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F5停産的命運,随着AITO問界M5的誕生似乎已成定局?
1月4日消息,最早一批華為車主正走在維權的路上。多位賽力斯SF5車主在某汽車社群發文控訴:車剛買不久就停産了,甚至還有一位深圳賽力斯SF5車主揚言已經找到370位車主一起維權。
賽力斯SF5是小康股份與華為合作的第一款車型,2021年4月問世的時候,各種“訂單爆滿”“預訂破6000”“訂單破萬”的消息滿天飛。就在人們認為在華為加持下賽力斯SF5必成爆款時,連續幾個月的銷量表現,卻讓衆人大吃一驚。
乘聯會資料顯示,截止到11月底,賽力斯SF5累計銷量6997輛,與當初官宣的訂單相差懸殊。可以說,“爆單”的高調宣傳,也拯救不了現實銷量的“慘淡”。
SF5已經停止預訂
據報道,目前賽力斯門店已經改成AITO品牌了,展車都下線打折賣。
至于塞力斯SF5是否會“停産”,目前官方尚未給出明确的消息。但華為相關人士稱,SF5目前确實已經停止接受預定,按照計劃,12月31日前,全國賽力斯門店都會改為AITO品牌使用者中心。
有剛提車一個月就發現自己的車已經停産的車主,表示自己“是第一批韭菜,也是最後一批韭菜”。
據證券時報消息,還有車主表示,自己在12月12日交下了1萬元的賽力斯SF5定金,結果在把自家舊車賣出以後,卻被告知無法提車,現在定金退不了,車也提不了,隻得把自家舊車要回來,還被二手車車行索要了兩倍賠償。與此同時,各種關于SF5品質方面的控訴也開始了暴增。
面對車主質疑,2021年12月25日,賽力斯釋出了一項全新更新的專屬禮遇項目,更新質保政策,其中包含:1、賽力斯SF5首任車主,整車與增程器質保更新至終身質保(詳見賽力斯APP《終身質保服務實施細則》);2、增/換購專屬權益:賽力斯SF5首任車主,4年内增/換購AITO品牌旗下任一車型,在享受拟購新車當期促銷權益的基礎上,将能額外享受10000元的專屬折扣權益。
但一些車主并不買賬,首先是終身質保的範圍模糊不清,其次還要繼續換購和增購AITO車型,又要多花一大筆錢。
除此之外,SF5本來就是新能源車+小衆品牌,在保值率方面不占優勢,現在在産銷量如此低的情況下還直接“停産”,這也意味着未來在二手市場的行情、在售後維修方面或許會面臨困境。
華為曾對賽力斯抱以巨大的期望,在銷售層面上,賽力斯SF5是第一個進入華為銷售管道的汽車産品,華為甚至希望賽力斯能夠替代消減的手機業務,成為華為消費者業務上新的流量和增長點。
門店都要更新成AITO品牌店?為問界M5造勢
SF5停産的命運,随着問界M5的誕生似乎已成定局。有消息稱,AITO問界M5上市五天大定訂單超6000份,其火爆程度堪比之前的賽力斯SF5。
問界M5則是華為與小康股份合作的第二款車。2021年12月23日,華為舉行了冬季旗艦産品釋出會,主要介紹了兩款産品,第一款是華為P50 Pocket折疊手機,第二款就是AITO品牌旗下推出的首款車型問界M5。
華為餘承東在釋出會上花了足足60分鐘來介紹這款車,并表示這是一款可以媲美百萬豪車的國産汽車。其中,它搭載了HarmonyOS智能座艙以及華為的車載應用生态,零百加速度是4秒鐘,續航裡程可以達到1100公裡。
餘承東在釋出會上強調,問界M5是華為從零開始深度介入研發、設計、制造,完整提現華為智能汽車能力與理念的車型,“媲美百萬豪車”。
據華為門店銷售人員透露,2021年12月23日AITO問界M5釋出後96小時,預定量就達到6500多台。另外有消息指,賽力斯門店都會更新成AITO品牌店,為M5的銷售做好準備,這一更新計劃,會在12月31日前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小康股份近日針對“賽力斯是華為造車代工廠”的傳聞進行了回應稱:小康股份旗下賽力斯是華為的長期合作夥伴,并非代工廠。
據新浪财經消息,小康股份有關人士表示,從新推出的AITO問界M5車型的生産制造到使用者用車全價值鍊,賽力斯負責研發、制造、傳遞、服務以及創造全生命周期的用車體驗,華為則深度參與産品定義、品控及管道銷售。
問界M5将在華為管道以智選車身份銷售,這是華為幫車企“造好車、賣好車”的實踐。賽力斯與華為是長期合作關系,彼此賦能,雙方将圍繞技術、管道、産品三大産業核心展開合作。未來不排除在新技術、新産品和新領域的合作。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尋求突破
這并不是華為第一次試水新能源汽車行業了。
此前,華為還與北汽極狐共同釋出了阿爾法S華為HI版本,一度還傳出了華為要入股北汽極狐的消息,後經證明該消息純屬謠傳。不過消息也不是空穴來風,從華為兩次試水新能源汽車來看,它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還是有着很多想法的。
近幾年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迅速,今年産銷量有望突破300萬輛,是目前國内少數還在維持高速增長的汽車細分市場。而且,在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時代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車行業擁有着非常巨大的發展前景。
但目前為止,除了北汽極狐、賽力斯等少數邊緣新能源車企和華為達成合作以外,還沒有一家主流乘用車企業和華為達成相關合作。
這樣看來,華為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試水也不過是在探索階段,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動向值得關注。
(钛媒體App編輯張洪錦綜合自證券時報、新浪财經、中國基金報、百家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