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鮮為人知的一面:為置此人于死地,不惜舍棄戰略要地

千百年來,蜀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形象,已經留在了絕大多數讀者的心目中。誠然,諸葛亮的形象一直都是很正面的,就連詩聖杜甫也寫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來贊美諸葛亮的不辭勞苦。

諸葛亮鮮為人知的一面:為置此人于死地,不惜舍棄戰略要地

但是,人無完人。哪怕諸葛亮的形象趨近于完美,他也做過一些不太光明的事。例如在魏延之死、李嚴被廢這幾件事情中,諸葛亮的動機都不得不讓人懷疑。不過可以了解的是,諸葛亮出身士族集團,又是蜀國内部荊州集團的領袖人物,他的一些政治手段,其實是無可厚非的。不過,諸葛亮在孟達之死中,做的一些事情,卻是有些蹊跷。為了緻孟達于死地,諸葛亮不惜放棄了上庸三郡,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諸葛亮鮮為人知的一面:為置此人于死地,不惜舍棄戰略要地

說到孟達,不少人對其都有些痛恨。因為這樣一個反複小人,恐怕很難得到讀者喜歡。在正史和演義中,孟達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進而一直在魏蜀之間搖擺不定。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孟達則是更為可恨,因為是他阻止了劉封救援關羽;就連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也是被孟達一箭射中額頭而亡。而在曆史上,孟達先後背叛過劉璋、劉備、曹丕,确實是個反複小人。

諸葛亮鮮為人知的一面:為置此人于死地,不惜舍棄戰略要地

就連頗有雅量的諸葛亮,都對其有切齒之恨。據《三國志?費詩傳》記載,當時有個叫李鴻的降人來拜見諸葛亮和費詩。席間,李鴻便說了這麼一番話:“間過孟達許,適見王沖從南來,言往者達之去就,明公切齒,欲誅達妻子,賴先主不聽耳。”可以看到,諸葛亮确實對孟達痛恨無比,甚至要将責任追究到孟達妻子上,不過被劉備給制止了。

諸葛亮鮮為人知的一面:為置此人于死地,不惜舍棄戰略要地

暫且不談諸葛亮與孟達的恩怨,我們先來看一下孟達死因。孟達受到排擠之後,不得已将上庸三郡獻出,然後投降了魏國。對于孟達來降,曹丕表現出了高度重視。《三國志》注引《魏略》曰:“文帝時初即王位,既宿知有達,聞其來,甚悅……又王近出,乘小辇,執達手,撫其背戲之曰:‘卿得無為劉備刺客邪?’遂與同載。又加拜散騎常侍,領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孟達手中的三郡之地,是曹丕非常重視的一處戰略要地。有了孟達在上庸一帶鎮守,便可以時刻監控着荊州和益州的動向。而孟達在投降魏國之後,也一直對上庸三郡,擁有着高度的自治權。

諸葛亮鮮為人知的一面:為置此人于死地,不惜舍棄戰略要地

不過,孟達在曹丕死後,卻感受到了朝堂中的威脅:“達既為文帝所寵,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及文帝崩,時桓、尚皆卒,達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不僅如此,曾經背叛劉封的申儀還上奏攻讦孟達,并引起了司馬懿的注意:“司馬宣王遣參軍梁幾察之,又勸其入朝,達驚懼。”

諸葛亮鮮為人知的一面:為置此人于死地,不惜舍棄戰略要地

正因如此,諸葛亮等人便看到希望。在孟達投降了魏國之後,諸葛亮與李嚴也時常與孟達進行書信來往,希望将其重新争取回來。據《三國志?費詩傳》記載:“亮欲誘達以為外援,竟與達書。”在這封手書中,諸葛亮閉口不談孟達的過錯,将責任全都推在了劉封身上:“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不得不說,諸葛亮的手段還是極為高明的,短短幾句話,就讓孟達打消了心中疑慮。緊接着,諸葛亮又用“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來表達他對孟達回歸的殷切之情。就這樣,孟達被諸葛亮成功忽悠住了,決定起兵反魏。

諸葛亮鮮為人知的一面:為置此人于死地,不惜舍棄戰略要地

不久之後,孟達起兵反魏,但随即遭到司馬懿鎮壓,孟達是以身死。這其中最為蹊跷的事,便是諸葛亮的态度。從孟達起兵之前與諸葛亮的書信中,可以清楚看到諸葛亮的态度,他是支援孟達的。但是孟達起兵之後,諸葛亮卻又故意不發兵救援:“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不僅如此,諸葛亮還派人向申儀告密。

諸葛亮鮮為人知的一面:為置此人于死地,不惜舍棄戰略要地

《晉書?宣帝紀》載:“達于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在西晉司馬彪所著《戰略》中,諸葛亮與孟達約定好的信物,則是一塊玉玦。《太平禦覽》也提到過:“今送綸帽、玉玦各一,以征意焉。”種種記載表明,諸葛亮确實在孟達之死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諸葛亮鮮為人知的一面:為置此人于死地,不惜舍棄戰略要地

總的來說,諸葛亮先是将孟達忽悠了一番,讓他自己走上了取死之道。然後故意派人将孟達謀反的消息告知了和他素有嫌隙的申儀,讓孟達不得不提前起兵。在此之後,諸葛亮又故意不發兵救援,甯願舍棄掉上庸三郡之地,也要将孟達置于死地。說到這,或許還有讀者奇怪,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害死孟達呢?

諸葛亮鮮為人知的一面:為置此人于死地,不惜舍棄戰略要地

除了孟達為人反複不常之外,還和他殺死了諸葛亮的姐夫蒯祺有一定關聯。據《三國志?劉封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諸葛亮能順利在荊州站穩腳跟,是離不開連個姐夫的照顧的。但孟達卻絲毫不考慮蒯祺和諸葛亮的關系,将其殺死,又怎能讓諸葛亮舒心?

諸葛亮鮮為人知的一面:為置此人于死地,不惜舍棄戰略要地

除此之外,諸葛亮對孟達的态度也不僅隻是是“惡其反覆”,還有“慮其為患”。孟達占據的上庸三郡,處在北方與荊益兩州之間,在諸葛亮《隆中對》中,也占據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孟達雖然反複,但從曹丕對他的态度來看,他确實有過人之才。一旦孟達對蜀國起了歹意,後者也會受到很大的威脅。綜合考慮來看,諸葛亮生平謹慎,是以他甯願放棄上庸三郡,也要除掉孟達這個不穩定的因素。

參考書籍:《三國志》、《晉書》、《太平禦覽》、《三國演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