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給愛留些空隙

愛是什麼?

愛——奶粉尿布:生命中的第一聲啼哭第一次睜眼都是在母親愛的呼喚中,那時我們生活不能自理,每每半夜出現“事故”,母親總在我們第一聲哭聲響起時就醒過來了。母親對我們的愛: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口裡怕化了。

愛——庇佑包容:長大後,懵懂的我們時常會犯錯誤,母親會毫不猶豫地将我們護着,說:“這不是孩子的錯,他還小。”那時無論做錯什麼都不怕,就是天塌下來也有母親頂着。

這種無微不至,無空隙的愛真的有利于孩子的茁壯成長嗎?

孔子曾說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然而承擔乃君子之道。

青島有一位女士:姜濱藍。她處于社會的底層,憑自己微薄的工資養活全家,卻受盡冷眼,被社會上的人排擠打壓,生活中的她膽怯懦弱。命運的不公讓她害怕自己的女兒也走她的“老路”,受到傷害,是以隻要她出門,就将女兒反鎖在屋内,整整十八年,至使女兒失去自我,害怕生人。

姜濱藍愛她女兒嗎?答案是肯定的,愛。結果卻是“以愛行惡”,使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大腦,親手毀掉了孩子的人生。

英國的經驗學家,洛克。他曾經提出了著名的“白闆論”:每個人都有自主要制的意義。明确指出:每個人都有權利通過經驗來感覺生命的意義。很明顯,這位母親的做法實在是愚昧至極,想以自己的經驗來代替女兒的生活,因自己的遭遇而将世界妖魔化了,親手葬送了女兒的正常發展之途。

跟姜的女兒比起來,我簡直太幸運了。生活在一個民主家庭,母親知書達理,溫柔賢淑。國小五年級時發生的一件事令我記憶猶新,下課了,經過籃球場去廁所途中,一個同學惡作劇,将籃球扔向我。“嘭”正中目标,頓時,我頭冒金星,滿臉通紅,生氣,喘氣,怒發沖冠,我飛快地撿起籃球扔了過去,”當啷”玻璃碎了,慘了,砸中的不是那”讨厭鬼”,冷汗直冒,倒也出了一口惡氣。盡管周圍的聲音嘈雜,我卻隻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我将這一切歸咎于那個向我砸球同學。放學後我向母親談起那件事。母親卻讓我向老師承擔錯誤并賠償玻璃。她說:是你做的,你就要承擔。最後,那塊玻璃是用我的零花錢補好的。母親并沒有因為愛我而袒護我,反而讓我主動承擔,當時年幼的我尚不能了解,還一度生母親的氣,埋怨她不替我說話,不了解我。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母親當時的教育是正确的,正因為有這樣深明大義的母親,才能成就今天遇事不退縮,敢于承擔的我。母親是愛我的,适當放手的愛才是的大愛,無微不至,無空隙的愛隻能讓孩子失去自我。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總歸要長大,責任總歸要擔當,早點适應更利于孩子成長。愛應是适當放手,教會承擔。

愛是全程包辦?不,愛是讓他自食其力。

愛是無限包容?不,愛是讓他學會承擔。

愛是無微不至?不,愛是給他留有空隙。

給愛留些空隙,讓孩子能夠呼吸。給愛留些空隙,讓孩子能夠成長。給愛留些空隙,讓孩子能夠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