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落實侯凱審計長關于做實做細研究型審計的工作要求,審計署成都特派辦研究印發了《審計署成都特派辦關于加快推進研究型審計工作的實施意見》,從職責分工、項目研究、成果提煉、措施保障等方面,切實轉變觀念、付諸行動、務求實效,做實做深研究型審計,助推審計工作高品質發展。
确定一條主線✦
認真貫徹落實侯凱審計長關于開展研究型審計的要求,不斷提高政治站位,結合“十四五”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以“政治—政策—資金—項目”為主線,聚焦主責主業,将研究型審計作為一種思想理念、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融會貫通于審計全過程。
樹立兩大目标✦
以高品質的審計報告和審計資訊為主要目标,不斷創新審計理念、審計手段、審計管理,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優化審計組織方式,以提升審計成果的品質、層次和水準,推動特派辦審計工作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打造三條路徑✦
一是強化審前政策研究。項目實施前,對國家宏觀政策、法律法規等開展深入研究,關注社會熱點、民生難點、改革堵點,突出前瞻性、時效性。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審計組進點前全面搜集和梳理審計對象的發展戰略規劃、項目實施、資金安排等情況,切實做到心中有數、心裡有底。
二是強化審中過程研究。項目實施中,聚焦審計對象、行業特點,系統分析管理模式和内控機制,有針對性地揭示行業性問題和重大風險隐患。如企業審計處在項目中針對制造業企業特點,以财務收支為基礎,以成本核算為抓手,沉下心來研深研細、查深查透,力求審計一戶企業、搞懂一個行業,對被審計對象精準畫像。

三是強化審後總結評估。項目結束後,組織開展審計項目“回頭看”,通過對審計項目的複盤,深入研究和打磨可供複制和推廣的審計思路、方法和技巧,促進成果轉化。如行政事業審計處在項目結束後組織開展“大家談”專題研讨活動,通過互相談、集中談、專項談等多種形式,總結經驗教訓、分享心得體會,讓參審人員同學習共進步。
提煉四項成果✦
一是建立審計對象資料庫。收集和整理審計對象基本情況,動态掌握其曆史沿革和發展狀況等資訊,開展資料整理和歸納分析,為審計項目的開展做好前期準備。
二是健全審計技術方法庫。總結和提煉大資料審計方法手段,不斷完善審計查核問題方法庫,豐富審計手段、優化審計思路,為審計項目的開展提供方法支援和技術保障。
三是建立查核問題案例庫。不斷積累總結重大問題查核思路方法,打造一批特點突出、普适可學的經典案例,為審計項目的開展提供良好的路徑遵循。
四是建設行業領域法規庫。不斷收集、整理和完善本行業領域的宏觀政策、法律法規和制度措施,踐行“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邊提升”的審計研究路徑,為審計項目的開展提供政策法規支撐。
強化五重保障✦
一是健全組織機建構設。成立了“審計署成都特派辦研究型審計工作上司小組”,由主要辦上司任組長,其他辦上司任副組長,各處室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統籌協調全辦研究型審計工作的開展,指導和協調解決研究型審計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等。
二是營造全員研究氛圍。在全辦樹立“人人向學、個個鑽研”的鮮明導向。充分發揮辦上司的“頭雁”作用,做好表率、帶頭研究;各處室争做研究型審計中堅力量,做好各個環節的研究工作;青年審計幹部圍繞“能查、能說、能寫”目标,練好審計基本功,積極開展審計研究。
三是加強研究能力建設。在“雙實務導師”制和“135+”培養計劃的基礎上,根據青年審計幹部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并加強過程跟蹤;培養一批大資料分析能手,帶動全辦審計幹部的大資料分析能力;開展集中學習和業務交流,開發和培養審計幹部研究型思維。
四是發揮制度引領作用。将研究型審計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要點,壓實目标責任,樹立大搞研究的鮮明導向;改進考核評比标準,對研究型審計開展情況較好的處室予以傾斜;就人員保障、經費保障、成果應用等出台配套措施。
五是拓寬研究形式管道。對内百花齊放,用好各類學習平台和署管媒體、《桂溪學堂》等理論陣地,鼓勵全辦審計幹部開展研究工作;對外借腦借力,組織開展外部專家講學和理論研讨活動,深化與高校合作,實作教學相長、優勢互補,提升審計研究水準。
素材來源:審計署成都特派辦
責任編輯:李亮 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