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傳》裡面的梁山好漢,大都豪爽豁達,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愛好,那就是喜歡喝酒,有的人可以說是嗜酒如命。而在《水浒傳》中喝酒的場景也有很多,讀到這些喝酒的情節,總是讓人血脈噴張,好想回到他們的年代和他們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梁山好漢為何能夠肆意的大口喝酒呢?有一個原因非常的關鍵。而今天這篇文章,就先來聊一聊宋朝釀酒業的發展曆程,大家這個問題也就不解自答了。
酒家道:“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來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岡去:是以喚做‘三碗不過岡’。若是過往客人到此,隻吃三碗,更不再問。”武松笑道:“原來恁地。我卻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這酒叫做透瓶香,又喚做出門倒,初入口時,醇濃好吃,少刻時便倒。”
這是《水浒傳》第43回橫海郡柴進留賓景陽岡武松打虎的情節,這一回武松來到景陽岡,到路邊的酒店買酒吃。店家卻隻給他三碗吃,因為他們家的酒度數高,一般人喝了三碗就醉了。可是武松偏就不信這個邪,非要店家多拿酒來給他吃。
從這個情節我們可以推斷出一個結論:當時的社會酒的種類一定有很多,而不同種類的酒好壞是不一樣的。是以店家才可以把自己家的酒跟别人家的酒作對比,認為自家的酒度數高,喝了三碗就醉倒。
至于為什麼說,《宋史》中這麼記載:“自春至秋,釀成即鬻,謂之小酒,其價自五錢至三十錢,有二十六等;臘釀蒸鬻,侯夏而出,謂之大酒,自八錢至四十八錢,有二十三等。”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來,宋朝酒确實是分很多種的,而且每一種還有不同的價錢。
在《水浒傳》中還出現了很多酒的名字,比如:“藍橋風月”、“玉壺春”、“頭萍鄉(出門倒)”、老酒、青花瓷酒、瓊漿玉液、皇封禦酒、官酒、葡萄酒等,而這些酒的名字也不是空穴來風的,在蘇轼的《酒經》等書中都有記載。
那麼這些品類繁多的酒又都是誰釀造出來的呢?談到這個話題,就不得不說一下宋朝釀酒的機構了。
分門别類的釀酒機構
宋朝釀酒分為官釀和私釀。官釀就是由政府負責的一整個制酒體系。宋朝曾設立了“瞻軍酒庫”,由軍隊負責管理,然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體系,主要包括:官庫、子庫、腳店、拍戶等适應不同的目标客戶的場所。而私釀就是由民間自己釀酒進行售賣。在《水浒傳》中描述的最多的就是這些鄉野間的私釀酒店。它們因為資金規模較小,是以釀酒技術比較低,釀出來的酒趕不上官釀,但是最大的優點就是便宜,貧苦老百姓也能夠喝得起。
每年官釀和私釀提供大量的酒,這些酒流入到市場以後,就被老百姓們消費了。長此以往,宋朝形成了一種習酒的風氣,宋朝酒業也擁有了一個非常廣泛的消費群體。當時上至皇親國戚,下到黎民百姓,莫不是以飲酒為樂。
為國家增收的釀酒業
這麼以來,對官府來說,有一個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國家收入增加。因為宋朝對于酒的出售是要收稅的。宋朝政府曾經以“買撲”的方式,把一個地方的酒類專賣權給予某個人,然後收取相應的費用。
《食貨》曾記載:“自礬樓酒店如有情願買撲出辦課利,令在京腳店小戶内撥三千戶每日于本店取酒沽賣。”
就把這一情況說得一清二楚。每年的酒水收入基本占到了政府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可見政府每年可以從酒業中收入多少,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宋朝制酒業的發達。
精美的酒器
而喝酒自然離不開酒器。宋朝那麼多種類不同的酒,自然也有不同的酒器。
《水浒傳》中這樣寫道:“希奇按酒,甘美佳肴,盡用錠器,擁一春台,叫奶子将小小金杯巡篩。”
這是李師師向宋江敬酒時的描寫,這裡用的是金杯盛酒。而宋朝酒器除了金杯以外,還有銀杯、玻璃杯、瓷杯等不同種類的杯子,不同的身份地位,和不同的酒,用的酒器都是有所不同的。
小結
通過剛才的介紹,我想大家的心目中也對宋朝制酒業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我們今天來看宋朝的話,那是一個美酒種類衆多、酒肆随處都是的朝代。在這裡你可以輕易地找到一個适合你喝酒的地方,而不用擔心自己囊中羞澀,大碗的喝酒,大口地吃肉,好不暢快!是以梁山好漢才有能力肆意的喝酒!
喜歡我的記得點個關注呀,謝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