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為明朝的正統皇帝,朱允炆為何通常隻稱建文帝,而不稱明某宗?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自古至今,人們一直習慣用廟号指代帝王,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這裡的“太宗”和“太祖”就分别是李世民和趙匡胤的廟号。

用年号指代帝王則是明清兩朝的特有現象。

明清以前,一個帝王往往有多個年号,其中年号更換最頻繁的就是唐高宗與武則天夫婦——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共有年号14個,而武則天執政21年,共有年号17個,僅這兩口子的年号就超過了明清兩朝的總和。

而到了明清兩朝,由于絕大多數皇帝都隻有一個年号,是以也常用年号指代帝王,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崇祯皇帝,以及清朝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這些後世耳熟能詳的稱謂實則并非帝王的名字,而是年号。

明清兩朝,對皇帝的稱謂往往是廟号與年号并用,明朝16帝僅有一人例外,那就是朱允炆,他雖然是明朝的正統皇帝,但後世往往隻稱其為“建文帝”(年号),而不稱其為“明某宗”(廟号)。

作為明朝的正統皇帝,朱允炆為何通常隻稱建文帝,而不稱明某宗?

(建文帝朱允炆畫像)

這背後到底有着怎樣的曆史原因呢?對此,筆者簡要分析如下,如有不足或不妥,歡迎留言批評指正。

首先說明一個問題。

或許讀者會有如此疑問:誰說朱允炆隻稱年号而不稱廟号?我們現在不也常稱其為“明惠宗”嗎?其實,“明惠宗”這個叫法真正流行起來是清朝中晚期以後的事情了,而在整個明朝大一統時期乃至清朝前期,無論是文獻還是民間,都隻稱朱允炆為“建文帝”。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什麼是廟号。

廟号是古代皇帝于廟中供奉時所稱呼的名号。

隋朝以前,并非所有帝王駕崩後都有廟号,而隻有少數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會被特别追上廟号。也就是說,

廟号既是帝王殊榮,又是對其功績的肯定。

帝王廟号通常是死後由其繼任者追贈,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而朱允炆的繼任者并非自己的兒子,而是叔叔朱棣。

作為明朝的正統皇帝,朱允炆為何通常隻稱建文帝,而不稱明某宗?

(明成祖朱棣畫像)

明朝初期的皇位傳承可謂是不走尋常路,太子朱标暴亡後,開國皇帝朱元璋毅然越過二十幾個兒子,傳位于皇太孫朱允炆。隻可惜,主少必國疑,朱允炆終究不是四叔朱棣的對手,一場靖難之役,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篡位登基,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

永樂帝朱棣得位不正,為了強調自己的正統性,他不得不否認朱允炆的正統性,是以作為繼任者,朱棣是萬萬不可能給朱允炆加谥号和廟号的。這是朱允炆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有年号而無谥号和廟号的本質原因。

其實,就連朱允炆的“建文”年号,也曾被朱棣剝奪過。

朱棣篡位登基後,竭盡所能抹殺朱允炆存在過的痕迹,除了不給正統皇帝朱允炆加谥号和廟号,還一度廢除了“建文”年号——

将建文元年改為洪武三十二年,将建文二年改為洪武三十三年,将建文三年改為洪武三十四年,将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五年。

作為明朝的正統皇帝,朱允炆為何通常隻稱建文帝,而不稱明某宗?

(朱允炆與朱棣劇照)

當然,朱允炆也并非自始至終都沒有谥号和廟号,隻是經曆了波折和改變。

靖難之役後,朱允炆不知所蹤,兇多吉少,忠于他的臣子秘密為其發喪,其中,驸馬都尉梅殷(朱元璋次女甯國公主的丈夫)聽從了黃彥清的建議,

追谥朱允炆為孝愍皇帝,廟号神宗。

但是,這個“神宗”廟号隻是建文舊臣的私贈,并未得到朱棣乃至之後各朝的承認,自然無法流傳開來。而今我們常說的“明神宗”也并非建文帝朱允炆,而是萬曆皇帝朱翊鈞。

明朝十六帝,除了朱元璋和朱允炆,其餘均出自朱棣這一支,他們都不可能給朱允炆追加谥号和廟号,因為,承認朱允炆的正統性就等于否認他們自己的正統性。是以,在整個大明王朝時期,隻稱朱允炆為“建文帝”,而并無“明某宗”之說。

作為明朝的正統皇帝,朱允炆為何通常隻稱建文帝,而不稱明某宗?

(朱允炆劇照)

大明王朝覆滅後,南明小朝廷為了拉攏人心,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将朱允炆追谥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笃孝讓皇帝,同時改廟号為惠宗。

但是,由于後來的清朝并不承認南明小朝廷的合法性,是以朱允炆的“讓皇帝”谥号和“明惠宗”廟号在清朝前期仍沒有流傳開來。

直到清朝乾隆元年,乾隆皇帝正式給朱允炆上谥号為恭闵惠皇帝,簡稱惠帝,算是官方承認了朱允炆的正統地位,他的“明惠宗”廟号這才開始得到普遍認可。

參考資料:

《明史》、《明實錄》

繼續閱讀