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在隋末亂世中,李淵看準時機在太原起兵造反,然後高瞻遠矚,搶占關中作為根據地和大後方,顯示出他非同一般的遠見卓識。在随後的唐朝統一全國之戰中,李淵善于用人,從善如流,指揮若定,最終掃滅群雄,定鼎河山。在曆代開國皇帝中,李淵的才能也足以名列前茅。

但李淵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在處理皇位繼承人問題上卻犯了大錯誤。一方面,他遵從立嫡以長的慣例,把長子李建成立為皇太子。但另一方面,他又非常看重次子李世民傑出的軍事才能,委以重任,結果李世民屢立戰功,威望日益增高,深得軍心與民心。如此一來,李世民與太子建成之間,不可避免地要爆發皇位繼承人之争。
在這場争端中,二人各有優勢。太子李建成背後有父皇李淵支援,但李世民在軍隊和武将中有着廣泛的影響力和一大批心腹。二人各顯其能,各展手段,明争暗鬥水火不容。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沖突徹底激化。決定唐朝命運的玄武門之變就此爆發。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一次總決戰。最終由于李世民手下文武人才濟濟,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出謀劃策,尉遲敬德、段志玄、秦叔寶等人沖鋒陷陣,在這次争鬥中取得完勝。李世民為了自己的皇位,也是揮舞屠刀毫不留情,不僅斬殺了太子建成、齊王李元吉,還把他們的子女後代幾乎一并殺絕。
太子建成經營多年,在朝中勢力也是盤根錯節。為了徹底清除太子勢力,李世民随後展開了一輪大清洗。《舊唐書》記載,“建成等左右百餘人,并合從坐籍沒”,李建成的一批心腹幹将,此時遭遇一場滅頂之災,全部都被滿門抄斬,抄沒家産。由于打擊面太廣、株連人數太多,尉遲敬德都看不過去,勸阻李世民“為罪者二兇,今已誅訖,若更及支徒,非取安之策”。
眼看李建成的勢力已經被清除幹淨,李世民這才松了口氣。然而他百密難防一疏,忘了殺一個人。此人日後給李世民打來一場大麻煩,差點推翻唐朝。他就是當時的幽州總管、左翊衛大将軍、天節軍統制、泾州刺史、燕郡王羅藝。
羅藝,出身于隋朝武将世家,武德三年歸順唐朝。羅藝性情剛烈暴躁,但又粗中有細,狡黠詭詐,武藝高強,“勇于攻戰,善射”,是隋末唐初的名将。在太子建成與李世民的對立鬥争中,羅藝經過一番斟酌,認定李建成有父皇李淵支援,将來必定能當皇帝,于是傾心投靠了李建成。
為了向李建成表忠心,羅藝還不惜公然與李世民挑起沖突。有一次,“太宗左右嘗至其營,藝無故毆擊之”,李世民的一個部下到羅藝軍營中辦事,羅藝卻無緣無故當衆毆打他一頓,以此向李世民示威。李世民很生氣,向李淵告了一狀,李淵也沒有認真處置。
然而羅藝萬萬沒料到,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大獲全勝,并且最終當上了大唐皇帝。但李世民忙中出錯,忘記了殺掉羅藝這個李建成的心腹幹将,結果釀成一場大禍。玄武門之變一年後的貞觀元年,羅藝經過一番精心籌備,正式起兵造反。
羅藝本人能征善戰,威名赫赫,手下有一支數萬人的精兵,更為可怕的是,羅藝還與與北方強大的胡人部族颉利可汗暗中勾結,關系密切。羅藝又掌控着北疆重鎮幽州,如果把幽州獻給颉利可汗,則中原頃刻之間門戶大開。如果他與颉利可汗聯合進兵南下,結果對于李世民來說會是災難性的,因為新生的唐朝當時完全不是颉利可汗的對手,唐朝很有可能被就此毀掉。
李世民緊急派出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帶領大軍前去幽州平叛。幸運的是,羅藝軍中意外發生大規模兵變,叛軍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羅藝一看局面失控,隻得帶着數百親兵逃奔塞北颉利可汗。途中他的親兵又再次内讧,羅藝被殺,一代枭雄就此走完一生。李世民得以有驚無險躲過一劫。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