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高一國文必修上第七單元人文主題是自然情懷,國文素養目标是欣賞并能創作寫景散文。單元選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是現代名家寫景散文,三篇組元,群文共賞,可以在大緻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創作背景之後,以“哪些景,什麼情”為線索,逐篇搜尋文本資訊,提煉關鍵點,進行深閱讀。
故都的秋 | |
郁達夫簡介 | 1. 浙江省富陽人。 郁達夫4歲喪父,在兒時的成長中飽嘗了孤兒寡母的心酸悲苦。“兒時的記憶,誰也在說,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憶,卻盡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經驗到的最初的感覺,便是饑餓,對于饑餓的恐怖,到現在還在緊逼着我。” 2.17歲那年,随長兄郁華赴日本留學。留日期間,與其他留學生組創 “創造社”。25歲, 出版首部短篇小說集,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 3.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他說,“我們這一代,應該為抗戰而犧牲。” “中國決不會亡,抗戰到底,一定勝利。” 太平洋戰争爆發後,他組織“星洲華僑義勇軍”抗日。1945年8月29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于蘇門答臘叢林。 |
寫作背景 | 1.“惶惑中既然使人倍感冷清,那麼,别打擾我,給我一個徹底的孤獨,我會充實自己。自卑是我的面具,郁郁寡歡是我的表象,一領青衫下,是我的根根傲骨和一顆憤世嫉俗的心,它是那麼清高,又是那麼敏感,上面寫滿了詩句。” 2.1933年4月,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由上海遷居杭州,花很多時間遊山玩水,過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寫下許多遊記散文。1934年,由杭州而去北平,再次飽嘗故都的“秋味”,寫下了《故都的秋》。 |
哪些景物 | 一椽破屋、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槐樹葉底漏下的日光、破壁腰中牽牛花的藍朵、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槐樹落蕊、掃帚絲紋、秋蟬(家蟲)殘聲、陣涼的秋雨、都市閑人、北方棗子。——清、靜、悲涼 |
什麼情感 | 贊美與眷念,落寞與悲涼 (欲将沉醉換悲涼) |
藝術手法 | 1.摹繪寫情:“秋晨之景” “秋槐之景” “秋蟬之景” “秋雨之景” “秋果之景”——清、靜、悲涼 2. 對比托情:(1)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顔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風而少雨”,“隻能感到一點點清涼”,“色彩不濃,回味不永”。 (2)北國的秋:“卻特别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看得飽,嘗得透,賞玩得十足”,“能特别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3. 旁逸襯情:“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着很濃厚的頹廢色彩”,外國詩文裡也有“許多關于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裡,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4. 設誓顯情:“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
全文總評 | 1.最尋常可見的秋景,最一往情深的眷念,最深沉悲涼的沉醉。——色彩濃郁,回味隽永。 2.何止是落寞之秋,大概是國勢衰弱之秋吧。 |
荷塘月色 | |
朱自清簡介 | 1.浙江紹興人。1925年,朱自清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則轉為以散文為主。 2.自清之名,典出《楚辭 ·蔔居》“甯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其意是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 3.1946年10月,在反饑餓、反内戰的實際鬥争中,他身患重病,簽名于《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面粉,始終保持着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和情操。毛澤東在《别了,司徒雷登》中頌揚朱自清:“一身重病,甯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4.吳晗說:“朱自清先生是舊時代知識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經是自由主義者,他不大喜歡參加政治活動,特别是比較激烈、鬥争性較強的政治活動。但是,他具有正義感,随着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奴役、壓迫的加強,和向中國人民的武裝挑釁、屠殺、鎮壓,他畢竟忍受不住了。他說話了,行動了,通過文化生活、朗誦詩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态度。” |
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産生的不滿與憎惡,他對生活感到惶惑沖突,内心抑郁而無法平靜。于是寫下了這篇文章。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甯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 | |
1.實景 (1)月下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波 (2)荷塘月色:月光、淡雲、樹影 (3)荷塘四周:楊柳樹、路燈光、遠山、蟬聲、蛙聲 2.虛景 江南采蓮、男女嬉遊 (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諧) | |
1.“這幾天心裡頗不甯靜。” 不靜——求靜——得靜——出靜 2.喜愛“荷塘月色”,向往和諧安甯 (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傷) | |
1.比喻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靜态之美 2.通感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荷香若有若無、輕淡幽香、沁人心脾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以動寫靜,月光月影斑駁多姿,和諧躍動 3.疊字 “蓊蓊郁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約約”的遠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葉子、“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 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還給人音韻和諧的美感。 4.文章結構 圓形閉環式 | |
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實作 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心迹 |
我與地壇 | |
史鐵生簡介 | 1.北京人,延安知青。20歲,雙腿殘疾。後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 2. 2010年,12月31日淩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去世。為完成“器官捐獻”的遺願,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堅持等到摘取器官的醫生趕來。 3. 韓少功評價道:“史鐵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迹,在漫長的輪椅生涯裡至強至尊,一座文學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重新整理當代精神的高度,一種千萬人心痛的溫暖,讓人們在瞬息中觸摸永恒,在微粒中進入廣遠,在艱難和痛苦中卻打心眼裡寬厚地微笑。” |
寫于1989年5月,20歲的史鐵生忽然雙腿癱瘓時。 | |
地壇曆史百年滄桑——很荒蕪 地壇景物生機勃勃——不衰敗 追憶母親陪伴的點滴事——深思念 | |
感悟生命,思念母親,好好活着 | |
雙線并行: (1)明線——我與地壇 (2)暗線——我與母親 | |
地壇生命鼓舞着我,母親關愛振作着我。感悟自然的榮枯有道,體諒母親的辛苦操勞,珍視所有,不負所愛,用心創作,好好活着,是史鐵生突破人生困境後最為堅定感人的回答與承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