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從一個小人物發家,靠着黃埔系逐漸掌握軍權,進而擊敗了諸多國民黨内的對手。
抗日戰争的勝利,讓他這個國民黨領袖得到了莫大的聲望,然而他随後挑起了内戰,最終又被人民給抛棄,倉皇逃到了海峽對岸,從此再也沒有機會回來。
其實老蔣思想上也屬于傳統的中國人,他一直想要落葉歸根,然而還沒等到這一天他就去世了。
他的子孫中很多人繼承到了他想要回家的思想,尤其是他最疼愛的幼孫蔣孝勇在查出身患癌症命不久矣後,想盡了一切辦法回了一次大陸。
到了奉化老家,蔣孝勇看着祖母的墓碑頓時痛哭流涕,用很簡單的話語述說了蔣家三代人的執念。

蔣介石給大部分人的印象就是心狠手辣四個字,很多進步人士都慘死在了他的指令之下,這是他其中的一面,他其實還有孝子的一面。
他父親早死,自幼是由母親養大,是以母子間的關系極好。蔣介石的權力欲望很盛,但哪怕是在他的奮鬥期,都還會常常抽空回鄉,可見他對母親的感情很深。
蔣母死後,蔣介石在溪口翠屏山魚鱗岙松樹林中為母親建了一座陵墓,同時專門建了蔣母墓道,這條墓道中一個“下轎亭”,即蔣介石每次坐轎到此就會步行,以示心誠。
下轎亭附近還有一空處,那是老蔣為自己所選的墓地,從這個地方能遙遙望着更高處的蔣母墓。蔣介石曾對胞妹蔣瑞蓮說過:吾平生無暇孝母,死後定葬于此,以長伴母靈,侍候永久。
不過到了1949年,随着國民黨在戰場上的節節敗退,蔣介石明白自己這個目标或許已是無法實作,他确定了台灣是其最後的路線後,特意帶着兒子蔣經國來到奉化溪口掃墓。
蔣家父子就在蔣母墳墓旁小住了一些時日,兩人沒帶侍從,在山間散步,彼此間神色凝重。最終在離開時,有人問他們何時再回來,他們都沒有回答。
他們也明白,這大機率就是他們最後一次給祖上掃墓、最後一次逗留故鄉了。
抵達台灣後,蔣介石雖多次叫嚣反攻,但隻是空口白談。到了晚年,他的思鄉情結更加嚴重,如果他活得時間再久一點,或許一切都不一樣了,奈何。
在他病重之時,自知無法回到奉化,便囑咐兒子蔣經國,要将自己的靈柩停在厝慈湖。有人詢問他原因,他非常慷慨地說道:那裡的風景很像奉化。
如果回不到故鄉,那就盡量選擇一個與故鄉相似的地方,這一點,蔣介石與普通人也沒有任何不同。
老蔣去世後,小蔣繼位。不過蔣經國的威望是無法達到父親那個地步的,是以他為了自己的政權穩固,耽擱了很多事情。之後又因為台灣省的一些親美人士作梗,導緻蔣經國也沒順利回家。
直到第三代,蔣經國的幼子蔣孝勇完成了這個心願。
蔣經國有三個嫡子(章亞若所生兩子在他生前未得到承認,是以當時毫無政治地位),長子蔣孝文是名副其實的纨绔子弟,經常借着家族的名望在外惹事,幹出過無照醉酒駕車、打架、毆打警察等醜事,毫無政治能力。
次子蔣孝武倒是有一定政治能力及抱負,但是在“江南案”發生後,他被推了出去,是以而離開了政治舞台。
三子蔣孝勇能力是最突出的,在他十來歲時曾表達過要成為一名軍人的意願,這讓蔣介石非常高興。蔣介石一直希望孫輩中能出一個将軍,但孝文、孝武都沒這意願,眼下孝勇的話讓他倍感欣慰,是以也特别寵溺。
蔣孝勇從中學畢業後就考入了陸軍軍官學校就讀,無論是軍事訓練還是理論知識都名列前茅,成績特别優秀。然而在一次軍事訓練中,蔣孝勇的腳踝受到了很嚴重的傷,經曆過兩次手術後,軍校的課程就跟不上了,不得已之下他隻好離開軍校回到台灣大學攻讀政治系。
雖然他學的專業是政治,但他對政治非常不感冒,畢業後沒有聽從父親的安排進入政壇,而是走向了商界。
憑借出色的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家庭背景,蔣孝勇的商業版圖不斷擴大,賺得盆滿缽滿。
雖然蔣孝勇不想進入政壇,但身在這樣的家庭,很多事情也由不得他。1985年,蔣經國的身體已經日益變差,蔣孝武則因一年前的江南案遠離了核心。暗潮洶湧的形勢下,蔣孝勇隻得出來幫父親分擔。
蔣經國通過各種手段,讓幼子得到了一定的權力,當時很多人想盡了辦法去巴結蔣孝勇。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後,蔣孝勇參加了中國國民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并且有去競選中央委員。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蔣孝勇當選為中央委員沒多久,就突然請長假出國進修,舉家遷往了加拿大,也不知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不管怎麼樣,蔣孝勇的離開基本就宣告着蔣家人自此離開的核心層。他後來說過這麼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年輕時闖一些禍,但有些是被别人利用,有些是别人假借我的名義去做。
這種似是而非的話,讓人浮想聯翩。
遠赴海外後,蔣孝勇一直記得祖父與父親的話,知道沒能回家是他們一生的遺憾,于是一直想要能回一次奉化,隻是一直沒能實作。
直到1996年,蔣孝勇查出了身患食道癌,确診時情況就已經比較嚴重了。這個時候他無比希望去往大陸,在治病的同時能回老家看看。
因為他的身體已經很不好,是以家人并不贊同此行,不過蔣孝勇卻非常堅決,他通過各種管道聯系了大陸,最終獲得了準許。
由于蔣孝勇的身份比較特殊,是以隻是以“台灣省客人”的身份搭上飛機,到了溪口也一直保密。
在導遊的接待下,他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故鄉,由于當年離開大陸時,他尚未滿一歲,是以這些畫面他隻是聽長輩們講過,此刻親眼目睹,感受大為不同。
蔣孝勇的興緻很高,一路上都在與導遊交談,導遊見他似乎對很多景點都很熟悉,便詢問他是否為本地老鄉,蔣孝勇笑而不答。
本來一路上蔣孝勇都沒有任何異常,但到達“蔣母之墓”、也就是他曾祖母的墓前時,他瞬間就無法控制自己。
他紅着眼眶走到了曾祖母墓前,用手撫摸着墓碑,本來蔣孝勇來之前就打好了腹稿,想了無數次要對曾祖母說些什麼,然而真的到了這一刻,他一時竟什麼都說不出來。
想起爺爺的臨終遺言,蔣孝勇一邊痛哭一邊對着墓碑說了五個字:我們回來了。就這五個字,道盡了蔣家三代以及無數被迫分離的同胞心中的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啊,哎。
蔣孝勇在老家并沒有長住,沒多久又去往了台灣省,最終于1996年12月22日病逝,終年48歲。
他的經曆其實也是在告訴廣大同胞:回家吧,或許過程不易,但結局一定會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