣的平台來策劃一些活動,包括公益活動。通過美協這個平台把各個不同崗位的美術愛好者、美術家組織起來,并通過一些活動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由此發現好的人才再借助這個平台,來更好地傳播西部的文化力量。”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孔德勝 文/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