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性關系重構的時代|王力宏事件的多元思考

兩性關系重構的時代|王力宏事件的多元思考

王力宏和李靓蕾的離婚事件在華人世界裡應該是衆人皆知了。本年度名人離婚太多了,多是女性提出,包括好幾位華人女明星。連比爾蓋茨的前妻梅琳達也是在最小孩子考上大學後提出離婚。

而李靓蕾是被離婚,她的發文把高學曆全職媽媽的痛苦赤裸裸地展現在大衆面前。讓大家看到,不論是貧窮還是富有,不論是“基層女性”還是高知的女性,不論是工作媽媽還是全職媽媽,女性在關系中的困境是類似的。

李靓蕾所遇到的問題比如:生育對女性的消耗,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出軌和被離婚,太具有普遍性,進而引起廣大女性尤其是媽媽們的共鳴。而對此事件男性群體觀點就比較分化。這篇文章我想由此事分析目前社會兩性關系中困境和精英教育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01

原生家庭的強迫性重複

李靓蕾成長于單親家庭,雖然物質上比較富有,但是失去父愛對她來說無疑是一種創傷。她寫到:“日本的名字是我小時用過,後來決定不再用因為我的生長和日本沒有連接配接,且父親離開了我們家庭讓我有不好的回憶……我認為使用我的中文名字是更能代表我的符号,這是我的選擇也是我的傷痛”。

從心理學角度說,曾經缺失父愛的女性往往會強迫性重複:她在意識上想找一個愛自己的人彌補曾經的缺失;而潛意識往往會找會忽略或者抛棄自己的人,再一次地重複創傷。把李靓蕾文中的表述前後聯系起來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現象。她意識上是:“從小到大的夢想就是組建一個和諧的家庭,讓我的孩子能在一個完整有愛的家庭長大”。行動卻是看到火坑還閉起眼往下跳:“一切都是有迹可循,隻是我視而不見。當時我還未成年,你26歲,你就跟我要電話,說我很漂亮,言語暧昧……”

網上有些人質疑李靓蕾學曆那麼高,不應該是戀愛腦啊,是不是有所圖。我覺得其實就是強迫性重複。因為人的行為更受潛意識控制。即使如張愛玲把男女關系看得如此通透,碰到了胡蘭成還不是一頭載進去。

感覺李靓蕾和張愛玲一樣真是能忍,兼具了中國和日本傳統女性的“美德”,連西方教育都沒能改變。忍成這樣還是要被離婚,終于忍無可忍。從她發文中多次提及心理學理論,希望她是通過學習心理學獲得成長,今後人生可以避免繼續強迫性重複。

兩性關系重構的時代|王力宏事件的多元思考

02

優秀的綿羊和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王力宏排行老二,在學霸雲集的家庭中學習并不最出色的。在早年華人第一代移民父母的高要求高控制下,從小就是乖孩子,青春期似乎也沒有怎麼叛逆。如今四十多歲了,财政還由父母掌握,大事由父母決定,有危機父親先出頭。感覺就是一隻“優秀的綿羊”。

王父的發文也讓我們看到這個滿門高知精英家庭的内在價值觀: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 男尊女卑傳統思想。絲毫不提兒子的問題,對兒媳百般挑剔。不怕自己兒子做錯事,就怕自己兒子吃虧,可見王力宏的問題不僅是他個人的,也是受家庭影響。并且讓我們反思精英教育的缺憾。

03

明星完美人設 :美酒與毒藥

由于名校光環加持,王力宏被順理成章打造完美的人設,從“優質偶像”到“好丈夫好爸爸”。娛樂造星産業就是靠編織人生神話滿足大衆的理想化投射,使粉絲狂熱,進而資本賺取高額利潤。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明星也要也付出代價:必須按照人設帶上面具,不能做真實自己,不能出錯。然而這世界上并沒有完美的人,人都有缺點和陰暗面,都會出錯。壓抑過度可能爆發得越厲害,王力宏的雙面人生就是最生動的例子。另外一方面,明星被架上神壇,長期被追捧和過度誇獎,很容易造成自戀膨脹,對自己缺乏正确客觀的認知,進而為所欲為。包括吳亦凡在内的好多男女星先後翻車,不僅是個人的問題,也是資本捧殺的後果。

李靓蕾文中也指出:“一直以來有權有勢的人操弄媒體,媒體操弄大衆,導緻社會價值觀的偏差,輿論思維被控制。我衷心希望未來有權有勢的人能被禁止通過營銷号來控制輿論導向和維護自己的人設,讓公衆人物能夠以證明的面前呈現在大衆面前也讓事實能夠被看見……”

04

全職媽媽的價值

李靓蕾的發文凸顯一個社會問題:女性尤其是全職媽媽在家庭中的付出的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

