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暗示的可怕力量,這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

關注貝爾安親,檢視更多精彩内容▲

暗示的可怕力量,這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

文丨魚爸

1

記得有一次,在親戚家的飯桌上。

跟我同坐的是親戚家的一位老姑父。

同桌的幾位熟人跟老人談論他的孫子。

“他現在變化真的很大,不錯不錯!”

“我們前段時間遇到他,覺得他現在工作很認真,會有出息的。”

“唉,你們不要說了,我還不知道他什麼樣,快30歲的人了,一事無成。”

他說自己不相信。

我跟他說,“您得相信他會改變,因為家人相信他會改變,有時真的會改變的。”

“您得給他一些正面的暗示。”

那天老人臉色凝重,喝了不少酒,覺得我們說的有道理。

但孫兒已經這般大,我們所談論的,作用也不會太大。

但是在座的年輕爸媽們都有所感。

都認同這暗示的力量,對孩子的一生會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積極的心理暗示,特别是與孩子特别親密的人,比如父母、老師、親人,這些人給予孩子的積極暗示,會讓孩子内心迸發出正面的能量,增加孩子的信心,讓孩子内心充滿安全感和勇氣。

2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曆。

在小的時候,會聽到大人們對我們的評價。

好的評價,差的評價都會有。

但是每個孩子幾乎都會想要好的評價。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一個這樣的階段。

他們會開始評價自己,在心理學的發展角度說就是“自我概念”的發展。

而一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自我呢?

心理研究是發現是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的,最直接的影響人就是父母。

父母的行為和語言暗示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不良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比如很多父母會跟其他的大人說:

“我的孩子怎麼能跟你們家的比呢,唉!”

“傻一點就傻一點吧,天生這樣的,沒辦法!”

“這就是他的命吧,我們家就沒有讀書的料!”

這些消極暗示,隻會擊毀孩子的信心。

你想一想,假如自己聽到父母這樣說自己,内心該是多麼傷心呢?

有一句話說親人的詛咒會帶來無盡的災難。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暗示總是消極的,那結果往往是悲劇性的。

我記得小時候有一個玩伴,他媽媽每次見我們一起去鎮上玩。

就會罵他:“就知道玩玩玩,跟你爹一樣,又懶又沒出息。”

他每次都趕緊逃開,小的時候,大家都沒在意。

可是他媽媽一直打擊他,哪怕我們讀到了中學。

他媽媽有時跟村裡其他的大人說起孩子。

都會說:“我們家那個讀完中學就不錯了,成績差,太懶,又不聰明!”

有一次說的時候,我們剛好都在他們家等他出門。

那次他頂了媽媽的嘴,然後哭着跑了出去。

從那以後,他上學時就不跟我們一起,而是天天在外邊玩。

就好像故意要氣他媽媽一樣。

家裡人越想要他幹活,他越躲着。

學校越警告他,他越發地對着幹。

有一次他跟我們說,“反正我媽瞧不起我,我也不是讀書的料,不讀了。”

最後中學畢業真的就沒讀了,然後就在外邊做了小混混,跟着鎮上的一些人混社會。

如果他的媽媽當初能多鼓勵他,給他一些正面的暗示,而不是否定他。

那他的人生會怎樣呢?

可惜的是成長無法重來,而人生也沒有假如。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很多存在強烈逆反心理的青春期孩子,往往在小的時候被父母打擊否定,讓他們失去了學習方面的信心。随着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力量增強了,可沒有人引導他們用對地方,最後産生了仇視社會的心理。

暗示的可怕力量,這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

3

太多的父母喜歡給自己的孩子貼标簽,而且往往在不經意間犯錯。

自己一時之間還察覺不了,覺得是開一個玩笑或者無心之言。

可是孩子會當真啊!

而且等察覺的時候,孩子可能已經受到了傷害。

父母如果不及時發現并改變的話,就會讓孩子的自我概念中融入你貼的這些标簽。

影響着他們對自己的正确評價。

比如有一位媽媽的孩子是早産兒,她一直把孩子保護得很好。

她覺得孩子發育得比較慢,個子比同齡的孩子小一些。

而且覺得孩子早産,她覺得對孩子有虧欠。

是以孩子要什麼都滿足他。

而一見到孩子跟其他孩子玩,就怕他吃虧。

一直跟孩子強調:

“你力氣小,不要跟那些孩子争東西!媽媽給你買!”

“你個子不大,不要跟人打架!有人打你就告訴媽媽!”

平時不準孩子跑太快,怕磕着,總是跟孩子說:“你體質不好,跑慢點!”

她後來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合群。

原來是自己的過度保護讓孩子真的變得孱弱封閉起來。

其實這種情形,媽媽更需要戰勝這種“保護”觀念,給孩子一些正面暗示。

“媽媽覺得你跑得真快!”

“你真是一個有力量的小男子漢,能保護好媽媽啦!”

“媽媽相信你能跟小夥伴處好關系,不需要媽媽幫忙!”

這樣會讓孩子更加自信一些。

還有在原生家庭裡,也要多加入一些積極的暗示。

不要讓孩子接觸到那種消極的态度。

比如不要當着孩子的面否定另一半。

如果跟孩子說:

“你爸爸沒腦子,愛沖動,不是一個靠譜的人!”

“你爸爸懶惰、不負責,你以後不要像他一樣!”

或者說:

“你媽媽就愛錢,你不要像她那樣!”

“你媽媽太自私,不顧家,就知道自己玩!”

這樣的話,不僅僅是傷孩子的心。

而且會讓孩子不自覺的去學自己的父母。

因為孩子跟父母之間有一種内心的聯結感,孩子會跟自己的父母越來越像。

甚至最後變成那個自己讨厭的人,帶着父母的缺點。

你可以多跟孩子說:

“你跟爸爸一樣,力量大,樂于助人!”

“你跟媽媽一樣善良,有愛心!”

“你跟爸爸一樣,值得信任!”

“你跟媽媽一樣,做事認真!”

這些正面的暗示,會讓孩子朝着這個方向努力。

渴望變得像父母一樣優秀。

治标得先治本,孩子變壞還是變好,根源還是在父母。

是以,最需要努力的是父母本身。

暗示的可怕力量,這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

4

另外,你會發現孩子們總是積極地尋求贊許,得到認同。

特别是渴望得到最親密的人的響應。

很多孩子到了2歲就有了很強地克服困難的動機,希望擷取大人的贊譽。

比如我們會看到一個2歲的孩子成功地用積木組裝了一個小機器人,會微笑着揚起頭,跟父母說,

“快來看呀!這是我做的。”

或者他們自己在繪本上發現了一個認識的字,也會大聲讀出來,而且還會指給爸媽看。

“這個字我知道怎麼念!”

這個時候,他們在尋求來自父母的贊許。

如果父母能馬上給予回報,肯定孩子的小小成就。

暗示孩子真的很不錯,相信你能搭建更多有趣的積木。

相信你能認識更多的字呢,加油!

這樣的贊許會給孩子一個正面暗示。

他們會在這裡建立自信。

覺得自己真的擅長搭建積木,自己真的能認很多字,讀很多書。

這樣的自我肯定會讓他們用積極的态度來繼續學習。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以積極的态度對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就可能朝着積極的方向前進;相反,如果對孩子存在偏見,或者總是說些負面的話,孩子就很可能會朝着相反的方向發展。

是以,與其主觀的打那些标簽,不如實實在在的陪伴和引導孩子,發現他們的特長。

在恰當的時候,給孩子一點鼓勵,在他們的内心給予正面暗示。

請少一些責怪,多點鼓勵,相信你會收獲一個優秀的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