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不入關,中國步入近代就不會落後?

清朝不入關,中國步入近代就不會落後?

清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以入關的1644年成為全國性政權開始,曆9世10帝,國祚268年。

清朝因為距今最近,并且橫跨古代和近代兩個時間段,在面對西方沖擊的時候,明顯的落後于世界之林,是以有着諸多的血淚史,有着諸多的割地賠款,是以評價并不高。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認為如果清朝沒有入關,沒有成為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那麼就可以避免近代的沒落,就不會落後,那麼是不是這回事呢,今天宋安之就來說說。

首先即使不是清朝,換成其他朝代也避免不了落後情況,但是也有差別,那便是差距不會太大。

因為中國古代王朝的統治邏輯,說白了就是集權集權再集權,一切的重心都是在于維護皇權至上。

而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江山永固,底層老百姓也被用一種既高明又愚蠢的方式限制着,就是使其一直掙紮在溫飽線上,免得“飽暖思淫欲”了,而成天掙紮在溫飽線上,就沒有心思想其他的事情了,比如說造反。而這就造成一個極其惡劣的負面效果,那便是整個社會階級固化太嚴重,沒有活力,更沒有創新力,而沒有活力,沒有創新力,就意味着社會隻能緩慢發展。

清朝不入關,中國步入近代就不會落後?

至于再往上的統治階級,在古代皇帝和官僚集團對于科技創新,并不是支援的态度,反而多是不屑一顧,認為是旁門左道的技巧,甚至還會認為科技方面的創新也是不穩定的因素,有可能會成為統治的潛在威脅,這種環境下,往下往上的創新不說都被堵死了,也差不多了。

當然雖然社會整體活力缺乏,創新困難,但還可以通過以點帶面來快速發展科技,這個點就是戰争。

很多科技,尤其是武器上的更新換代,都是随着戰争需求而發展起來,不過不是說有戰争,就有科技發展,帶動創新的是需要大規模,連綿不斷地持續戰争,我們再看看中國古代王朝發展的趨勢,像東漢之後有着三國兩晉南北朝大亂世,唐朝之後有着五代十國亂世,但越到後面,王朝滅亡以後的分裂時期越來越少,像宋元明清,都是上一個王朝滅亡,緊跟着就是下一個政權開始大一統,即使有戰争,也是局部的,也是時間持續不會太長的,這種情況下,以戰争為原動力的快速發展科技也是沒有空間。

是以看透古代王朝發展的本質,會發現在這種家天下的體制下,集權勝過一切,甚至不惜愚民,使社會沒有活力,沒有創新力,在這種環境下,即使清朝不入關,即使換成其他朝代,依舊避免不了步入近代沒落,以至于落後就要挨打的局面。

當然整體趨勢雖然如此,但是如果換成其他朝代,不是清朝的話,則是有着很大幾率即使是落後,也不會差距太大,也會很快追上。

清朝不入關,中國步入近代就不會落後?

這裡的關鍵在于,清朝因為與元朝那個共同點的特殊性,防内其實大過防外,而太過防内,就使得社會死氣沉沉,創新力更不用想了,像康熙時期,因為頻繁的戰事,火器技術還是有所提升的,但是之後卻反而退步了,畢竟火器這種東西,殺傷力太大,還可以彌補人數差距,是個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如果落于有反心之人手中,對于統治者來說,可不是好事兒。

也正因為太過防内,是以當時上下都選擇性失明,都是不願意睜眼看世界。像第一次鴉片戰争發生于1840年,結束于1842年,第二次鴉片戰争開始于1856年,結束于1860年,中間隔了十幾年,按理說第一次鴉片戰争以後,清政府就應該大為觸動,會有所改變,但是并沒有,直到第二次鴉片戰争以後,被打得太痛了,才開始洋務運動,中間浪費了十幾年,這就是太過防内,長期自我封閉,不願面對現實的後果。

對比于清朝打了敗仗,還不馬上學習改變,清朝之前的明朝,可是打了勝仗,還會學習借鑒對方火器的優勢,這裡面差距可大了。

像明末威力巨大的紅衣大炮,就是仿制當時歐洲的先進火器制成,據說仿制的火炮,是明末明朝與荷蘭在料羅灣海戰戰勝以後,在荷蘭一方沉船上打撈出來的。

不論是不是,在明朝末年,明朝在對外海戰上并沒有吃過虧,像荷蘭當時可是“海上馬車夫”,地位等同于後來崛起的英國,但是明朝将其戰勝以後,面對西方火器的優勢,可沒有故步自封,而是借鑒模仿學習。

以這個參考來看,如果換成其他朝代,清朝沒有入關的話,在家天下過度集權體制下,社會缺乏活力和創新,雖然在近代依舊會沒落,但其他朝代大機率不會像清朝這般防内太甚,太故步自封,是以面對西方的先進,自然不會那般被擊敗還會原地踏步十幾年,被徹底打痛了,才開始不徹底地學習,肯定是及時學習,及時改變,那樣自然差距不會太大,甚至可以很快追上,這點可以參考近代與清朝一開始有着同樣遭遇,卻及時學習改變的日本之明治維新。

清朝不入關,中國步入近代就不會落後?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于中國大曆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