2021年3月有一條新聞:浙江台州楊先生起訴離婚,全職太太齊女士同意但要求楊先生按每月5000元一共三年,支付19萬元家務補償,結果法院隻判決家務補償1.5萬。引起輿論一片嘩然。

李靓蕾文中寫道:“全職媽媽……是一個全年無休,24小時多重角色(例如:保姆/老師/打掃阿姨/司機/總管/伴侶/特助)。”我覺得還要加上家庭采購,廚師,維修工,照顧老人,家庭成員生病時的護士等……還有在如今精細育兒時代,孩子從小到大的數不勝數的各種事情……

除了以上的身兼數職,我認為母親的角色還包一個心理學裡說的 “容器”功能。好媽媽需要傾聽了解共情安慰孩子,提供情緒價值。這也是心理咨詢師的工作的重要部分。提供容器功能是消耗自己的,是以心理咨詢是要收費的。并且心理咨詢師還會共情疲勞,每天能接的個案數量是有限的;并且咨詢師自己本身也需要督導和自己的咨詢師的支援。

全職媽媽卻是24小時随時待命,尤其是孩子小時候或者生病的時候。而母親的容器功能是是老人和保姆沒辦法代替的。由一個“容器”功能比較好的母親養育孩子是更容易有幸福感的,也更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

以前物質都很難保證的時候,對家庭的經濟的貢獻被認為首要的,家庭事務和情感貢獻被忽視。如今物質基本滿足後,對家庭的貢獻不能隻以經濟貢獻來衡量,情感方面的貢獻會越來越重要。

而部分男性認為全職媽媽很輕松,覺得隻要妻子不上班,家庭裡裡外外大大小小所有事情就都應該由妻子處理。自己除了上班拿錢回家,其它什麼都不用管。女性要是對此有意見,就會理直氣壯地說:“你一天都幹了什麼?我外面那麼辛苦,家裡的事情為什麼還要來麻煩我?”,“全是因為我在外面辛苦打拼,你才可以舒舒服服地呆在家裡!你應該感恩我!”這些都是男權社會裡男性作為有權利的一方和既得利益者的傳統思想的留存,強烈建議還保有此類想法男性換位嘗試一下全職爸爸的角色。

全職媽媽在家庭中的付出價值到底應該怎麼衡量呢?李靓蕾文中從全職媽媽損失的機會成本角度來衡量:“這份工作的薪酬應該加總計算上以你的能力不外出工作的機會成本。”

我覺得也可以從損失幸福感的角度來衡量。工作價值不僅是帶來金錢的回報和積累經驗,還有幸福感:包括工作帶給人意義感和成就感,工作中與他人的連接配接,還有工作本身快樂時刻,乃至心流。這些就是積極心理學的幸福五要素。在職場上,如果讓經理去做實習生的工作,就算給同樣的薪水,他也未必願意。因為他會感到無聊,沒有意義感和成就感。

而全職媽媽的工作往往就是:身兼數職卻沒有收入,原先專業職業技能止步不前,獨自淹沒在每日大量枯燥乏味的瑣事中,就好像推西西弗斯之石,周而複始。

兩性關系重構的時代|王力宏事件的多元思考

全職媽媽的價值缺乏社會肯定和認可,如果都得不到配偶的能肯定和認可,就很容易有無意義感。為什麼很多全職媽媽雞娃尤其厲害?我覺得是因為孩子的成績更容易被外界和配偶看到,全職媽媽希望從孩子的成績中展現自己缺失的價值感。

全職媽媽還缺乏社交和人際關系,容易有孤獨感。我覺得可以參考疫情隔離期間在家上班的狀态。遇到問題往往隻能獨自面對。

全職媽媽幸福感的缺失造成全職媽媽是焦慮抑郁高發的人群,美國有《絕望主婦》,日本有更極端的《坡道上的家》。我想問問為什麼中國沒有這樣的劇讓女性的痛苦更多地被看見被了解?

