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面對曹操的進攻,首先促成“孫劉聯盟”的是魯肅,而不是諸葛亮

漢獻帝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率軍南征荊州。八月,荊州牧劉表病逝,次子劉琮承繼了基業。

東吳的謀臣魯肅聽聞後,立即面見孫權,要求前往荊州,探查情況。一直在觊觎荊州的孫權當即準許。

可惜的是,曹操比魯肅的速度快,“肅(魯肅)未到曹公(曹操)已臨其境”。荊州幼主劉琮投降的速度也不慢,曹軍未到襄陽,他就請降于曹操。

面對曹操的進攻,首先促成“孫劉聯盟”的是魯肅,而不是諸葛亮

曹操率軍南征(劇照)

這種情況下,魯肅當機立斷,立即去找逃到當陽的劉備。見到劉備後,魯肅建議他與孫權聯合,抗擊曹操,“共濟世業”。

同時,魯肅也明确地告訴劉備,孫權是否同意,還是個未知數。

這時,尚未對劉備有什麼實際貢獻的諸葛亮,向劉備請命:奔赴東吳,“求救于孫将軍”。對此,劉備當然同意。

随之,諸葛亮與魯肅一起來到柴桑面見孫權(“俱詣孫權”)。

至于諸葛亮見到孫權後,是如何運用自己出色的外交才能,勸說孫權與劉備合作的,我們不去多做叙述。

總之,結局是“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随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三國志 諸葛亮傳)

這麼看來,說服孫權與劉備聯盟抗曹的,自然是諸葛亮了!

面對曹操的進攻,首先促成“孫劉聯盟”的是魯肅,而不是諸葛亮

諸葛亮(劇照)

真的如此嗎?實際上,對孫權來說,“聯劉抗曹”的決定并不那麼容易作出。

一則,孫權和曹操是姻親關系。曹操的侄女嫁給了孫權的弟弟孫匡;曹操的兒子曹彰又娶了孫權的侄女。

這一關系,不管孫權與曹操之間如何理論,反正彼此是親戚。可是,孫權與劉備卻非親非故。

那麼,孫權自然不願意去幫一個與自己連半毛錢的關系也沒有的外人,對抗自己的親戚。

二則,曹操南征荊州時,已經是“九州百郡,十并七八,威震天下,勢懾四海。”可謂實力雄厚!而當時的劉備,既沒有什麼地盤,也沒有多少軍隊,寄人籬下。可謂勢單力薄!

那麼,孫權沒必要無緣無故地為了一個弱者,而去得罪一個強者。

三則,劉備是一個被曹操稱之為“英雄”(曹操語:“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不安分”的人物。

面對曹操的進攻,首先促成“孫劉聯盟”的是魯肅,而不是諸葛亮

劉備(劇照)

如果幫了劉備,豈不是為自己的宏偉目标(“建号帝王以圖天下”)的實作制造障礙?借曹操之手将其除掉,才是情理之中的事。

上述客觀原因的存在,使得孫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三國志 諸葛亮傳》)。坐山觀虎鬥,欲從中謀利。可以說,當時的孫權沒有為劉備助力的打算。

但是,孫權惦記着荊州這方寶地的得失。因為,魯肅曾經為他描畫過這樣的藍圖:“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之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

此時,黃祖已經被孫權“剿除”。按照規劃,接下來就是“進伐劉表”,奪占荊州。不料,曹操來了。于是,孫權就派魯肅前往荊州,一探虛實。

面對曹操的進攻,首先促成“孫劉聯盟”的是魯肅,而不是諸葛亮

孫權(劇照)

可是後來,就在魯肅與諸葛亮一起來到柴桑之時,孫權“得曹公欲東之問”(《三國志 魯肅傳》)。

曹操将要用兵東吳,這導緻孫權不得不重新考慮與曹操、劉備的關系。因為随着劉備的滅亡,曹操就要對他孫權下手了。

那麼,這種情況下,孫權有沒有不和自己的僚屬商量,僅憑為劉備服務的諸葛亮的一番宏論就拍闆表态的可能?或者,先跟諸葛亮見面,再與自己的僚屬們商議決策?

不可能,都不可能。如此重大的軍國之事,怎能輕易聽信外人之言?再者,哪有自己的事情,内部不先商量一下,就忙着與一個外人去談論的道理?

也就是說,魯肅自荊州歸來之後,孫權先組織魯肅、張昭等人,就曹操即将前來攻打之事,開會商讨——該怎麼辦?

結果,大多數官員“皆勸權(孫權)迎之”——投降曹操!聽了大家的建議後,孫權很是失落:大家怎麼都如此考慮?此時的魯肅隻是“洗耳恭聽”,冷眼觀瞧,一言不發。

面對曹操的進攻,首先促成“孫劉聯盟”的是魯肅,而不是諸葛亮

魯肅(劇照)

不一會兒,尴尬、無奈的孫權起身上廁所。魯肅見了,也抽身出來。孫權一見魯肅跟過來,立即意識到,他有不便公之于衆的話要說。

于是,孫權拉着魯肅的手,親切地問道:“先生,你有什麼重要的話對我說嗎?”

魯肅直截了當地回道:“主公,張昭等人的觀點都是在誤導将軍。投降曹操是可以的,但要看是誰。比如我魯肅,是可以的;将軍您卻不行。

為什麼呢?我魯肅投降曹操後,或可依舊享有一定的待遇。然而,将軍您迎順曹操,想要得到一個什麼歸宿呢?”(“将軍迎操,欲安所歸?”)

孫權歎息着說:“剛才,大家的意見令我非常失望。隻有先生的這一番話,才是合我心意的遠見卓識,令我茅塞頓開。”

魯肅之語,使孫權更清醒地認識到,投降曹操絕無出路,隻有“聯劉抗曹”,才有可能“克成帝業”。

面對曹操的進攻,首先促成“孫劉聯盟”的是魯肅,而不是諸葛亮

魯肅與孫權在一起交談(劇照)

由此可見,魯肅是知道孫權的真實想法,又真正為他着想的自己人。

那麼,大敵目前,不投降曹操,就應該聯合劉備!

如此一來,孫權接見諸葛亮時,在進一步了解了曹操、劉備的情況後,同意諸葛亮的“聯劉抗曹”主張,并立即付諸實施,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為此,裴松之在《三國志》的注解中說:“劉備與權并力,共拒中國,皆肅之本謀。”還說:“建計拒曹,實始魯肅。”

綜上所述可知,魯肅是“孫劉聯盟”的始作俑者,并先于諸葛亮将其促成。

主要參考文獻:《三國志 魯肅傳》、《三國志 諸葛亮傳》、《三國志 吳主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