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看待網絡流行語?王燦龍委員:該規範的規範,該引導的引導

網絡廣泛普及,社交媒體高速發展,新詞、流行語疊代加速。

如何看待這些熱詞?能迅速發酵,會不會積累沉澱?被越來越多人迅速吸收、使用的網絡用語和流行語,對于漢語這樣一個已經存在數千年的優秀古老語言意味着什麼?

帶着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王燦龍。

如何看待網絡流行語?王燦龍委員:該規範的規範,該引導的引導

記者:年度漢語盤點這些年已經成了一些媒體和文化機構的規定動作。回顧2021年,您心中的年度熱詞是什麼?

王燦龍:用評選年度字詞和流行語的方式來回顧一年的熱點社會問題,反映人們的關切和興趣點之所在,我很樂見這已經成了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至于心目中的年度熱詞,我會選擇建黨百年、疫苗接種和共同富裕。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100周年,通過全國上下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我們回顧了黨百年來曆經奮鬥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寶貴曆史經驗,全國各族人民更加堅定了跟着黨走的決心和信心。

為構築群體免疫屏障,去年一年裡我國穩步推進新冠疫苗接種,全國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人數已超12億。與此同時,中國還盡己所能地向國際社會提供疫苗援助,展現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第三個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第三次配置設定被更加重視,中央提出在把“蛋糕”做大做好到基礎上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正當其時,充分展現了黨和政府進一步落實執政為民的理念。

記者:在各類關鍵詞字的年度盤點中,網絡用語無疑最受關注。不少多年前的網絡流行語,到現在已經沉澱進入了我們的日常表達。在您看來,什麼樣的流行語是可能有生命力的?

王燦龍:流行語的産生,是語言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語。隻不過目前進入網際網路和自媒體發達的時代,語言的使用也迎來了一個空前活躍的時期,流行語産生的方式、傳播的途徑都跟以前大不一樣。盡管如此,也隻有少數流行語能夠最後沉澱下來。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最終為人們所用的流行語,通常是能夠填補語義空缺、形式新穎,并且契合我們本民族語言的詞語系統的一些表達。

記者:不可否認,網絡用語創造了一些新的詞彙、修辭手法和句式,豐富了我們的表達,但同時也在簡化我們的語言。

王燦龍: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話語系統。評價一個時代的話語,标準很關鍵。自從白話文成為書面語言形式以來,從政論文章到文學作品,再到法律檔案、科研報告等,都能很好地滿足表達的需要。古代的詩詞歌賦的确語言優美、韻味悠長,但我們不能僅僅以此為參照來判斷說今天言語貧乏。

我們今天讀到的詩詞歌賦,是古代文人的嘔心瀝血之作,不是當時的即興口語表達。“玉樹臨風”“顧盼神飛”是書面語體,今人說的“高富帥”“白富美”是網絡流行語,主要用于口頭表達,不能拿兩者簡單類比。

網絡語言凝聚了網民的智慧,有的優雅精美,有的新鮮活潑,它不僅豐富了我們的語言表達,也是語言發展的源頭活水。

記者:由于網絡語言的流行甚至泛濫,有人擔心漢語将被污染,精緻、豐富将蛻變為粗糙和貧乏。您有這方面的擔心嗎?

王燦龍:語言就像洶湧奔波的大河,自有其激濁揚清的淨化機制,大浪淘沙之後留下的都是閃閃發光的金子。就這個時代的話語系統來說,我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因為我們的詞彙系統、文法系統和文字系統完全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而且會随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不過,目前社會整體的語言文字應用水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要想提高社會整體的語言文字應用水準,就必須進一步加強中國小的國文教學,從小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使他們熱愛語言文字,加強人文修養,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這樣,我們的語言不僅不會變得粗糙和貧乏,相反會變得更加精細、豐富和雅緻。

記者:一方面,新的詞語和用法層出不窮,一方面我們要規範語言文字的應用。應該怎樣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王燦龍:新詞新語新用法都是在社會語言生活當中随機随意産生的,難免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為了保證語言系統的相對穩定、平衡和純潔,有必要做一些規範化的工作。這種規範化的工作是為了使語言更好地服務社會大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表達交際需要。

語言文字的規範是動态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以這個規範也應該是動态的、柔性的。規範的目的是促進語言文字的良性發展,而不是扼殺語言文字裡的新生事物。我們要在語言的“創新”與“規範”之間把握好合理的尺度。不能讓語言“創新”損害語言規範,也不能讓語言“規範”影響語言創新。

即使出于純潔和規範母語的良好目的,我們在對待網絡語言的态度上,也不必“一棍子打死”。該規範的規範,該引導的引導。我們理應相信漢語曆經數千年而不衰,自有其強大的自我淨化和發展功能,自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記者:王慧峰

編輯:莫愁

稽核:周佳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