兩性關系重構的時代|王力宏事件的多元思考

05

女性的創傷

我看到過一篇報道說國内心理咨詢最多的就是女性來咨詢婚姻感情問題,我認為這個現象背後是中國女性背負着多重創傷:

1. 原生家庭的創傷:百年動蕩,國家民族經曆的各種創傷影響我們前幾代人,并且以代際傳遞形式在家族中向後代傳遞。我父母一輩,成長在瘋狂畸形的時代,人格受損嚴重,造成作為父母的情感容器功能受損。我這代普遍有成長中情感缺失的創傷。

2. 重男輕女的創傷:相比于前面一點,這點是中國女性獨有的創傷。某位心理學家說過:重男輕女已經成為中國文化普遍的創傷了。重男輕女造成各個階層女性都相對于男性更容易體會到無價值感,無意義感;也更容易自我否定,自我貶低。

3. 女性在親密關系中的創傷:在親密關系中男性也會有創傷,但是我認為女性創傷更嚴重。因為中國男性往往以事業為重,對事業投注最多;而女性會覺得感情和家庭最重要,對感情和家庭投注最多。一旦感情消散,家庭坍塌,男性還有事業可以支撐,而對女性尤其是全職媽媽來說,可能就是滅頂之災。

另外還有性方面創傷,家庭暴力等等……創傷越深的女性就越容易陷入不平等的兩性關系,甚至有北大女學生被PUA自殺。

兩性關系重構的時代|王力宏事件的多元思考

06

兩性關系重構的時代

縱觀人類曆史,貫穿着兩性之間的合作競争,兩性權利地位随着生産力的發展而不斷調整。

原始社會初期,男性打獵,女性采集野果,對生産力貢獻相似。而對于原始人類來說種族繁衍是最重要的,是以具有生育能力女性地位就比較高。是以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是女性權力更大的母系社會。

當生産力發展進入到農業社會,男性由于體力優勢對生産力貢獻更大,是以人類社會進入了男權的父系社會。産生更多剩餘價值後,男性希望把剩餘價值傳給自己血緣的後代,婚姻制度由此出現。可見婚姻的出現無關于愛情,而是基于經濟利益和孩子。同時,男性為了確定孩子是自己的,給女性身體上戴上貞操帶,思想上豎起貞潔牌坊,這些枷鎖直到現在還多多少少留存在人們的思想中。

而在如今科技社會裡,體力對生産力的貢獻已經不明顯了,智商情商更重要。女性一旦獲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智力方面表現和男性相比毫不遜色,情商似乎還更勝一籌。

我記得在中學裡背過:“馬克思認為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生産關系包括社會地位)。生産關系的變化往往滞後于生産力的變化,是以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産生沖突。我覺得也可以用這個理論可解釋目前中國社會愈演愈烈的兩性沖突:女性地位提高的速度滞後于生産力變化。女性要求在社會和家庭中獲得更加平等的權力和地位,一些保守的男性不願意放棄男權文化下固有觀念和既得利益,于是兩性在沖突沖突中尋找新的平衡點。我覺得這個變革階段會繼續持續一段時間,因為延續幾千年的思想觀念改變并非一朝一夕;并且中國社會各地進化的速度也不一樣,比如大城市和農村。

如何解決兩性沖突呢?我認為有兩個重要方面:

家庭的分工會應該做出調整:

當女性在社會中有更公平的機會,經濟收入和男性趨同的時候。男性的情感功能比掙錢功能可能對女性擇偶就更重要。婚姻中男性需要更平等地參與家務和育兒。而不是現在不論工作媽媽還是全職媽媽,幾乎所有女性在家庭育兒中都付出更多。我最近常常聽到一個新名詞叫雙方“共同奔赴”的親密關系。

女性生育的風險由國家承擔:

現代社會感情婚姻越來越不穩定。女性由于生育原因,付出的價和承受的風險更大。是以經濟越發達,兩性關系平等的地方,女性越來越少育或不育。西方國家人口負增長,進而又引起移民問題就是例子。

公共政策也制定者應該意識到:過去是以女性的犧牲換取婚姻的穩定和人口的穩定。比如解放後鼓勵大城市女青年嫁給進城的軍隊幹部,鼓勵光榮媽媽多生。最近聽說竟然還有人提出城市高知女性給農村男性暖被窩,感覺真是曆史的倒退,可見《使女的故事》這樣的反烏托邦故事不是沒有可能發生的。

如果需要穩定人口,鼓勵女性生育,那國家就需要為女性的生育的損耗和風險進行補償和保險,而不是把其轉嫁給企業、家庭或女性個人。一方面,如果父親不願意或者無能力撫養孩子,國家需要承擔經濟上的父親角色,確定家庭破裂後的單親媽媽至少在經濟上還能獨立哺育孩子。另外一方面,還應該通過經濟和行政手段,為母親們提供在合适的時間重返職場的機會。

李靓蕾說自己發文是因為:“不想再有女生經曆和我一樣的事”。我也希望下一代的女兒們比我們這代女性更能抛開陳腐觀念和對女性的刻闆印象,更加活出自我;希望下一代的兒子們更具備愛的能力,更加享受天倫之樂,有平衡豐盛的人生。

希望兩性互相了解,合作雙赢。在親密關系中互相滋養對方,享受高品質的親密關系。

作者:書中影,本文轉載自公衆号提筆問心書中影,已獲授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