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滅亡南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亡齊國,繼而完成了吞并六國,一統江山的偉大業績。
這10年的時間裡,為秦始皇立下汗馬功勞的将軍數不勝數。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王翦、王贲父子,蒙武、蒙恬父子,李信和章邯。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乃至秦國宣布滅亡。此時距離秦始皇一統天下,隻不過經過了14年,這幾位名将,除了章邯以外,其他人都跑哪兒去了呢?

一、王翦和王贲父子倆,早早交出了兵權,秦二世時期已經去世。
曆史上有兩位将軍的情商相當高,一個是王翦,還有一個就是郭子儀。這兩位将軍足以功高蓋主,但是他們卻讓君主絲毫感覺不到他們有功高蓋主的可能,你說厲不厲害?
王翦和王贲父子倆,在秦始皇一統六國的道路上,那簡直就是開挂了一般。其中趙魏齊楚燕這五個國家,全部都是他們父子倆帶兵滅的。
這要是換成其他人,早就被皇帝給滅了,為啥?因為他們的這種功勞,壓根就沒法再封賞了,總不能把皇位讓給他們老王家坐吧?
可王翦就很聰明,他每次出去滅了一個國家以後,立馬回來把兵權交還給秦始皇,并且表示自己實在是老邁了,帶不動兵了,這是最後一次。
可是下次秦始皇搞不定的時候,還是請王翦出馬。王翦費了好大勁把事情擺平了,比如說滅了楚國以後,立刻回來又要告老還鄉。
於是王翦将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衆。始皇曰:“将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将,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史記》
并且對秦始皇要這要那,就是不要官位,表現出一副貪财的樣子。在攻打楚國之前,王翦一連五次跟秦始皇要田産,想要給子孫留點财産。連手下人都覺得王翦有些過分了,可是秦始皇偏偏非常高興。為啥,因為王翦喜歡田産,那就不會造反了。
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而又滅蒙氏。---《史記》
等到秦始皇完成一統大業以後,王翦也就告老還鄉,放棄了兵權。而王贲作為王翦的兒子,被封為通武侯,此後在史料中消失,估摸着是跟随王翦一同歸隐了。到了秦二世時期,王翦和王贲都已經去世了。
至于王翦的孫子,也就是王贲的兒子王離,是在秦朝末年出現過的。不過王離的下場就比較慘了,在巨鹿之戰中,王離和章邯一起,都被項羽擊敗,此後去向不明,有史料表明,這位大兄弟被項羽給宰了。
二、蒙武、蒙恬父子,秦二世時期都已經不在了。
蒙家父子一直以來都是秦國忠心耿耿的大臣,老将蒙骜,輔佐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和秦始皇四代君王,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沒能看到秦始皇一統六國的日子。
蒙骜的兒子蒙武,曾經擔任王翦的副将,跟随他一起攻打楚國。在楚國境内帶兵擊殺了楚國名将項燕,後來又俘虜楚國國君楚王負刍,為滅亡楚國立下了大功。
但是關于蒙武的結局,曆史上也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答案。不過大機率蒙武在秦始皇活着的時候去世了,因為他兒子蒙恬在秦始皇去世之前,就已經成為了擊敗匈奴的大将軍。
是時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禦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内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将相莫敢與之争焉。---《史記》
蒙武有倆兒子,分别是蒙恬和蒙毅。蒙毅是文官,肯動腦子,一路做到了上卿的高位。至于蒙恬,那就更加了不起了。
蒙恬在滅齊之戰中立下大功,是以被封為内史。此後他長期帶兵抵禦匈奴,在北方邊境蒙恬帶着30萬大軍,擊潰了匈奴人,收複了河套以南地區,在當地設立了34個縣。
此外他又肩負起了将趙國、燕國和秦國的長城連為一體的重任,使得匈奴人不敢再随随便便就南下入侵。隻要有蒙恬在北方鎮守,匈奴人就不敢南下搗亂。
蒙恬的結局就比較慘了,因為趙高連同李斯,搞了個沙丘之變,将公子胡亥扶上了皇位。結果胡亥一上台先以秦始皇的指令賜死了扶蘇。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馀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藥自殺。---《史記》
本來蒙恬還想勸扶蘇思考一下,結果扶蘇手速太快,直接把自己給幹沒了。蒙恬一看扶蘇都挂了,自己也就跟着自盡了。至于蒙毅,也沒有好下場,因為曾經得罪過胡亥,是以早就被胡亥給殺了。
是以,等到項羽要收拾秦國的時候,蒙家幾個有用的好二郎,都已經被秦二世給滅掉了,他們自然就無法保衛秦國了。
三、李信不知所蹤。
李信其實也是名将,但是跟王翦不好比,因為他是後起之秀,一直充當的不是主力。是以他的功勞在前期展現不出來。
比如說在攻打趙國的時候,王翦是主力部隊,帶着幾十萬人馬從漳水、邺城攻打趙軍
,而李信則從太原、雲中出兵,配合王翦的行動,最終滅亡趙國。
在攻打燕國的時候,李信先帶着人馬率先抵達易水河畔,擊敗了燕太子丹的人馬。
王翦大軍攻克薊城後,李信主要負責追趕燕王喜的殘兵,最終逼迫燕王喜将燕太子丹的腦袋送到了秦始皇跟前。
當然了,在滅楚之戰的時候,李信就有點飄了,王翦要60萬大軍滅楚,
可李信卻隻要20萬大軍。結果吃了打敗仗,差點把小命丢在那兒。
始皇以為賢勇。於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将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将軍老矣,何怯也!李将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萬南伐荊。---《史記》
此後在滅亡燕國和齊國的戰役中,李信都曾經立下過戰功。不過再也沒有獨自帶領軍團作戰的機會了。後來李信就不見了,估摸着是不受重用了。
畢竟滅楚之戰吃了大虧,從此秦始皇不敢重用,久而久之,李信也就泯然衆人了。值得一提的是,漢朝飛将軍李廣,便是李信的後代。
總結:秦國滅亡的時候,這些名将都沒了。
在滅亡六國的過程中,章邯跟上面這幾位比,真的是不入流的水準。不過後期能夠挑大梁的,隻剩下章邯了。
是以說如果那五個人還在的話,秦國是不會滅亡的。可惜秦二世時期,這五個人都銷聲匿迹了,這是老天要滅了秦國。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